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教室外的梧桐树叶已经舒展成浓绿的模样,阳光透过叶片缝隙,在走廊地面投下晃动的光斑。宋子充坐在座位上,指尖捏着刚发下来的二模成绩单,目光停留在 “语文阅读” 那栏刺眼的分数上 —— 比平时模拟训练低了近十分。他将成绩单对折又展开,草稿纸上密密麻麻写着竞赛集训与高考复习的时间安排,两条线像是缠绕的藤蔓,让他原本清晰的规划变得混乱。
“宋子充在本次二模考试中,语文阅读部分失分较多。” 白墨拿着成绩分析表,走到教室中间的讲台上,目光下意识地看向宋子充的方向,“现代文阅读的‘观点提炼’和古诗文阅读的‘情感分析’题型,得分率都低于班级平均水平,这是他在复习过程中忽略的重点题型。”
话音刚落,宋子充身边的苏松立刻抬起头,语气里带着同频的焦虑:“我最近也有这种感觉,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尤其是在语文古诗文阅读和数学综合题之间取舍。上次做模拟卷,为了把数学最后一道大题算完,压缩了语文阅读的答题时间,结果两道阅读题都没答完。”
白墨走下讲台,径直走到宋子充和苏松的座位旁,弯腰看着两人摊开的复习计划本。宋子充的本子上,除了高考复习的科目安排,还标注着每周三次的物理竞赛集训时间,密密麻麻的字迹挤得页面边缘都没了空隙。“你看,你的时间分配太满了。” 她指着计划本上 “每晚 20:00-22:00 竞赛刷题” 的字样,“竞赛集训本身消耗精力,再留给高考复习的时间就很紧张,很容易顾此失彼。”
她顿了顿,从书包里拿出自己的时间管理表,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划分出 “基础巩固”“难点突破”“错题复盘” 三个板块:“你可以尝试将语文古诗文阅读的时间减少 10 分钟,腾出这段时间来攻克两道数学综合题。比如每天早上花 20 分钟背古诗文,而不是 30 分钟,把省下的 10 分钟用来做一道函数与几何结合的大题,晚上再用 10 分钟复盘错题。”
“这样做的话,语文分数可能会下降 5 分,但数学却能提高 10 分。” 白墨补充道,指尖在成绩分析表上划出对比线,“而且你的语文基础很扎实,古诗文默写和基础选择题几乎不失分,短期压缩背诵时间,对整体成绩影响不大;但数学综合题是你的提分关键,多练一道题,就能多掌握一种解题思路,性价比更高。”
宋子充拿起笔,在草稿纸上快速计算时间分配:“竞赛集训每周占用 6 小时,高考复习每天 4 小时,要是每天压缩 10 分钟语文时间给数学,一周就能多出来 70 分钟,差不多能做 5 道综合题,还能留 20 分钟复盘。” 他抬头看向白墨,眼神里多了几分光亮,“其实这正是我需要平衡的地方。之前总想着既要兼顾竞赛的深度,又要保证高考复习的广度,结果两边都没做到极致。也许我可以采用‘变式训练’的方法,在复习过程中逐步增加难度,比如先从基础题巩固手感,再过渡到综合题。”
“没错!” 白墨立刻点头赞同,从抽屉里拿出一本高考真题集,翻到数学综合题部分,“你可以每周固定拿出半小时来练习高考真题中的综合应用题,比如周一、三、五各练一道,先做近五年的全国卷,再做地方卷的创新题型。这样既能保持语文古诗文的熟练度 —— 毕竟每天 20 分钟的背诵足够维持记忆,又能提高数学的实际解题能力,还不会占用太多竞赛集训的时间。”
苏松凑过来看真题集,指着一道函数与导数结合的大题:“我之前也用这种方法练过,效果还不错。比如这道题,第一问是基础的导数求导,第二问是极值点偏移,第三问是实际应用中的最值问题,一步一步增加难度,既能巩固基础,又能突破难点。而且做真题还能熟悉高考的出题思路,比盲目刷模拟题更有效。”
宋子充接过真题集,指尖划过题目中的关键条件,脑海里已经开始梳理解题思路。这时,贺花抱着一摞语文复习资料走过来,将其中一本《古诗文阅读情感分析技巧》递给宋子充:“这是我整理的古诗文阅读答题模板,里面把常见的‘思乡’‘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等情感对应的意象和关键词都列出来了,比如‘鸿雁’对应思乡,‘落红’对应惜春或自伤,你每天背 10 分钟,就能快速抓住答题要点,不用再花大量时间分析文本,这样也能节省复习时间。”
“我也有个办法!” 坐在斜前方的宋子都突然转过身,手里拿着一个计时器,“你可以用‘番茄工作法’来分配时间,比如复习语文时设 25 分钟专注时间,中间休息 5 分钟,再用 25 分钟复习数学,这样既能保证效率,又不会因为长时间盯着一个科目而疲劳。上次我帮贺花复习政治,就用了这个方法,她都说比之前连续复习两小时效果好。”
宋子充接过计时器,按下开关,清脆的 “嘀嗒” 声在安静的教室里格外清晰。他看着身边围拢过来的伙伴们 —— 白墨在帮他修改时间计划表,苏松在给他讲解数学真题的解题技巧,贺花在标注语文复习资料的重点,宋子都在演示计时器的使用方法,心里像是被暖流填满。之前独自面对竞赛与高考的压力,像是扛着沉重的包袱,如今有大家一起出谋划策,包袱似乎轻了许多。
“其实竞赛和高考也不是完全冲突的。” 宋子充突然开口,目光扫过桌上的竞赛教材和高考真题集,“物理竞赛里的‘极值分析’和数学的导数求最值,思路是相通的;竞赛题里的‘逻辑推理’,也能帮我更快理清语文阅读的论证结构。之前总觉得两者是分开的,现在想想,或许可以找到它们的共通点,用竞赛的思维辅助高考复习。”
白墨眼睛一亮,立刻补充:“这个思路好!比如你做物理竞赛的‘运动学问题’时,需要画受力分析图,这种‘可视化’的方法也能用到数学几何题里,帮你快速找到辅助线的添加方向;还有竞赛里的‘分类讨论’思想,用来解语文阅读的‘观点探究题’也很合适,能帮你全面覆盖答题角度,避免遗漏得分点。”
苏松也点头附和:“我之前做数学综合题时,借鉴了物理竞赛的‘变量控制法’,比如在解决‘多参数问题’时,先固定一个参数,分析另一个参数的变化规律,再逐步推导,比之前盲目试错快多了。你可以试试把竞赛里的思维方法迁移到高考科目里,说不定能事半功倍。”
宋子充拿出笔记本,快速记下 “竞赛与高考思维迁移” 几个字,下面列上 “物理极值分析→数学导数最值”“竞赛逻辑推理→语文阅读论证”“分类讨论→观点探究题”,字迹越来越工整,原本混乱的思路渐渐变得清晰。他抬头看向窗外,阳光正好落在梧桐树叶上,折射出明亮的光泽,像是为他的复习之路点亮了一盏灯。
接下来的几天,宋子充开始尝试新的复习方法。每天早上 6:30,他会用 20 分钟背诵贺花整理的古诗文答题模板,再花 10 分钟做一道数学基础题;中午利用 40 分钟的休息时间,做一道高考数学真题的综合题,苏松会在旁边和他一起分析解题思路,遇到分歧就一起演算验证;晚上竞赛集训结束后,用 15 分钟复盘当天的数学错题,再花 10 分钟看一篇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 “观点提炼” 题型。
有一次,他在做一道物理竞赛的 “电场与力学结合” 题时,突然发现其中的 “力的平衡” 分析,和数学几何题里的 “三角形相似” 思路相通。他立刻拿出数学练习册,找到一道类似的几何证明题,用竞赛里的 “力的分解” 思路来推导,竟然比常规方法快了一倍。“原来还能这么用!” 他兴奋地叫来苏松,两人一起研究这种跨学科的解题思路,直到上课铃响起才恋恋不舍地回到座位。
白墨也会定期检查宋子充的复习进度,根据他的答题情况调整计划。当发现他的语文古诗文默写准确率有所下降时,建议他将早上的背诵时间从 20 分钟调整为 25 分钟,同时减少 5 分钟的数学基础题练习时间;当看到他的数学综合题得分率提高后,又鼓励他尝试 “一题多解”,每周选一道真题,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贺花和宋子都也没闲着,贺花会每天和宋子充互相提问语文阅读的答题技巧,比如 “如何区分作者的观点和引用的观点”,宋子都则会帮他记录竞赛集训的时间,提醒他不要因为专注竞赛而耽误高考复习。有时候,几个人会在放学后留在教室,宋子充做竞赛题,苏松和白墨讨论数学真题,贺花和宋子都整理语文资料,安静的教室里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却充满了并肩前行的力量。
一周后的周末,宋子充坐在书桌前,看着新制定的 “竞赛与高考平衡计划表”,上面清晰地划分出各科目时间,标注着 “思维迁移练习”“真题复盘” 等关键环节。他拿起最新的模拟卷,先花 25 分钟完成语文阅读部分,得分比二模时提高了 6 分;再用 30 分钟解出数学最后一道综合题,步骤完整,思路清晰。放下笔的那一刻,他长长舒了一口气,之前的焦虑和迷茫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信心。
窗外的夕阳正缓缓落下,将天空染成温暖的橘红色。宋子充拿起手机,给白墨、苏松、贺花和宋子都分别发了一条消息:“谢谢你们的帮助,我找到平衡竞赛和高考的方法了,下次模拟考一定能进步!” 很快,手机屏幕上弹出一条条回复 —— 白墨的 “加油,期待你的好成绩”,苏松的 “下次一起做真题”,贺花的 “古诗文模板记得背哦”,宋子都的 “需要帮忙记时间随时叫我”。
他看着屏幕上的消息,嘴角忍不住上扬。原来平衡的秘诀,不仅在于合理的时间分配和科学的复习方法,更在于身边有一群愿意陪你一起探索、一起进步的伙伴。在这个傍晚,宋子充终于明白,竞赛与高考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可以相互助力的两条路,而这条路,他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