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京津铁路的建设,在万众一心的狂热推动下,进展神速。

然而,朱祁钰却觉得,这还不够。

他需要一把火,一把能将整个帝国的热情彻底点燃,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于此的熊熊烈火。

他要为这个刚刚驶入工业化快车道的大明,树立一个明确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短期目标。一个足以凝聚人心,创造奇迹的目标。

万寿节庆典刚刚结束,朱祁钰便返回京师,立刻召集范祥与宋胤星,在西山基地秘密召开会议。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皇帝会按部就班,稳扎稳打地推进工程时,朱祁钰却通过刚刚创办不久,却已凭借着各种独家重磅消息而风靡京城的《大明日报》,向全天下宣布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为贺万寿,与民同乐,京津铁路,当于三月之后,朕之万寿节当日,正式全线通车!”

这个消息,就像一块巨石,被扔进了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了滔天巨浪。

整个大明,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在看到报纸头版头条那用最大号宋体字印刷的标题时,第一反应,不是激动,而是哗然。

所有人都懵了。

疯了!

皇帝绝对是疯了!

三个月?

要建成一条长达二百四十里,需要铺设无数钢铁,跨越数条河流,夷平无数丘陵的钢铁大道?

这是什么概念?

按照大明最精锐的工兵部队修建官道的速度,就算日夜赶工,一年能修好二十里,那都算是神速了。

三个月修完二百四十里?

这已经不是天方夜谭了,这是公然把全天下的人,都当成了傻子!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陛下这次,实在是有些好大喜功了。”

“唉,取得了一点成就,就容易头脑发热。可以理解,可以理解。”

茶馆酒肆之内,议论纷纷。

这一次,就连最拥护皇帝的百姓,都觉得皇帝的这个决定,实在是太过草率和荒唐。

朝堂之上,更是暗流涌动。

那些之前被“钢铁行雨”神迹打得抬不起头的保守派官员们,仿佛又看到了翻盘的希望。

他们虽然不敢再公然反对,却一个个在私底下交头接耳,幸灾乐祸,准备等着三个月后,看皇帝如何收场。

就连最为支持皇帝,对朱祁钰几乎到了盲从地步的于谦,在听闻这个消息后,都坐不住了。

他连夜入宫求见,屏退左右之后,对着朱祁钰,用一种极为委婉的语气,表达了自己的忧虑。

“陛下,京津铁路乃千秋伟业,关乎国运,理应精雕细琢,稳扎稳打。”

“三个月之期,是否……是否太过仓促了一些?”

于谦小心翼翼地措辞,生怕伤了这位年轻帝王的自尊心。

“老臣并非不信皇家科学院之能,只是……万事总有意外。万一届时无法如期完工,恐怕……恐怕会有损皇家威严,也会让天下百姓,对朝廷的信任,产生动摇啊。”

看着一脸忧心忡忡的于谦,朱祁钰却只是笑了笑。

他亲自为这位老臣斟上一杯热茶,示意他坐下。

“于爱卿,你的顾虑,朕都明白。”

朱祁钰的眼神深邃,仿佛能看透未来。

“但朕要的,恰恰就是这种‘不可能’所带来的压力。”

“朕要让全天下的人都看着,看着我们,如何将这不可能,变为可能!”

“朕要通过这一战,告诉所有人,告诉那些依旧沉浸在旧日荣光里的守旧派,告诉那些对大明虎视眈眈的四方蛮夷,也告诉我们自己人——”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充满了不容置疑的霸气。

“这个时代,已经变了!过去所谓的‘常理’,在朕的面前,将不再适用!朕,就是新的常理!”

于谦被皇帝身上散发出的那股睥睨天下的气势,震撼得说不出话来。他端着茶杯的手,微微颤抖。

他知道,自己多说无益。

这位年轻的帝王,一旦做出了决定,便无人可以更改。

他只能在心中默默祈祷,希望奇迹真的能够发生。

送走了于谦,朱祁钰立刻召见了宋胤星。

他要为这台已经高速运转的工程机器,再注入一剂前所未闻的强心针。

他采纳了另一个来自后世,却又无比契合这个时代的管理学方法——竞争!

“传朕旨意!”朱祁钰指着墙上巨大的工程图,对宋胤星说道,“将京津铁路,从起点到终点,平均分为十个标段!”

“从现有的工程营中,选拔出最优秀的十支,分别负责一个标段,同时开工!”

宋胤星听得眼前一亮,他隐隐感觉,皇帝又要拿出什么惊世骇俗的东西了。

果然,朱祁钰接下来的话,让这位工部侍郎的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

“再传朕的第二道旨意!设立‘开路先锋’赏!”

“三个月后,以万寿节当天为期!最先保质保量,完成自己所负责标段的工程营,所有成员,官升一级,赏银千两!”

“其营正,朕将亲自册封其为‘开路先锋’,世袭罔替!其名号,将由朕亲笔题写,永久镌刻在京津铁路的奠基石之上,与国同休!”

轰!

这个消息,如同一颗炸雷,在十个新组建的工程营中,彻底引爆!

官升一级!赏银千两!

世袭罔替的爵位!名刻青史的荣耀!

这是何等泼天的赏赐?!

一瞬间,所有工匠和士兵的眼睛,都红了。

“竞争上岗”这个全新的机制,如同一剂最猛烈的肾上腺素,狠狠地注入了整个工程项目的心脏。

原本就已经高昂的士气,在这一刻,被彻底点燃,化作了冲天的烈焰!

十个工程营之间,立刻形成了一种既合作又竞争的奇妙氛围。

“凭什么一营能分到最平坦的地段?老子不服!”

“三营的那帮孙子,昨天居然比我们多铺了三丈!弟兄们,今天不把这三丈赶回来,谁他娘的也别想吃饭!”

“都给老子打起精神来!‘开路先锋’的爵位,必须是咱们七营的!”

为了荣誉,为了赏赐,更为了那份足以光宗耀祖的荣耀,所有人都拼了。

积极性与创造力,被前所未有地激发了出来。

为了提高效率,各种各样的新工具、新方法,如同雨后春笋般,在各个工地上层出不穷。

有人嫌一块一块铺设枕木太慢,便发明了一种可以一次性铺设十根枕木的滑轨车,效率提升了数倍。

有人觉得用大锤敲打道钉既费力又危险,便改良了一种利用杠杆原理的快速固定装置。

甚至还有两个标段的营正,为了争夺一台新运来的蒸汽起重机的使用权,差点在工地上打了起来,最后被宋胤星哭笑不得地拉开。

而创刊不久的《大明日报》,则成了这场竞赛的官方裁判和最大推手。

报纸的头版,最醒目的位置,每天都会用加粗的黑体字,刊登各个标段的最新进度。

“京津铁路工程进度日报:”

“一号标段:已完成三十七里零一百二十丈。”

“二号标段:已完成三十六里零二百九十丈。”

“……”

进度被精确到了“丈”这个单位。

铁路的里程数,在短短几天之内,成了整个大明帝国,上至朝堂之上的达官贵人,下至街头巷尾的贩夫走卒,每天醒来后最关心的话题。

其热度,甚至远远超过了刚刚大捷的南洋战事。

无数嗅觉敏锐的商贾,在最初的震惊过后,立刻意识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

他们疯了一般,带着成箱的银票,涌向天津卫和北京规划的终点站——正阳门外。

他们开始不计成本地,疯狂抢购那两片区域附近的土地和房产。

在他们看来,这些现在还略显荒凉的土地,在三个月后,必将成为整个大明,乃至整个世界,寸土寸金的黄金之地!

整个帝国,都在一种混杂着期待、质疑、兴奋与狂热的复杂情绪中,屏息凝神。

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了三个月后。

投向了那个决定命运的日子——皇帝的万寿节。

他们在等待着,等待着亲眼见证一个亘古未有的奇迹。

或者,一个天大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