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六零:重生带全家逆袭 > 第254章 故事会的温度:旧物里的人心与传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54章 故事会的温度:旧物里的人心与传承

春分刚过,段家传承馆的木窗敞开着,风里裹着灵植园新抽芽的麦香,飘进满室的旧物间。晓芽正踩着小板凳,往墙上挂一串红绳——绳上系着的都是“有故事的旧物”:有1962年筱棠的第一颗空间土豆种(用透明小瓶封着),有陆衍末世带回来的旧扳手碎片,有清溪村老周1970年送的粗布帕子,还有加纳阿雅妈妈做的陶碗碎片(上次运输时不小心磕破,晓芽特意用金漆补了纹)。

“芽芽,红绳再往左边挪挪,对着‘清溪村展区’的粮票展盒,这样看着齐整。”筱棠坐在门口的藤椅上,手里捧着那本1975年的灵植笔记,正给封皮补缀磨损的边角——用的是空间里的麻线,颜色和当年的线几乎一样。她抬头看着晓芽忙碌的身影,忽然想起1968年的春天,自己也是这样踩着板凳,在清溪村的土墙上贴种麦技术海报,那时陆衍还在旁边帮她扶着梯子,说“慢着点,别摔着”。

晓芽应了一声,小心地调整红绳位置,指尖不小心碰到了挂着的土豆种瓶,瓶身轻轻晃动,映出阳光的光斑。“太奶奶,您说今天来的人,会不会喜欢这些旧物呀?”她有点紧张地问,手心里攥着昨天写好的“故事卡”——每张卡上都记着一件旧物的来历,比如“1965年粮票:清溪村老村长送的,为了感谢咱们帮村里种出麦子”“2025年陶碗:阿雅妈妈用灵泉水和陶土做的,装饭特别香”。

“肯定喜欢。”筱棠笑着说,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用红布包着的东西,递给晓芽,“你看这个,是1972年你太爷爷给村里修农机时,剩下的半截粉笔头——当年他就是用这个,在黑板上画齿轮,教老周他们认零件。今天把它也挂上,让大家听听粉笔头的故事。”

晓芽接过粉笔头,指尖能摸到上面残留的粉笔灰,还能看到陆衍当年握过的痕迹。她小心地把粉笔头系在红绳上,刚系好,就听见院门外传来热闹的声音——是加纳的科菲和阿雅来了,还有清溪村老周的孙子周小宇,手里捧着一个木盒子,里面装着清溪村现在的新麦种。

“芽芽姐姐!我们来啦!”阿雅穿着红色的连衣裙,手里抱着一个布包,里面是科菲画的新农机草图,“科菲说,他画了能在加纳旱地用的播种机,想让太爷爷看看!”

科菲也跑过来,把草图递给陆衍,有点害羞地说:“太爷爷,我照着您的旧手册画的,加了个小装置,能自动调节播种量,这样种旱稻就不会浪费种子了。”

陆衍接过草图,仔细看着,眼里满是欣慰——草图上的齿轮画得很认真,调节装置的位置标注得清清楚楚,像极了自己当年在旧工坊里画的第一版农机图。“科菲画得好!”他指着草图上的调节装置,“这个想法特别好,当年我在清溪村种麦子时,就想过做个这样的装置,现在你把它画出来了,比太爷爷当年还厉害!”

周小宇这时打开手里的木盒子,里面装着颗粒饱满的麦种,还带着灵植园土壤的潮气。“段奶奶,陆爷爷,这是我们村现在种的‘清溪春醒种’,是用当年您送的麦种培育的,亩产比以前还高!我爷爷让我把它带来,放在传承馆里,跟当年的旧麦种做个伴。”

晓芽眼睛一亮,立刻接过木盒子,把新麦种倒进一个透明罐里,贴上标签“2026年清溪新麦种:老周孙子送的,传承的麦子长得好”,然后放在1962年的土豆种瓶旁边。“这样真好!旧种子和新种子挨在一起,像在说悄悄话。”

上午十点,“旧物故事会”正式开始。传承馆里挤满了人,有四合院的邻居,有灵植园的工人,还有来考察的农业技术人员。晓芽站在红绳前,手里拿着“故事卡”,像个小主持人一样,开始讲第一样旧物——土豆种瓶。

“大家看这个瓶子里的土豆种,是1962年冬天,太奶奶在清溪村重生时带出来的第一颗空间土豆。”晓芽的声音有点脆,却格外认真,“那时候太奶奶家里特别穷,爷爷和奶奶都快饿肚子了,太奶奶就用这个土豆种,在空间里种出了好多土豆,让全家人都吃饱了饭。后来,太奶奶又把土豆种分给村里的人,帮大家度过了春荒……”

她讲完,筱棠站起身,补充道:“当年分土豆种的时候,老周还说‘段家这是把救命的东西给咱们了’。后来村里种出土豆,家家户户都来送土豆饼,说‘一起吃饱饭才香’。”说着,她指了指墙上挂的粗布帕子,“这就是老周当年送的,上面绣的‘谢段家’,其实该谢的是大家——人心齐,才能把日子过好。”

接下来是陆衍讲旧扳手的故事。他拿起挂在红绳上的扳手碎片,眼里满是回忆:“这是我1947年在末世带出来的扳手,当年用它修过装甲车,也修过净水机,救过不少人的命。后来到了清溪村,我把它改成了修农机的工具,帮村里修了二十多台播种机、磨面机。老周第一次用我修的磨面机时,说‘这机子比人还勤快’……”

科菲听到这里,举起手,大声说:“太爷爷,我现在也会用扳手修灌溉机了!上次村里的灌溉机坏了,我照着您的手册,用扳手拧好了零件,现在稻田里的水再也不会漏了!”

大家都笑了,陆衍也笑着点头:“好啊,科菲是个好孩子。这扳手啊,不管是在末世还是在清溪村,还是在加纳,只要能帮人,就是好东西。”

然后是阿雅讲陶碗的故事。她捧着补了金纹的陶碗碎片,小声说:“这是我妈妈做的陶碗,用的是加纳的陶土,还加了灵泉水。妈妈说,灵泉水是段家送的,陶碗要送给段家,代表我们的心意。上次运输时摔破了,芽芽姐姐用金漆补好了,妈妈说‘破了补好,更珍贵,就像我们的友谊’……”

晓芽接着说:“我把陶碗碎片挂在这里,是想告诉大家,不管是中国还是加纳,不管是土豆种还是陶碗,只要带着心意,就是最好的礼物。今年春天,我们还在灵植园种了加纳的旱稻和中国的麦子,它们长得可好了,等秋天收割了,我们要一起吃米饭和馒头!”

故事会进行到一半,晓芽提议大家“摸一摸旧物,感受故事的温度”。孩子们都围过来,小心地触摸土豆种瓶、扳手碎片、粉笔头,周小宇还拿起清溪村的旧粮票,仔细看着上面的“半斤”字样,说:“原来当年的粮票这么小,我爷爷说,那时候半斤粮食能救一条命呢。”

中午,大家在四合院吃午饭,餐桌上摆着灵植园的新麦馒头、加纳的旱稻米饭,还有用空间草药炖的鸡汤。科菲捧着馒头,咬了一口,眼睛亮了:“比加纳的玉米饼还香!明年春天,我要把灵植园的麦种带回加纳,种在我们的稻田旁边,让麦子和稻子一起长!”

晓芽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递给科菲和周小宇:“这是‘传承小手册’,咱们把今天听到的故事都记下来,以后再教给别的小朋友。比如土豆种的故事,扳手的故事,陶碗的故事,让更多人知道,传承不是旧物,是旧物里的人心和心意。”

科菲和周小宇接过手册,认真地翻开第一页,上面写着晓芽的字:“传承是什么?是太奶奶的土豆种,太爷爷的扳手,是阿雅的陶碗,是周小宇的新麦种——是把好东西分享给别人,是把好日子过给大家看。”

下午,大家一起去了灵植园。田里的麦子已经长到膝盖高,墨绿的麦叶间透着浅黄,旁边的旱稻也抽出了嫩苗,绿油油的一片。晓芽拉着科菲和周小宇的手,蹲在田埂上,指着麦子和旱稻说:“你们看,麦子和稻子挨在一起,就像咱们一样,互相帮忙,一起长大。太奶奶说,这就是双空间的意义——灵植和机械一起,中国和加纳一起,大家一起,才能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陆衍和筱棠站在田埂尽头,看着三个孩子的身影,风里飘着麦香和稻苗的清香。陆衍握住筱棠的手,轻声说:“你看,咱们当年在清溪村的愿望,现在都实现了。不仅家人吃饱了,还帮了这么多人,连孩子们都能接着传下去。”

筱棠点点头,眼里泛着暖意:“当年在末世,我从来没想过能有这样的日子——有传承馆,有故事会,有这么多‘家人’。这日子啊,就像田里的麦子,金灿灿的,真好。”

夕阳西下时,大家才依依不舍地告别。科菲把新画的农机草图留给了陆衍,周小宇把清溪村的新麦种放在了传承馆,阿雅把妈妈新做的小陶人送给了晓芽。晓芽站在传承馆门口,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手里握着小陶人,心里满是温暖。

她回到传承馆,把今天的故事都记在了“传承小手册”里,最后写道:“2026年春分,旧物故事会很成功。我知道了,传承不是藏着旧物,是讲好旧物里的故事,是把故事里的心意传下去。以后,我还要办更多的故事会,让更多人知道,一颗土豆、一把扳手、一个陶碗,都能装下满满的人心和温暖。”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传承馆里的灯光亮了起来,照在满室的旧物上,也照在晓芽的“传承小手册”上。风里的麦香还在飘,灵植园的麦子和旱稻还在生长,那些旧物里的故事,还有孩子们的笑声,都在时光里慢慢发酵,变成了双空间家族最温暖的传承——不是冰冷的旧物,是滚烫的人心,是跨越山海的情谊,是一代又一代人“一起过好日子”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