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武侠修真 > 我的短视频震撼了综武 > 第120章 均势下的暗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巴蜀的僵局如同一个巨大的战略漩涡,暂时吸住了慕容吴与北元的主要精力。天下似乎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均势时期,但平静的水面之下,变革的暗流却在加速奔涌,悄然改变着战争与社会的形态。

一、火器的嘶鸣

淮西前线,吕文指挥的吴军与元军围绕着几个战略要点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这一次,战争的形态有了显着的不同。

吴军阵中,出现了更多、也稍显成熟的火器。除了依旧笨重但数量增多的火门枪队,还出现了架设在车架上的、口径更大的“盏口将军”(早期火炮),虽然射程有限,精度堪忧,但其发射时震耳欲聋的轰鸣和实心铁弹对土木工事的破坏力,给元军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实际威胁。

元军方面,伯颜麾下的部队也并非毫无准备。他们装备了仿制改良后的强弓硬弩,射程和穿透力有所提升。更令人警惕的是,他们开始使用一种被称为“回回炮”的配重式投石机,其抛射的巨大石弹和燃烧物,射程远超吴军的火炮,给吴军阵地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战争,开始从纯粹的勇气与力量的碰撞,向着技术与后勤的比拼倾斜。双方都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努力将最新的技术成果转化为战场上的优势。前线的将领们越来越频繁地向后方索要更多的工匠、更多的原料、以及…更稳定的技术支援。

二、海船的竞速

长江入海口,以及东南沿海,一场关于制海权的竞争也在无声地展开。

慕容吴的水师在周泰的统领下,不断对船型进行优化。他们吸收了部分弗朗机帆船的设计理念,改进了帆索和舵系统,使得楼船的机动性有所提升。同时,搭载了小型火炮的“炮舰”开始进入试验阶段,虽然在海战中作用尚不显着,但用于轰击沿岸目标或清剿海盗,已显露出威力。

北元则通过与高丽、倭国的秘密联系,获取了一些东亚的造船技术,并开始在登州、莱州等地建造适合沿海航行的战船,试图打破吴军对沿海的垄断。蒲寿庚等海商巨贾,则游走于双方之间,一边为吴国提供海外物资,一边又与北元控制下的港口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联系,利用信息差赚取巨额利润。

海权,这个在传统中原王朝眼中略显边缘的概念,正因其对贸易路线、物资运输和侧翼安全的巨大影响,逐渐被卷入争霸的核心舞台。

三、人心的向背

技术的进步与战争的持续,深刻地影响着底层民众的生活与思想。

在慕容吴控制下的江南,繁重的赋税和兵役,以及天工坊、官营织造等对民间手工业的挤压,使得底层百姓的生活并未因技术进步而有显着改善,不满情绪在积聚。那些曾经充满理想的“格致学社”成员,在目睹了技术首先被用于杀戮和官坊垄断后,有的心灰意冷,有的则变得更加激进,开始思考技术与社会制度的关系。

在北元统治的北方,汉人的地位依旧低下,但伯颜等较为开明的蒙古将领,开始有限度地任用汉人官吏,推行一些恢复生产的政策,以稳固统治。天幕遗留的农法、医药知识在民间缓慢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存压力。这使得北方的抵抗运动虽然从未停止,但也难以形成燎原之势。

而在各方势力交织的边缘地带,一种超越狭隘地域和民族认同的、基于共同生存需求和文化传承的朴素意识,正在艰难地萌发。人们渴望安宁,渴望秩序,至于这秩序由谁来建立,是“赵宋”、“慕容吴”还是“大元”,对许多普通百姓而言,似乎已不再是最重要的问题。

四、襄阳的积淀

身处漩涡边缘却又无法脱离的襄阳,在这段相对和平的时期,展现出惊人的韧性。郭靖和黄蓉并未因外部压力减轻而松懈,反而更加注重内部的积累。

城外的屯田规模扩大,引入了更多作物品种,粮食自给率有所提升。朱子柳主持的小型工坊,在城防器械和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实用的改良。更重要的是,经过战火洗礼的军队,纪律性和战斗力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郭靖将天幕所传的一些练兵思想与实战经验结合,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襄阳,如同一块被反复锻打的精铁,在沉默中变得更加坚韧。它不再仅仅是一座军事堡垒,而是在尝试构建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具有一定生命力的社会模型。这种积淀,或许将在未来的某一天,爆发出意想不到的力量。

均势之下,暗涌不休。技术的齿轮、经济的链条、人心的浮动,都在以各自的方式,重塑着这个时代的底色。当表面的平衡被打破时,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必将是一个与过往截然不同的新战场、新社会、与新世界。

---

(第120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