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完颜烈部的阴影日益逼近,宋家庄指挥中心的烛火连续几夜未熄。宋阳站在地图前,指尖划过同盟边界与清军驻地之间的空白地带,眉头紧锁,两千清军,五百火铳,十门火炮,仅凭现有五百常备军、八百预备役,想要正面抗衡,胜算渺茫。要在乱世中站稳脚跟,必须激活同盟的全部潜力,让“保境安民”不再是少数人的战斗,而是所有人的责任。
“只有全民皆兵,才能在清军的铁蹄下守住家园。”宋阳在议事会上抛出核心主张,“同盟的根基是民众,把民众的力量发动起来,让每个男丁都懂打仗、会打仗,才能形成碾压性的人力优势。”
他话音刚落,孙老实就面露难色:“宋总指挥,俺们庄的男丁大多是农民,平时要种地、做工,要是抽时间训练,会不会影响收成?”这也是其他小庄头的顾虑,小庄人少地少,男丁是主要劳动力,一旦脱产训练,很可能导致粮食减产。
“农闲训练,不耽误农活。”宋阳早有预案,拿出早已拟定的《民兵训令》草案,“规定联盟内所有16至45岁男丁,除残疾外,均为‘民兵’。每年秋收后、春耕前,各安排半个月集中训练,合计至少一个月;农忙时,每月抽两天进行简易训练,练队列、练武器、练信号传递,不耽误耕作。”
周文补充道:“训练由同盟军统一组织,宋家庄的军官和锋矢营队员分赴各庄任教,保证训练质量。训练内容从基础来:先练队列纪律,再练刀枪使用,最后练基础战阵和应急响应,确保每个民兵都能拿起武器就参战,放下武器能务农。”
王二柱也道:“训练用的武器,由公库统一调配,各庄先领取长矛、弓箭,后续工坊会赶造一批简易火铳,优先配给训练表现优异的民兵。”
李崇德之前一直担心“全民皆兵”会打乱庄内秩序,此刻听了细节,顾虑渐消:“农闲训练确实可行,既不影响收成,又能让男丁学本事。俺李家庄支持,所有符合条件的男丁,都参加训练!”
赵猛更是拍桌叫好:“早就该这样!俺赵家庄的男丁,平时上山打猎、下地干活,有的是力气,稍加训练就是好兵!”
《民兵训令》的细节在议事会上逐一敲定:训练时间、内容、师资、武器保障一一明确,没有任何模糊地带。三天后,训令被抄写数十份,张贴在同盟各庄子的显眼处——晒谷场的土墙、庄门的木柱、公库的门板上,红底黑字,格外醒目。
“16至45岁男丁,除残疾外,一律参加训练!”宋家庄的庄民围着训令,小声议论着。老庄民李三拍着儿子的肩膀:“小子,好好去练!爹年轻时没机会学本事,现在有同盟教你,以后既能保护自己,又能保护家里,是好事!”
外营的张二刚通过集训成为预备役,此刻也挤在人群里,脸上满是激动:“俺以前是乱兵,现在是同盟民兵,以后要好好训练,跟着同盟打仗,再也不做欺负人的事!”
训令颁布的第五天,各庄子的训练场地陆续启用。宋家庄的校场、周家庄的晒谷场、赵家庄的山坳里,都出现了民兵训练的身影。锋矢营队员陈武在宋家庄校场教队列,喊着整齐的号子:“一二一!抬头挺胸!训练就要有训练的样子,打仗就要有打仗的规矩!”
民兵们学得格外认真——他们知道,这不是走过场,而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家园。16岁的少年王小虎,个头还没长矛高,却咬着牙坚持训练;45岁的老把式王老汉,动作虽慢,却比年轻人更专注,他说:“俺要多学本事,保护家里的孙子,不能让清军把好日子抢走。”
《民兵训令》的颁布,像一粒种子,在同盟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它不仅激活了同盟的人力潜力,更让“保境安民”的理念深入人心——每个家庭都有民兵,每个民兵都有责任,同盟的防线,从军队延伸到了每个村庄、每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