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天,陆云瑶进入了备战状态。她重新梳理了研究报告,精心准备了演示材料,连每一个措辞都反复推敲。顾辰翊看她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特意把晚饭送到实验室。
“别太紧张。”他看着妻子专注的侧脸,轻声安慰,“你连德国专家都能说服,国内的研讨会更不在话下。”
陆云瑶抬起头,揉了揉发酸的眼睛:“这次不一样。听说与会的有好几位学部委员,都是我在大学时就仰慕的学术前辈。”
顾辰翊把保温盒推到她面前:“先吃饭。记得你常说的吗?科研工作最重要的是把复杂问题讲明白。”
这句话点醒了陆云瑶。她突然意识到,自己之前的准备太过注重技术细节,反而忽略了报告的通俗性。
周三早晨,陆云瑶特意穿上了那套在柏林做报告时定制的西装,头发整齐地挽在脑后,显得既干练又优雅。顾辰翊亲自开车送她到会场,临下车时轻轻握了握她的手:“加油。”
会场设在国防科工委的会议中心,庄重而肃穆。当陆云瑶走进会议室时,发现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已经坐满了人,其中有好几张她只在教科书上见过的面孔。
报告开始后,陆云瑶深吸一口气,开始了她的演讲。她放弃了繁琐的数学推导,而是用生动的比喻和实例来阐释分布式智能系统的核心理念。
“...传统的集中式控制系统,就像是一个事事亲力亲为的厂长,虽然掌控全局,但难免顾此失彼。”她切换幻灯片,展示出精心设计的示意图,“而分布式智能系统,更像是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每个成员都能在既定规则下自主决策...”
会场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这个新颖的思路吸引。当陆云瑶讲到如何将这一理念应用于军事指挥系统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举起了手。
“陆博士,我是清华的周秉衡。”老教授声音洪亮,“你的理论很精彩,但我有个疑问:分布式系统如何保证在极端情况下的可靠性?比如在战场环境中,部分节点受损的情况下?”
这个问题直指核心,会场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陆云瑶身上。她不慌不忙地调出另一张图表:
“周教授问到了关键。我们在系统中设计了多重冗余和自愈机制。就像人体的神经系统,部分神经受损时,其他神经会自动接管相关功能...”她详细解释了系统的容错设计和应急响应机制,还展示了在鞍钢项目中积累的实际数据作为佐证。
周教授听后连连点头:“很有说服力。年轻人,你的工作很有价值。”
报告结束后,好几位老专家围上来与陆云瑶交流,交换联系方式。科工委的李司长握着她的手说:“陆博士,你的研究为我们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希望你能把这项技术推广到更多领域。”
回家的路上,陆云瑶还沉浸在兴奋之中。顾辰翊特意早早回家,准备了一桌好菜为她庆祝。
“今天怎么样?”他虽然已经从妻子发亮的眼神中猜到了答案,还是想亲耳听听。
“比想象中还要好。”陆云瑶脱下外套,脸上带着轻松的笑容,“周秉衡教授居然邀请我去清华做讲座,还说可以考虑特聘教授的事宜。”
顾辰翊为她拉开椅子:“我就知道你可以的。”
这时,予安抱着一个厚厚的笔记本走过来:“妈妈,我们数学兴趣小组最近在研究图论,有个问题想请教您。”
陆云瑶惊讶地发现,儿子已经在自学大学水平的数学内容了。她耐心地解答了予安的问题,看着他专注记笔记的样子,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妈妈,你看我新画的画!”予乐也跑来凑热闹,展示她刚完成的水彩画。画的是深秋的军营,金黄的银杏叶飘落在整齐的营房前,远处有几个士兵的身影。
顾辰翊端详着画作,突然说:“云瑶,你看乐乐画的这个构图——近景的落叶,中景的营房,远景的人物,层次分明。这不正像你说的分布式系统的层级结构吗?”
陆云瑶仔细一看,果然如此。女儿无意中的创作,竟然暗合了她研究中的核心理念。
这一刻,她突然意识到,科研与生活从来都不是割裂的。那些在实验室中苦思冥想的概念,可能就藏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周末,全家一起去探望陆云瑶的父母。两位老人住在西城的一个老四合院里,院中的柿子树挂满了橙红色的果实,在阳光下像一个个小灯笼。
“瑶瑶现在可是大名人了。”陆父戴着老花镜,仔细剪下报纸上关于女儿报告的报道,“你妈把这些都收集起来了,说要留给孙子孙女看。”
陆母在厨房里忙碌着,飘出红烧肉的香气:“辰翊也好久没来了,今天特意做了你爱吃的菜。”
午饭时,一家人围坐在老槐树下的石桌旁。陆父关切地问起陆云瑶的工作:“听说你最近在参与军工项目?要注意身体,别太累了。”
“爸,您放心,我心里有数。”陆云瑶为父亲夹了一块鱼肉,“倒是您,血压最近控制得怎么样?”
“好着呢。”陆父笑道,“就是予安上次来,教我用的那个计算器,我到现在还没弄明白。”
予安立即自告奋勇:“外公,我吃完饭再教您一遍!”
看着祖孙三代其乐融融的场景,陆云瑶忽然有些感慨。她想起来,自己最初选择自动化专业,就是因为父亲的一句话:“未来的世界,是智能化的世界。”如今,她不仅在这个领域取得了成就,还能为国家的国防建设出力,这或许就是最好的回报。
饭后,顾辰翊和陆父在院子里下象棋,陆云瑶帮母亲收拾厨房。透过窗户,她看到丈夫和父亲专注对弈的身影,听到孩子们在院中嬉笑的声音,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