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巴蜀的大门被血腥推开,但门后的道路却远比姑苏和大都预想的更为崎岖险峻。慕容吴与北元的触角伸入蜀地,立刻便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复杂与反抗。

一、蜀人的警惕

邓百川的吴军打着“调解”的旗号进驻夔门,并未受到预想中的箪食壶浆欢迎。相反,无论是镇西公府残部、峨眉派,还是各地拥兵自重的豪强,都对这支外来军队抱有极大的警惕和敌意。

余沧海的背信弃义,让所有蜀中势力对外来者充满了不信任。邓百川试图召集各方会盟,共商“蜀中未来”,应者寥寥。即便他手握重兵,但蜀道之险,足以让任何强大的军队寸步难行。粮草补给需从长江逆流而上,漫长的补给线极其脆弱。

更让邓百川头疼的是蜀中的人心。北元秘使的活动卓有成效,他们散播谣言,将吴军描绘成比元军更可怕的掠夺者,声称慕容复意在吞并蜀地,榨干蜀中财富以充军资。许多原本中立的堡寨、山寨,开始暗中串联,抵制吴军的渗透。

二、北元的掣肘

伯颜派出的偏师进抵巫峡附近,与吴军隔江相望。他们并未急于渡江作战,而是不断派出小股精锐,骚扰吴军的补给线,支持蜀中抗吴势力。元军骑兵在蜀东相对平缓的地带依旧拥有机动优势,使得邓百川无法全力西进。

同时,北元秘使在成都的活动取得了关键进展。他们成功说服了因丧子之痛而病重垂危的镇西公,在临终前留下遗命,由其年幼的孙子继位,并由其弟、一向对北元态度暧昧的“安西将军”辅政。这个新的成都小朝廷,在北元的支持下,公开打出了“联虏抗吴”的旗号,虽然内部仍有反对声音,但暂时统一了立场,开始组织力量抵抗吴军。

三、僵持与消耗

蜀中的局势,迅速演变成了一场混乱的消耗战。邓百川的吴军控制了夔门至白帝城一段长江水道及周边区域,但再难向西推进。他需要分兵把守关隘,保护粮道,应对元军骚扰和蜀中地方武装的袭击,兵力捉襟见肘。

而北元支持的成都政权,也无力驱逐吴军。蜀中经历内乱,元气大伤,各地豪强观望,政令难出成都平原。双方在从夔门到成都的千里险道上,陷入了僵持。每一天,都在消耗着双方宝贵的兵力和资源。

慕容复在姑苏接到邓百川的告急文书,眉头紧锁。他低估了蜀中地形的阻碍和人心的排外。投入巴蜀的兵力,已经成为他战略棋盘上一个沉重的负担,极大地牵制了他原本用于北伐的力量。

脱欢在大都则稍感满意。虽然未能阻止吴军进入蜀地,但成功将其拖入了泥潭,延缓了其北上步伐,为自己整合内部、恢复实力赢得了宝贵时间。

四、襄阳的喘息与隐忧

巴蜀的战事僵局,客观上为襄阳带来了更长的喘息时间。伯颜分兵西顾,荆湖前线压力减轻。郭靖和黄蓉抓住机会,全力恢复生产,训练新兵,加固城防。城内秩序逐渐恢复,甚至开始小规模接纳来自北方的流民,人口有所增加。

然而,黄蓉的忧虑并未减少。“靖哥哥,慕容复在蜀中受挫,其北伐之心必然更切。待其从蜀中抽身,或与北元达成某种默契,下一个目标,恐怕…”

郭靖明白她的意思。慕容复的野心绝不会止步于偏安江南。一旦他解决了巴蜀问题或暂时搁置,整合了力量,很可能会挥师北上。届时,襄阳是继续作为抗元堡垒,还是成为吴军北上的障碍?与慕容复之间那脆弱的同盟关系,又将走向何方?

蜀道之难,难住了慕容吴的兵锋,也难住了天下棋局的走向。这场围绕巴蜀的争夺,如同一盘突然陷入僵局的棋,让对弈的双方都不得不停下来,重新审视整个棋盘,思考下一步该如何落子。短暂的平静之下,是更加汹涌的暗流。

---

(第119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