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相视一笑,短暂得如同窗外掠过的一片云影,却像一道强光,瞬间穿透了横亘在两人之间多年的冰层,映亮了些许被冻结的沟壑。笑意落下,空气里弥漫的不再是紧绷的试探,而是一种奇异的、正在重新校准的平衡感。
陆延舟率先收敛了神色,但那眼底的暖意并未完全褪去,只是沉淀为更深的沉稳。他身体微微前倾,目光落在林知意推过来的那份《合作框架构想》上,手指轻轻点了点纸页。
“这份构想很完善,思路清晰。”他的语气恢复了商人的严谨,“细节上,可以让法务和战略部门尽快对接,根据你提出的这些原则,起草正式的协议。我会亲自跟进。”
“好。”林知意点头,心头的波澜也渐渐平复,理智重新占据高地,“我希望尽快。在协议正式签署之前,我不希望有任何消息泄露出去。”
“明白。”陆延舟表示赞同,“保密协议会同步签署。在官方宣布之前,你依然是自由的林知意博士,可以继续评估其他选项。”他这话说得大方,却也透露出绝对的自信——相信她最终会选择他提供的这条路径。
林知意不置可否,只是端起已经微凉的咖啡,喝了一小口。苦涩的余味在舌尖蔓延,让她的大脑更加清醒。
“关于事业部初期的方向,我初步有一些想法。”她放下杯子,开始进入下一个实质性的议题。既然决定了合作的可能,她就不会浪费任何时间。“基于我之前的算法模型,结合延舟科技在底层架构和硬件上的积累,我认为我们可以率先切入‘高可靠性工业互联’和‘分布式能源协同管理’这两个垂直领域。市场足够大,痛点明确,而且目前尚未出现绝对的垄断者。”
她语速平稳,条理清晰,显然早已深思熟虑。这不是一个求职者在展示能力,而是一个潜在的合伙人,在阐述她将为这个新平台带来的核心价值和进攻路线。
陆延舟听得非常专注,偶尔会插话提出一两个关键问题,都精准地切中技术实现或商业模式的要害。他的提问不再是挑战,而是建设性的探讨,旨在共同完善这个蓝图。
“工业互联领域,我们之前有过尝试,但在实时性和共识机制上遇到了瓶颈,你的算法或许正是破局的关键。”他沉吟道,眼中闪烁着业务拓展的光芒,“能源协同方面,政策风向利好,市场正在觉醒,是个不错的切入点。我会让研究院把相关的技术储备和市场分析报告整理给你。”
“我需要最原始的数据和未经过度解读的报告。”林知意强调。
“当然。”陆延舟毫不犹豫,“你会得到最高级别的数据权限。包括我之前跟你提过的,那几个遇到瓶颈的项目原始数据。”
这份信任,不可谓不重。将核心项目的原始数据向一个尚未正式入职的“外人”开放,这在他一贯谨慎甚至有些苛刻的管理风格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林知意能感受到这份让步背后的决心。
接下来的时间,两人就初步的方向、可能的团队核心人选、以及需要优先调动的资源,进行了高效率的沟通。没有多余的寒暄,没有情感的拉扯,只有两个顶尖大脑在为一个共同目标飞速运转的默契。
当主要议题讨论得差不多时,窗外的天色已经彻底暗了下来,城市换上了璀璨的夜景。
陆延舟抬手看了看时间:“不早了,一起吃个晚饭?附近有家不错的餐厅,菜品清淡,适合你现在的口味。”他记得她前段时间在国外高强度工作,胃不太好,饮食需要调理。
这自然而然的关心,让林知意微微怔了一下。她抬眼看他,他神色如常,仿佛只是提出一个最合理的建议。
拒绝的话在嘴边转了一圈,又咽了回去。持续的脑力消耗确实让她感到饥饿,而且,一些非正式的交流,或许更能帮助她判断这个未来的“伙伴”。
“好。”她简短的回应。
餐厅就在同一栋大楼的高层,环境雅致私密。落座后,陆延舟熟练地点了几道招牌菜,并特意叮嘱了几项忌口,细致得让林知意有些恍惚,仿佛时光倒流回了多年前,他还是那个会默默记下她所有喜好的恋人。
但很快,他就将话题引回了工作,谈论起近期行业内的几起并购案和技术趋势,分享着他从另一个视角看到的机遇与挑战。他的见解独到,信息量庞大,让林知意获益匪浅。她渐渐放松下来,也偶尔会就某个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两人之间的交流,竟比刚才在咖啡厅时,更多了几分顺畅与自如。
菜肴陆续上桌,精致可口。吃饭间隙,短暂的沉默降临时,也不显得尴尬,反而有种各自思考的宁静。
直到主菜用毕,侍者撤走餐盘,送上餐后饮品时,陆延舟才似乎不经意般地,将话题从宏大的商业版图,拉回到更微小的个人层面。
“回来这几天,住处都安顿好了吗?”他问,语气随意,像老朋友间的问候。
“嗯,暂时住在服务式公寓,比较方便。”林知意搅拌着杯中的花草茶,氤氲的热气模糊了她的视线。
“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开口。”他顿了顿,补充道,“毕竟,这里我比你熟。”
林知意点了点头,没有说谢谢,也没有拒绝。这种程度的客气,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又是一阵短暂的沉默。餐厅里流淌着低回的背景音乐,是某首经典的钢琴曲。
陆延舟看着对面垂眸喝茶的女子,灯光在她浓密的睫毛下投下一小片阴影,侧脸的线条在氤氲的热气中显得有些柔和,不再像谈判时那般棱角分明。他握着水杯的手指,几不可察地摩挲着微凉的杯壁。
有些话,在理智的范畴内盘旋了许久,似乎在此刻安静而放松的氛围里,找到了一个恰当的出口。
“这几年,”他开口,声音比刚才低沉了一些,带着一种回忆的质感,“你在国外,做得很好。”
林知意抬起眼,看向他。他并没有看她,目光落在自己手中的杯子上,仿佛在对着那杯清水说话。
“我有关注你的动态,虽然不多。”他继续说着,语速不快,“每次看到关于‘星尘计划’的进展,或者你在学术上的新突破……我都觉得,你本该如此。那片天空,确实更适合你翱翔。”
他的话很轻,却像一块沉重的石头,投入林知意的心湖。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恭维,只是平静地陈述一个事实,并承认她选择的正确性。这比他之前任何基于专业能力的赞美,都更能触动她。
因为这背后,隐含着他对自己过去的否定,和对她离开的理解。
林知意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他,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攥住,呼吸都放缓了。
陆延舟终于抬起眼,目光与她相遇。那里面没有了商场的锐利,也没有了刻意保持的距离,只有一片沉静的、近乎坦然的深邃。
“看到你现在这样,很好。”他看着她,非常认真地说出了这几个字。
没有前缀,没有后缀。只是最简单,也最直接的表达。
林知意感觉自己的喉咙有些发紧。她下意识地避开了他过于专注的视线,低头看着杯中漂浮的花瓣,指尖微微用力,掐住了自己的掌心。
很好。
这两个字,包含了太多。是对她成就的认可,是对她状态的观察,或许……也是对他自己内心某种执念的放下?
她不知道。
她只知道,当这句话从他口中说出来时,她心中某个坚硬的角落,似乎悄然松动了一小块。那些年独自在异国他乡打拼的艰辛,那些不被人理解的坚持,那些深夜里涌上的孤独与自我怀疑……仿佛在这一句“很好”面前,都被轻轻地抚慰了。
这不是她追求的目标,但不可否认,来自这个特定的人的认可,有着独特的分量。
她沉默了很久,久到陆延舟几乎以为她不会回应。
然后,她终于抬起头,迎上他的目光。她的眼神已经恢复了平静,甚至带着一丝同样历经沧桑后的淡然。
嘴角,缓缓勾起一个极淡、却无比真实的弧度。
“是啊,”她轻声说,声音里带着一种释然般的温和,“**好久不见**,陆延舟。”
不是“陆总”。
是“陆延舟”。
这个名字,跨越了五年的误解、数月的分离、以及无数次在脑海中的预演,终于在此刻,被如此平静而自然地唤出。
没有怨恨,没有激动,没有刻意的疏远。
只是“好久不见”。
一句最平常的问候,却仿佛道尽了千言万语。
陆延舟深邃的眼眸中,清晰地映着她的身影,以及她脸上那抹浅淡却真实的笑容。他定定地看着她,仿佛要将这一刻镌刻进脑海里。
片刻后,他也笑了。不是刚才那种如释重负的笑,而是一种更复杂、更低沉、带着无尽感慨,却又无比轻松的笑意。
“是啊,”他回应道,声音低沉而温和,“**好久不见**,林知意。”
窗外,是繁华的不夜城。
窗内,是两个曾经走散的灵魂,在历经千帆之后,终于能够平静地、以全新的姿态,再次对彼此说出一句——
好久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