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北大井人 > 第39章 厦门之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离开广州后,覃允鹤去了厦门——上次给厦门这家公司送了一万吨煤,尾款还没结清,他想趁这次一并算清。从广州的情况看,厦门市场也好不到哪去,干脆结清货款,以后的事以后再说。

厦门这家公司在写字楼里办公,看着很气派。和陈总聊完近况,覃允鹤提起尾款的事,话刚出口,陈总就愣住了,半晌才反应过来:“咱们的账早就结清了啊。”覃允鹤迟疑地看着他,半天没说话,过了会儿才笑着说:“怎么,还想赖账?”

陈总是个爽快人,也是急性子,一听这话连家乡话都冒出来了:“少叨叨!早就给你们电汇过去了!”

覃允鹤也急了,伸着脖子睁大眼睛:“怎么可能?”

“你不信,现在就打电话问你们财务!”

他半信半疑地拨通公司财务科长的电话,听着听着,脸都绿了——财务科长说,两个月前确实收到一笔厦门来的汇款,可不知道是哪家的,一直在账上挂着。覃允鹤气得肺都要炸了,“啪”地挂了电话,狠狠骂了句“去你的吧!不知道是谁的?就知道吃喝!”,又赶紧向陈总道歉。

陈总倒没在意,反而问:“你们在港口还有存煤吗?有的话,我装一船,就是价格得低些。”一听陈总要进煤,覃允鹤的怒气瞬间烟消云散,立刻跟他谈了起来。一番讨价还价后,他决定接下这单生意,起身就往住处走——陈总要留他吃接风宴,他摆着手说:“等跟运销处沟通好,再喝酒也不晚。”没等陈总起身,他已经出了门。

回到住处,覃允鹤立刻给运销处的处长打电话汇报情况,还请运销处出面担保,想从港口先借三万吨煤,后续再发运还账。处长对“先借后还”的做法有些犹豫:这事虽好,却太大胆,很可能把矿务局推到风口浪尖,稍有闪失就会引发震动。毕竟处长处在敏感位置,运销处是矿务局的经济核心,每一个决定都影响全局,要对所有煤矿负责,而非只服务于北服公司——北服公司是脱离母体的三产单位,独立经营,和仍在执行“计划+市场”双轨制的煤矿不同,它没有国家计划,完全靠市场经济生存。处长的理念里仍有计划经济的谨慎,自然不敢轻易松口。

覃允鹤软磨硬泡,先后打了三次电话,处长总算同意了。他立刻给陈总打电话,说三万吨煤的生意能做,还要求“离岸前一次性付清货款”,陈总爽快答应。两人约定第二天一起飞回青岛,让陈总派人与他同行,机票也一并安排好。挂了电话,覃允鹤心里乐开了花——这次出行真是意外之喜,本想在广州签单,没成想厦门藏着生意。他恨不得立刻回去签协议、收款,这样公司就能有近两个月的喘息时间,说不定到时候市场主动权又能回到供方,日子就能顺风顺水了。这股高兴劲让他一夜没睡好,第二天起床,眼皮都肿了。

《寒窑赋》说“时也,运也,命也”,时运不济,再顺的事也会出岔子。港口那边好不容易联系好,矿务局却突然要求“每吨煤上浮五元”——这个变化像当头一棒,让覃允鹤懵了。他已经和陈总谈好价格,业务员也在现场,要是生意黄了,陈总会怎么看他?肯定觉得他是个“大忽悠”。覃允鹤这辈子从没忽悠过人,也绝不想当这样的人。这份执念推着他想办法,唯一的出路就是“转让给其他单位”,可转让也有风险,弄不好会落个“吃里扒外”的名声。

他犹豫不决,是转让还是放弃?终究还是想把事办好,便找公司领导,希望领导能和运销处长沟通——只是做个担保,又不是让矿务局出钱,应该不难。可领导的话让他彻底凉了心:“我和处长不熟,你自己去沟通吧。”覃允鹤真想反问“难道工作是为熟人干的吗”,但终究没说出口。失望之下,他顶着压力找到半岛机电公司,一再声明“不赚一分钱好处”,总算说服对方接下这单生意。他如释重负,自言自语:“总算没当大忽悠。”

可天有不测风云,这单生意最终还是没做成。一周后,统配煤炭价格突然下调二十元——这一下就少了六十万利润。覃允鹤见了领导,也说不出别的,只伸出手指比了个“六”,意思是“丢了六十万”。领导也很无奈,只能一笑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