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麦浪翻滚三十年 > 第175章 不是数字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雨水顺着女人额前的乱发滴落,混着她眼里的什么东西,一起砸在地面的积水里。

她是阿珍嫂,菜场角落那个永远边杀鱼边和人吵架的女人,嗓门亮得能掀翻屋顶。

可现在,她的声音嘶哑得像一张被水泡烂的砂纸。

“这是我男人死的赔款协议,”她又重复了一遍,仿佛不这么说,自己就会忘记这个事实,“还有他……他每天记的工时本。”

陈景明蹲下身,没有先碰那份代表着一条生命终结的法律文件,而是先捡起了那个被油污和汗渍浸透的硬壳笔记本。

他能感觉到,这本子的重量,远不止纸张。

阿珍嫂的身体开始不受控制地发抖,话语像断线的珠子般滚落:“他从架子上摔下来的那天……工头说,他那天早上忘了打卡,系统里没记录,就不算出勤……不算工伤……”

陈景明的手指抚过笔记本粗糙的封面,翻开了其中一页。

借着王强手机的手电光,一行歪歪扭扭的字迹映入眼中:“第八十七天,晴。腰疼得站不住,像断了。想娃了。”

字不难看,但每一笔的收尾都带着一丝因无力而产生的颤抖。

陈景明闭上了眼,将全部心神沉入指尖触碰的纸张。

那股熟悉的、来自另一个灵魂深处的疲惫与痛楚,如电流般涌入他的身体。

“嗡——”

锅炉房那面刚刚沉寂下去的墙壁,毫无征兆地,亮了。

没有之前那般血色滔天,而是浮现出三个巨大、厚重、仿佛用尽全身力气才刻上去的字。

【他疼过!】

这三个字,像一个沉默的惊叹号,烙印在墙上,散发着微弱却顽固的光。

“我摸到了!”小林几乎是第一时间就扑了过去,他的指尖在墙上那三个凸起的字迹上飞快地滑动,声音里充满了震惊,“这次的痕迹……比之前的任何一次都深,都烫!景明哥,它停留了快五分钟!还在!”

王强呆呆地看着那三个字,又看看身边已经泣不成声的阿珍嫂,狠狠地将嘴里的烟屁股吐在地上,用脚碾灭。

角落里,一直沉默不语的退休打字员老赵,缓缓摘下手上那双为了保护手指而戴的白手套。

他的十个指尖,因为连日不停的誊抄,已经磨出了血泡,有的甚至已经溃烂。

他什么也没说,只是拿起一支笔,铺开一张新的纸,对着墙上那三个字,一笔一划,极其郑重地开始誊抄。

仿佛他抄下的不是字,而是一个人存在过的最后证明。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上海,陆家嘴。

“信衡评估”数据中心的无菌环境里,只有服务器风扇发出的单调嗡鸣。

首席审计师魏承志的目光,如手术刀般精准地锁定在屏幕上一条异常的数据流上。

一个名为“陈景明”的账户,近期频繁与多个高风险信用群体发生小额、非商业性质的资金往来。

这些群体的标签在他眼中自动浮现:【尘肺病家庭】、【断指工友互助会】、【p2p受害者联盟】……

“有意思。”魏承志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他十指如飞,迅速调取了陈景明的个人银行流水。

“典型的情绪负资产携带者。”他对着空无一人的办公室下了结论,仿佛在诊断一个无可救药的病例。

他转身,在身后那面巨大的白色玻璃墙上,用红色马克笔写下了一行新的公式:

【心理创伤 x 未偿还贷款 = 社会清除优先级】

这套由他亲手建立的、冷酷而高效的算法模型,是他引以为傲的杰作。

它能精准地剔除系统中的“坏账”,无论是金融上的,还是社会意义上的。

然而,当晚回到家,那间空旷得只有回声的公寓里,他鬼使神差地打开了母亲的遗物盒。

盒子深处,一张泛黄的童年全家福滑了出来。

照片的背面,是母亲清秀而无力的笔迹:“志儿,妈妈不是没用,是撑不住了。”

魏承志死死盯着“撑不住”那三个字,看了很久很久。

房间里的感应灯因为他长时间的静止而熄灭,将他吞入一片黑暗。

黑暗中,他听见自己用一种近乎呢喃的声音,对自己说:“我不是要杀你们……我只是怕变成你。”

锅炉房里,陈景明做出了一个决定。

他通过仅有的几个还保持联系的老乡,在几个外卖骑手和货拉拉司机的匿名群里,发布了一条极其隐晦的暗语:“老地方,想找人聊聊那些没给报销的伤。”

第二天下午,一个穿着蓝色骑手服的年轻小伙,借口送外卖,送来一个包裹。

里面没有餐食,只有一个磨损严重的护膝,一张膝盖摔得血肉模糊的照片,和一张纸条。

“那次送餐超时,被平台罚款,客户投诉到我差点被开除。其实是因为我在路上扶了一个摔倒的老人。”

当陈景明将这段口述和照片信息录入他那台破旧的电脑时,墙面再次起了变化。

一行细长的字迹浮现出来,像是用针刻上去的,带着一股子委屈和不甘。

【做好事也要赔钱】

这一次,这行字没有像之前那样很快消失,它就那么亮着,仿佛一种无声的控诉,钉在那里,拒绝被遗忘。

“它不走了。”小林的手指在墙上反复触摸,语气中带着一丝激动,“景明哥,我们……我们能不能把它拓下来?”

这个提议像一道闪电划破众人脑海。

王强立刻找来家里祭祖用的宣纸和墨块,李娟不知何时寄来了一包专业的拓印工具。

他们小心翼翼地将宣纸覆在发光的墙面上,用墨包轻轻拍打。

当宣纸揭下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做好事也要赔钱】——那九个字,带着墙壁的粗糙纹理和一种无法言说的“情绪重量”,被完美地复刻在了纸上。

这是他们的第一份“情绪拓片”。

王强找来两根竹竿,郑重地将它悬挂在了档案馆的正中央,像一面旗帜。

这份拓片,很快通过一个伪装成志愿者的“信衡评估”数据稽查员,被送到了魏承志的办公桌上。

分析报告显示,拓片样本无任何化学或放射性异常。

但一个诡异的附加说明是:凡是近距离观察或接触过拓片样本的分析员,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短暂性情绪低落、焦躁和抑郁症状。

公司高层被彻底激怒,这已经超出了数据风险的范畴,进入了某种无法量化的、具有“传染性”的心理污染领域。

销毁源头、立刻追责的命令被直接下达给了魏承志。

魏承志亲自带队,准备当晚就查封那个被标记为“高危情绪污染源”的锅炉房。

临行前,他却像被蛊惑般,偷偷将一份匿名的银行流水打印出来带回了家。

那是陈景明的房贷还款明细。

每一笔冰冷的数字旁,都被他那个该死的“标签系统”自动浮现出了批注:

【-4257.34元(那天给孩子买完退烧药,口袋里只剩5块钱)】

【-4257.34元(和李娟吵了一架,那天其实很想抱她)】

魏承志的目光,死死地钉在“很想抱她”那四个字上。

他感觉到心脏某个被冰封的角落,被这句无声的独白狠狠烫了一下。

他掏出手机,举报查封的指令已经编辑好了,但他看着那个发送键,手指却僵硬得如同雕塑,迟迟没有按下。

深夜,暴雨再至。

村里老旧的线路终于不堪重负,锅炉房的电力骤然中断,陷入一片死寂的黑暗。

“点蜡烛!活儿不能停!”王强吼了一声。

几根蜡烛被点亮,豆大的火光在漏风的屋子里摇曳,将众人的影子投射在墙上,巨大而扭曲。

他们就在这微光中,继续着誊抄、整理和记录。

忽然,悬挂在中央的那张“做好事也要赔钱”的拓片,无风自动,剧烈地颤抖起来!

紧接着,墙上所有寄存过的、新贴上去的纸张,都开始发出“簌簌”的响声。

仿佛有什么东西正在醒来。

刹那间,整面朝北的墙壁,再次爆发出巨幅的文字光芒,覆盖了之前的一切。

那是一句呐喊,一句由无数人的心声汇聚而成的怒吼:

【我们不是数字!】

与此同时,上海,魏承志那间全智能控制、永无黑暗的办公室里,所有的屏幕在一瞬间全部黑掉。

光滑如镜的黑屏上,清晰地反射出他身后那面洁白的墙壁。

墙上,正用血一样的红色,浮现着四个他此生最为恐惧的字——

【你也疼过】

魏承志猛地转身,身后空无一人,白墙光洁如新。

窗外,一道闪电划破天际,惨白的光一闪而逝,恰好照亮了他眼角那滴来不及滑落,也永远不会承认的泪。

风暴过后的清晨,锅炉房里一片狼藉,但也有一种奇异的平静。

陈景明坐在那堆积如山的档案中间,一夜未眠。

他的眼窝深陷,嘴唇干裂,但他眼中的光却前所未有的明亮。

这几天,他几乎是靠着那些涌入身体的、别人的记忆和痛苦在支撑着。

那是一种酷刑,也是一种燃料。

他只是觉得,墙壁在吸取他生命的同时,也给了他一种前所未有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