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完美的枷锁
就在林晓、石磊、孙炜三人踏上寻找替代食材的艰辛旅程时,“环球美食文化交流中心”酝酿的另一波攻势,已如同润物无声的细雨,悄然渗透进城市的餐饮市场。
一款名为 “味之本” 的智能复合调味料,以惊人的速度在各大商超、线上平台以及部分中小型餐厅铺开。它的宣传语直击人心:“唤醒食材沉睡的灵魂,让家常便饭拥有大师级风味”、“科学配比,零添加负担,开启味觉新纪元”。包装设计简约时尚,价格亲民,加上“交流中心”背书的强大科技感,迅速引发了采购热潮。
更让安曼感到警惕的是,她监测到联盟内部几家定位中端、经营压力较大的成员餐厅,其采购负责人也开始私下咨询和试用这款产品。理由很简单:在核心高端食材断供、经营成本上升的压力下,他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稳定菜品口味、降低对厨师个人技艺依赖、同时能吸引顾客的“法宝”。
“林晓,情况不太对劲。”加密通讯里,安曼的声音带着一丝急促,她将“味之本”的产品信息、销售数据以及联盟内部的动向同步给了远在北部山区的林晓团队。“这款产品上市的速度和力度都太大了,而且它的宣传口径,完全针对我们目前遇到的困境。”
林晓看着安曼传来的产品成分表,上面罗列着一些看似天然、实则经过深度加工的提取物名称,以及几种标注为“食用香料”的复合成分。“成分表看起来‘干净’,但过于完美了。感觉像是……”
“像是‘味觉风暴’的温和民用版,或者说,是它的‘入门诱饵’。”安曼接过了他的话,语气凝重,“我设法弄到了几瓶样品,进行了初步的色谱分析。结果很微妙,它里面确实没有古堡那种强效成瘾成分,但含有数种能强烈刺激味蕾、放大特定风味信号(主要是鲜味和醇厚感)的合成分子。短期使用,确实能显着提升食物的口感的‘丰富度’和‘满足感’,但长期摄入……”
“会再次钝化味蕾,让使用者对复杂、细微的自然风味失去敏感度,最终产生依赖。”林晓说出了那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结论。霍华德的手段,比单纯的供应链打击更为阴险。他是在试图从根本上改造消费者的味觉偏好,让“山海”所倡导的、依赖优质原生食材和精湛技艺的本真之味,在未来失去存在的土壤。
“我们必须立刻警告联盟内的所有成员!”孙炜在一旁听着,急切地说道。
“光靠警告不够。”林晓摇头,“在现实的压力和即刻的效果面前,很多人会选择性地忽视长远的风险。我们需要证据,更直观、更有冲击力的证据。”
就在这时,一直蹲在火塘边,默默感受着当地老乡递过来的一种新发现的、带有特殊木质清香的“灰树花”的石磊,抬起了头。他的脸色在跳跃的火光下显得有些明暗不定。
“那个‘味之本’……我好像,能‘看到’它的痕迹。”石磊的声音带着一种不确定的奇异感。
“看到痕迹?”孙炜没明白。
石磊努力解释:“嗯……不是用眼睛。是气味,留下的‘轨迹’。昨天我们路过山下那个小镇,我在几家小餐馆门口,都闻到了一种类似的、很‘工整’很‘强势’的鲜香气,覆盖了食材本身的味道。和安曼姐刚才发来的产品描述很像。”他顿了顿,指了指自己的鼻子,“现在,我好像能隐约分辨出,哪些气味是天然的、散乱的,哪些是这种……像军队一样排列整齐的、人造的味道。”
这种玄乎其玄的描述,让孙炜有些将信将疑。但林晓却立刻抓住了关键:“你的意思是,你能判断出食物里是否使用了‘味之本’?”
“不一定百分百准确,”石磊谨慎地说,“但……如果近距离接触,或者品尝,我应该能感觉出来。那种‘工整’感,和自然发酵、炖煮产生的复杂层次,完全不同。就像……就像印刷出来的画和手绘画的区别。”
这个能力,或许是揭开“味之本”糖衣炮弹的关键!
林晓当机立断:“安曼,把样品的数据和感官描述尽可能详细地发给石磊。孙炜,我们调整一下行程,明天不去下一个预选村了,直接返回!”
“回去?”孙炜一愣,“那替代食材……”
“替代食材要找,但家里的火更要先扑灭。”林晓眼神锐利,“我们必须立刻回去,在联盟内部进行一次公开的‘盲测’,用最直观的方式,让大家看清‘味之本’的真相。石磊的能力,就是我们的‘照妖镜’!”
林晓团队以最快的速度返回了城市。他们没有声张,而是由安曼秘密安排,邀请了几家正在犹豫或已开始试用“味之本”的联盟成员,以及几位立场中立的美食评论人,举行了一场小范围的、非公开的品鉴会。
品鉴会伪装成一次新食材的内部评测。安曼准备了完全相同的几份清鸡汤和高汤白菜,其中一部分使用了“味之本”进行提鲜,另一部分则严格按照传统工艺吊制。
起初,品尝者们对使用了“味之本”的汤品赞不绝口。
“这鲜味!好浓郁,好直接!”
“口感很饱满,喝下去很满足。”
相比之下,传统工艺的汤品得到的评价则是:“味道很清雅,需要慢慢品。”“鲜味是慢慢出来的,不如另一款有冲击力。”
然而,当石磊蒙上眼睛,仅凭嗅觉和一小口品尝,精准地将所有使用了“味之本”的样品一一挑出,并描述其气味“结构工整但缺乏灵动,鲜味浮于表面,压制了食材本底的韵味”时,在场的人都安静了下来。
接着,林晓登场,他没有讲任何大道理,只是请所有人再耐心地、细细地品尝那碗传统清鸡汤。在经历了“味之本”的强烈冲击后,味蕾稍微平复,一些人开始隐约捕捉到那汤中蕴含的、来自鸡肉与时间共同作用的、复杂而悠长的甘鲜与厚度。
“科技的便利,我们可以理解。”林晓平静地陈述,“但‘山海’和联盟存在的意义,是守护那份需要耐心和诚意才能换来的、更深层、更值得回味的体验。‘味之本’给出的答案很快,很直接,但它也关闭了您探索食物更多可能性的那扇门。选择权,在各位手中。”
这场小范围的品鉴会,效果立竿见影。那几位犹豫的联盟成员当场表示会停止使用“味之本”。中立评论人也深受震动,表示会在后续的评论中更加关注食材的本味层次。
然而,就在林晓以为暂时遏制住了这股歪风时,安曼带来了一个新的、令人不安的消息。她在深度监测“味之本”的网络舆情时发现,所有关于该产品负面评价的帖子,尤其是涉及“味觉钝化”、“依赖感”的讨论,都会在极短时间内被一种更强大的、算法驱动的“好评浪潮”所淹没。同时,一种新的、更具迷惑性的言论开始出现:
“‘味之本’是通往美食世界的桥梁,先让普通人体验到美味的美好,他们自然会产生对更高品质的追求。‘山海’一味排斥,是精英主义的傲慢,是在阻挠美食的普及。”
这套说辞,将“山海”置于道德洼地,巧妙地混淆了“普及美食”与“改造味觉”之间的界限。
林晓看着屏幕上那些精心编织的言论,眉头紧锁。霍华德团队对人心和舆论的操控,远超他的想象。他们不仅在产品上设置陷阱,更在认知层面发动了一场精心设计的围剿。
而更让他心底发寒的是,安曼随后的补充:
“根据这种舆论引导的规模和精准度判断,对方可能……已经掌握了部分早期‘味觉风暴’使用者的数据模型,能够精准预测并引导大众的味觉偏好和消费心理。”
如果真是这样,他们面对的,就不再仅仅是一款产品,而是一个建立在庞大数据和扭曲理念之上的、系统性的味觉改造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