双方对峙间,小皇帝突然跑进来,抱住太后的腿:\"母后,不要为难王叔...\"
太后一把推开皇帝:\"糊涂!他们私藏前朝玉玺,这是要谋反!\"
小皇帝跌坐在地,吓得大哭。傅韶景上前扶起皇帝,对太后道:\"玉玺之事臣自会查清。但太后今日所为,着实令人心寒。\"
他转身对众侍卫道:\"送太后回宫。\"
太后怒极反笑:\"好个摄政王!你这是要软禁哀家?\"
\"臣不敢。\"傅韶景语气平静,\"只是请太后回宫静养。\"
太后被\"请\"回宫后,傅韶景立即下令封锁消息。但朝中已经暗流涌动。
当晚,傅韶景和温瑶在书房密谈。
\"玉玺必须尽快处理。\"傅韶景神色凝重,\"这是个烫手山芋。\"
温瑶抚摸着紫檀木盒:\"母亲说过,这玉玺关系国运,不能轻易处置。\"
\"但现在太后已经知道...\"
\"所以我们要主动出击。\"温瑶眼中闪过决然,\"明日大朝,我们带着玉玺上殿。\"
傅韶景震惊地看着她:\"你可知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温家从此与过去彻底割裂。\"温瑶轻声道,\"也意味着,我们与太后再无转圜余地。\"
次日大朝,傅韶景捧着玉玺上殿,当众呈给皇帝。
\"此玺乃温家祖传之物,今日物归原主。\"傅韶景朗声道,\"臣妻温氏一族,世受皇恩,忠心可鉴。\"
朝堂上一片哗然。太后脸色铁青,却无法发作。
小皇帝看着玉玺,怯生生地问:\"这...这就是传国玉玺?\"
\"回皇上,这只是前朝玉玺。\"傅韶景纠正道,\"我朝自有传国玉玺。\"
太后突然开口:\"既然温家如此忠心,皇上该重重赏赐才是。不如封温瑶为护国夫人,享双俸?\"
这看似封赏,实则是要把温瑶高高架起,让她成为众矢之的。
傅韶景正要推辞,温瑶却出列谢恩:\"臣妇领旨。既蒙皇恩,愿将温家半数家产捐作军饷,以表忠心。\"
朝臣们再次哗然。温家富可敌国,半数家产足以支撑三年军费。
太后终于维持不住平静,拂袖退朝。
经此一事,傅韶景和温瑶在朝中威望大增,但与太后的矛盾也彻底公开化。
三日后,边关军情紧急,傅韶景终于获准出征。临行前,他特意求见皇帝。
\"臣此番出征,望皇上能亲贤臣,远小人。\"傅韶景恳切道,\"朝廷大事,可多问询几位老臣。\"
小皇帝似懂非懂地点头。
傅韶景又去看望承烨。十岁的少年已经很有世子风范,恭敬行礼:\"父王放心,孩儿会照顾好母妃和妹妹。\"
\"在宫中要谨言慎行。\"傅韶景嘱咐,\"若有急事,可找永宁郡主相助。\"
承烨郑重点头。
送走傅韶景,温瑶觉得王府越发空旷。她每日除了打理家务,就是教导明玥读书写字。五岁的小姑娘天资聪颖,已经能背诵《千字文》。
这日,永宁郡主突然来访,神色慌张。
\"王妃,宫中出事了。\"永宁低声道,\"皇上...皇上中毒了!\"
温瑶手中的针线落地:\"怎么回事?\"
\"今早皇上突发腹痛,太医说是中毒。\"永宁声音发颤,\"太后已经下令彻查,现在宫中人人自危...\"
温瑶立即想到承烨:\"世子可好?\"
\"世子无恙,但...\"永宁欲言又止,\"在世子房中搜出了一包药粉...\"
温瑶眼前一黑,强自镇定:\"这是栽赃。\"
\"我知道。\"永宁握住她的手,\"但太后已经下令软禁世子...\"
温瑶立即更衣入宫。慈宁宫外侍卫林立,见她来了,拦着不让进。
\"我要见太后。\"温瑶语气坚决。
等了约莫一炷香时间,太后才传她进去。
\"王妃来得正好。\"太后面色阴沉,\"世子涉嫌毒害皇上,你怎么说?\"
温瑶跪地行礼:\"臣妇敢以性命担保,世子绝不会做这种事。\"
\"哦?\"太后冷笑,\"那这包从世子房中搜出的砒霜作何解释?\"
\"定是有人栽赃陷害。\"温瑶抬头直视太后,\"臣妇恳请太后允许臣妇亲自调查此事。\"
太后沉吟片刻:\"好,哀家就给你三日时间。若查不出真凶...\"
后面的话没说,但威胁之意明显。
温瑶先去看望承烨。少年被软禁在偏殿,虽然脸色苍白,但神情镇定。
\"娘,我没有下毒。\"承烨坚定地说。
温瑶摸摸他的头:\"娘相信你。\"
她仔细询问了承烨近日的饮食起居,又去查看了皇上中毒前的食谱。最后,她要求见负责皇上饮食的太监总管。
太监总管战战兢兢地呈上记录。温瑶仔细翻阅,发现皇上中毒前喝过一碗燕窝粥,而这碗粥原本是送给世子的,因为世子不喜甜食,才转送给皇上。
\"这粥是谁准备的?\"温瑶问。
\"是...是齐王世子送来的。\"太监总管声音发抖。
温瑶立即明白了。这是借刀杀人之计。若毒死了世子,除去心腹大患;若毒死了皇上,正好嫁祸给世子。
她立即求见太后,呈上证据。太后却道:\"齐王世子一片好心,定是有人在中途下毒。\"
\"那请太后允许臣妇审问经手此粥的所有人。\"
太后眼神闪烁:\"此事哀家自有主张,你不必再过问。\"
温瑶心知太后是要包庇齐王世子。回到王府,她连夜修书,将实情告知傅韶景。
五日后,傅韶景八百里加急上奏,要求严查皇上中毒一案。同时,北境军中也传来联名上书,为世子鸣冤。
朝中大臣分成两派,争执不休。太后迫于压力,只得将齐王世子软禁在府中,但迟迟不定罪。
这时,皇上病情突然加重。太医束手无策,暗示可能撑不过这个冬天。
朝中顿时人心惶惶。若小皇帝驾崩,又无子嗣,该由谁继位?
太后突然提出要立齐王为储君。此言一出,举朝反对。齐王资质平庸,且是太后亲侄,若他登基,太后必将独揽大权。
傅韶景在边关得知消息,连夜率亲兵回京。他入宫面圣时,小皇帝已经奄奄一息。
\"王叔...\"小皇帝虚弱地伸手,\"朕...朕好怕...\"
傅韶景握住孩子冰凉的手:\"皇上放心,臣在。\"
当夜,小皇帝驾崩。临终前,他留下遗诏,传位于镇北王世子傅承烨。
这份遗诏引起轩然大波。太后坚称遗诏是伪造的,双方僵持不下。
就在这时,温瑶带着明玥求见太后。
\"臣妇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温瑶平静地说。
太后冷笑:\"你又要为儿子争皇位?\"
\"非也。\"温瑶摇头,\"臣妇是想请太后三思。若立齐王,天下必乱。到时戎狄趁机入侵,江山危矣。\"
\"你在威胁哀家?\"
\"臣妇不敢。\"温瑶抬头直视太后,\"只是提醒太后,傅家军的刀剑,不只对着外敌。\"
这话已是赤裸裸的警告。太后脸色骤变。
这时,宫外传来消息:北境十万大军已到京城外百里处。朝中大臣纷纷上书,请求遵先帝遗诏。
太后终于妥协。
三个月后,傅承烨登基为帝,傅韶景继续担任摄政王。太后移居别宫,齐王被削去爵位,软禁府中。
登基大典那日,十三岁的承烨穿着龙袍,坐在龙椅上接受百官朝拜。傅韶景和温瑶站在丹陛下,看着儿子稚嫩而威严的面容,心情复杂。
\"我们真的做对了吗?\"温瑶轻声问。
傅韶景握住她的手:\"这是他的责任,也是他的命运。\"
当晚,新帝在乾清宫设家宴。席间,承烨突然离席,对着父母行大礼:\"儿臣虽登基为帝,但永远是父母的儿子。请父王、母后继续教导儿臣。\"
傅韶景扶起儿子:\"皇上言重了。\"
承烨坚持:\"在朝堂上朕是君,但在家中,朕永远是儿臣。\"
温瑶眼眶微热。她知道,儿子正在努力平衡君臣与父子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