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麦浪翻滚三十年 > 第174章 墙会流血那晚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木片应声而落,露出的不是想象中的空洞,而是一抹被岁月尘封的幽暗。

陈景明的指尖探入,触到了一叠粗糙、僵硬的纸张。

他小心翼翼地将其夹出,借着窗外渗入的微弱月光,他几乎能“闻”到那股属于二十年前的、廉价信纸混合着霉变的味道。

这是一封信,或者说,是一封从未寄出的信的草稿。

纸页早已泛黄发脆,仿佛一触即碎。

他将信纸展开,缓缓凑近脸庞,用那双早已无法聚焦的眼睛,去感受上面的字迹。

他的指尖,那双能读懂世间最细微凸起的指尖,在纸上轻轻滑过。

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凹陷,一个用尽了全身力气刻下的痕迹。

“哥,你好吗?我的头发又掉了好多,小梅姐说,光头也好看,像电视里的小和尚。可是我不想当和尚。”

“哥,你说等我好了,就带我去上海看灯。是那种很高很高的楼上,一闪一闪,像星星一样的灯吗?我梦见你带我去了,我们站在云彩上面,整个城市都在我们脚底下发光。”

“哥,化疗好痛,我有时候偷偷把药吐掉,你不要告诉妈妈。”

字迹到这里,开始变得凌乱、颤抖,最后几行几乎无法辨认,只是反复地、深深地刻着同一个词。

“看灯……看灯……看灯……”

陈景明的手指停在“看灯”那两个字上,久久没有移动。

那两个字,像是两个滚烫的烙印,透过他的指尖,一直烫到他心脏最深处。

黑暗中,他仿佛看到一个瘦弱的小女孩,趴在病床上,用一支快要写不出墨水的圆珠笔,一笔一划,将自己最后的愿望,钉在纸上。

寂静的老屋里,忽然响起一阵细微的旋律。

“……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

是童声。清脆,稚嫩,带着一丝跑调的天真。

那是妹妹的声音。

他猛然记起,那是赵小兰生命最后的那段日子里,总是在病房那台老旧的收音机旁,跟着电台哼唱的《东方之珠》。

她唱得断断续续,总也记不全歌词,却一遍遍地重复着,仿佛那就是她想象中上海的模样。

歌声在耳边盘旋,与信纸上那两个字重叠、共振,最终汇成一把尖锐的锥子,狠狠刺入他的太阳穴。

陈景明猛地从床沿站起,身体因剧烈的情绪而轻微摇晃。

他摸索着掏出手机,划开屏幕,点进了备忘录。

黑暗的房间里,屏幕的光照亮了他毫无血色的脸。

他几乎是凭借肌肉记忆,在那片虚拟的白板上,用指尖飞快地敲下了第一行字。

【生存账本·第一条:2003年冬,为凑妹妹赵小兰第五次化疗费,我在宝安电子厂替人代班,连续七天七夜未曾合眼。

第七天凌晨,我梦见她站在陆家嘴的霓虹灯下对我笑。】

这是他第一次,主动开启那个纠缠了他半生的“标签系统”,不是被动地“看见”,而是主动地、反向地从自己灵魂最深处,提取那些被死死压抑的创伤记忆。

每一个词语敲下,都像一根钢针扎进神经,但他没有停下。

这不再是被动的审视,而是一场主动的清算。

做完这一切,他像是被抽干了所有力气。

他点开那个已经沉寂多年的、由老乡和工友组成的“城中村旧友圈”,发了一条极其简短而隐晦的消息。

“找个能写字、不怕累的人。干点没人记得的事。”

消息发出,石沉大海。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一阵急促的雨点敲打着窗户。

陈景明的老屋门被叩响了,三下,不轻不重,带着一种特有的迟疑和坚定。

来人是小林,那个在开学典礼上默默站在角落的年轻人。

他身上带着清晨的湿气,背上是一个洗得发白的帆布包,里面鼓鼓囊囊。

“景明哥,我来了。”小林的声音很平静,“我看不见路,但我能听见纸上的疼。”

他没有多余的寒暄,从包里掏出一台老旧的录音机和一盘磁带,按下播放键。

“咳……咳咳……我是……王二顺……工号……忘了……那天……架子……咳咳咳……”

一阵撕心裂肺的咳嗽声后,一个虚弱的男声断断续续地响起,那是小林的父亲,一个尘肺病晚期工人在生命尽头,对自己工伤经历的口述。

每一个字,都伴随着肺部风箱般破败的杂音。

陈景明没有说话,他伸出导盲杖,杖尖轻轻触碰在老屋那面斑驳的土墙上。

他闭上眼,将全部心神集中在耳边那段录音和冰冷的墙面上。

一秒,两秒。

刹那间,那面干燥的土墙仿佛活了过来。

就在杖尖触碰的位置,一缕暗红色的、如同铁锈干涸后的痕迹,从砖石的缝隙里缓缓渗出,扭曲着、挣扎着,最终凝聚成四个字。

【憋着没哭】

那四个字,像一道刚刚凝固的伤口,在墙上停留了足足三分钟,才缓缓淡去,仿佛被墙体重新吸收。

陈景明和小林没有对视,但他们都知道,某种被禁锢了太久的东西,已经破界而出。

王强是第三个被卷进来的人。

他听说陈景明要把废弃了几十年的锅炉房改造成什么“档案室”,二话不说,带着两个工人,扛着撬棍和电焊机就来了。

“你他妈疯了?”王强一边用氧气切割烧开生锈的铁门,一边冲着屋里的陈景明大吼,“现在谁还留那些破纸?一张照片,一段视频,不比这玩意儿强一百倍?你这是跟时代对着干!”

火花四溅中,锅炉房沉重的铁门轰然倒下。

王强骂骂咧咧地指挥工人清理垃圾,又自己开车去镇上拖来了十箱最好的防潮水泥。

他亲自上手,顶着漏雨的屋顶,给锅炉房的四壁砌起一道半米高的隔水墙。

可到了晚上,工人都走后,王强却一个人,借着手机微弱的光,从自己钱包的夹层里,摸出一张被折叠得已经看不出原色的纸片。

那是一份泛黄的劳动合同复印件。

在合同的背面,夹着一张同样陈旧的报纸照片——2005年的深圳,一个年轻的、浑身是泥的男人,跪在尘土飞扬的工地门口,手里高举着一份被撕烂的协议。

王强盯着那张照片看了很久,然后像丢掉一个烫手山芋般,将它连同那份合同,塞进了墙角一个刚刚码好的、还没上锁的铁皮柜里。

几乎就在柜门关上的瞬间,他身后那面刚刚砌好的水泥墙上,一行字迹如刀刻般浮现,带着泥土的颜色。

【他们当我是泥】

王强猛地回身,看到了那行字。

他愣在原地,嘴唇翕动了几下,最终什么也没说。

他背过身,从口袋里摸出一根皱巴巴的烟点上,猩红的火光在黑暗中一闪即灭。

李娟是冒着大雨赶来的。

她一进锅炉房,看到这番景象,脸色立刻沉了下来。

“陈景明,你知不知道你在做什么?这种没有合法来源、记录个人信息的所谓‘档案’,一旦被发现,轻则查封,重则可以被定性为‘非法集资证据库’或者别的什么,你想过后果吗?”

她的声音理性而尖锐,像一把手术刀,剖开这个看似温情脉脉的举动背后,冷酷的现实风险。

陈景明只是静静地听着,没有反驳。

李娟看着他那张平静得近乎固执的脸,又看了看旁边沉默记录着口述史的小林,和角落里抽着闷烟的王强,最后长长地叹了口气。

她走了,什么也没留下。

但半小时后,当王强冒雨去给她送伞时,在她的车窗下,发现了一个用塑料袋包得严严实实的U盘。

王强把它交给了陈景明。

陈景明将其接入自己的便携式电脑。

里面是三个文件:一份是李娟过去十年在上海的所有工资单和加班记录的电子表格,精确到每一天;一份是她为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所有择校、补习班的费用清单;最后一封,是一封写了无数遍,却从未发送过的辞职邮件草稿。

当陈景明将这些数据导入那个正在建立的“账本”系统时,他身后的墙面,突然像电脑屏幕刷新一样,浮现出密密麻麻、针尖般细小的字。

“我也想逃。”

“可孩子要上学。”

“下个月房贷怎么办?”

“我妈还在透析。”

“不想笑了。”

“电费又涨了。”

李娟的车并没有开远,她就停在村口的老槐树下。

当她透过被雨水冲刷的挡风玻璃,看到锅炉房里那面墙上瞬间闪过的字海时,嘴唇不受控制地颤抖起来。

良久,她只给王强发了条短信:“别把我名字写上去。”

暴雨倾盆的深夜,锅炉房的老旧屋顶终于撑不住了,一角开始漏水,雨水正好滴在一个装满了手写日记的纸箱上。

“快!搬东西!”王强一声大吼,三人立刻手忙脚乱地抢搬那些比自己生命还重的“破烂”。

就在小林摸索着抱起最底层那个已经湿透半边的纸箱时,异变陡生。

整面朝北的墙壁,那面承载了最多记忆的墙,猛然间爆发出火山喷发般的血红色光芒!

上百个、上千个短语、词汇、名字、日期,如同被压抑了千年的岩浆,同时从墙体内部喷薄而出,瞬间覆盖了每一寸砖石!

【咽下去的饭】

【假装睡着的夜】

【银行卡比体温低】

【那年没回家的春节】

【他说会娶我】

【跪下的膝盖】

无数人的无声呐喊,在这一刻,竟以一种实体化的方式,在这间小小的锅炉房里,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雪崩。

血红的文字海洋翻滚、覆盖、闪烁,持续了整整七分钟,整个空间却死一般寂静,只有窗外狂暴的雨声。

小林颤抖着伸出手,触摸那些正在发光的文字。

他的指尖传来一阵微弱的、粗粝的凸起感,如同抚摸一张巨大的盲文纸。

“不是幻觉。”他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是我们……活过的刻痕。”

墙上的红光渐渐褪去,仿佛力竭。

而在百米之外,村委会的屋檐下,一个穿着雨衣的身影悄然放下了手机。

年轻的周警官看着镜头里那张因雨水和激动而模糊的照片——那面流血的墙。

他的心,却被那片血色照得前所未有的明亮。

就在此时,锅炉房那扇刚刚被焊上的、还散发着余温的铁门,被“砰”地一声,从外面猛力推开。

雨水和冷风倒灌进来,门口站着一个浑身湿透的中年女人。

众人还没看清她的脸,一个被雨水浸泡得发胀的塑料文件袋,就被人“啪”地一声,扔在了他们脚下。

“我男人……我男人没了……”女人的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这是他们给的赔款协议,你们……你们这里,收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