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晨露带着几分凉意,筱棠刚把空间里新采的金银花摊在院子的竹筛上,就听见院门外传来摩托车的引擎声——是念衍,比平时早了半个多小时。她直起身擦了擦手,见儿子手里拎着个鼓鼓的布包,脸色带着几分急色,心里便猜着许是草药生意上出了点事。
“妈,您在晒金银花呢?”念衍把摩托车停在墙角,快步走进来,将布包放在石桌上,“您看看这个,昨天南方的经销商寄回来的,说咱们发过去的甘草包破了好几袋,草药撒了些,客户有意见了。”
筱棠拿起布包里的破袋子,指尖触到粗糙的麻布——这是基地常用的包装布,虽结实,却经不起长途运输的颠簸。她展开袋子,里面还剩小半袋甘草,叶片上沾了些灰尘,心疼得皱了皱眉:“这甘草是用灵泉水浇了三个多月的,就这么撒了多可惜。”
陆衍从屋里出来,手里拿着刚温好的茶,递给念衍一杯:“别急,先说说情况。这次发了多少货?破了多少袋?”
“发了两百袋,破了十七袋。”念衍喝了口茶,语气稍缓,“经销商说,主要是麻布袋子接口处不结实,路上颠簸就磨破了。我想着要是换塑料包装,又怕影响草药的透气性,毕竟咱们的草药讲究纯天然,不能用闷坏了。”
筱棠没说话,目光落在院角那个竹筐上——里面放着大儿媳前几天带来的手工布包,是用家里织的粗棉布缝的,针脚细密,还绣了淡淡的兰草纹。她忽然眼睛一亮,走过去拿起一个布包:“你看这个怎么样?用粗棉布做袋子,比麻布软和,接口处用双线缝,再在外面套个竹编小篓,既结实又透气,还好看。”
陆衍接过布包摸了摸,点头赞同:“这个主意好。粗棉布是咱们自己家织的,成本不高,竹篓也能让村里编竹筐的老匠人做,还能帮衬着村里的人。”
念衍看着布包上的兰草纹,也笑了:“还是妈有办法!这样包装,既解决了破损的问题,还能显出咱们的特色,客户说不定更喜欢。我这就去跟老周说,让基地先做一批样品试试。”
“别急,”筱棠叫住他,从竹筛上捏起一撮金银花,“你先把这个带上,让老周掺在新做的润肺膏里,能增加清热的功效。另外,让他多挑些品相好的甘草,咱们给经销商补寄过去,不能让人家吃亏。”
念衍应着,小心地把金银花收进兜里,又跟陆衍聊了几句合作育种的细节,才骑着摩托车匆匆走了。筱棠看着他的背影,想起他刚接手草药生意时的模样——那时候他才二十出头,跟着老周去外地跑销路,因为经验不足,被人骗了好几次,回来还不敢说,怕她担心。如今一晃几十年过去,儿子已经能独当一面,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心里既欣慰又有些感慨。
“发什么呆呢?”陆衍走过来,递给她一块毛巾,“露水快干了,把金银花翻一翻,别晒过头了。”
筱棠接过毛巾擦了擦手,弯腰翻动竹筛里的金银花——细碎的花瓣带着灵泉水的清润,晒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金色,香气清雅。“我刚才想起念衍年轻时跑销路的事,那时候他瘦得跟猴似的,回来还说在外头吃得好,其实我都知道,他是怕我担心。”
陆衍也笑了,伸手帮她一起翻金银花:“那时候日子难,孩子们都懂事。现在好了,念衍能撑起家业,念棠在教育上也有出息,咱们也能松口气了。”他顿了顿,又说,“下午咱们去趟村里的老林家吧,他编竹筐的手艺好,让他给咱们做几个样品竹篓,顺便看看他老伴的身体怎么样了。”
筱棠点点头:“好啊,上次听大儿媳说,林婶子的腿不太好,咱们正好带点润肺膏和当归过去,让她熬水喝,能补补身体。”
两人忙活了一上午,把晒好的金银花、桔梗都收进屋里的瓷罐里,又从空间里拿了些苹果和梨,装在竹篮里,准备下午去老林家。午饭简单吃了点面条,筱棠特意在面条里加了几片空间里的青菜和一个荷包蛋,清淡又暖胃。
下午的阳光比早上暖了些,筱棠和陆衍提着竹篮,慢慢往村里走。村里的路大多铺了水泥路,比从前好走太多,沿途能看到不少人家的院子里晒着玉米和辣椒,红彤彤、黄澄澄的,透着丰收的热闹。
到老林家时,老林正在院子里编竹筐,竹条在他手里翻飞,不一会儿就编出了个雏形。林婶子坐在一旁的小板凳上,手里拿着针线缝补衣服,见他们来,连忙放下针线迎上来:“老陆,老段,你们怎么来了?快进屋坐!”
“我们来看看你们,顺便想让老林帮个忙。”筱棠笑着递过竹篮,“这是家里种的苹果和梨,还有点咱们家做的润肺膏,给林婶子补补身体。”
老林放下竹条,接过竹篮,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你们这是干啥?总给我们送东西。有啥忙你尽管说,我肯定帮。”
陆衍把竹篓的想法跟老林说了,还拿出那个粗棉布包给他看:“我们想让你编点小竹篓,大小能装下这个布包就行,不用太复杂,简单耐用就好。”
老林拿起布包比了比,心里大概有了数:“没问题!这种小竹篓我一天能编十几个,你们要多少?我尽快给你们做出来。”
“先做五十个样品试试,要是好用,以后就长期跟你订。”筱棠坐在林婶子身边,拉着她的手问,“你腿怎么样了?上次听大儿媳说你腿疼得厉害。”
林婶子叹了口气:“老毛病了,一到天冷就疼。不过前几天喝了你给的当归熬的水,感觉好多了,昨天还能下地摘菜呢。”
“那就好,”筱棠放心地点点头,“当归性温,能活血通络,你坚持喝,对腿有好处。要是还疼,就跟我们说,我们再给你拿点别的草药。”
几人在院子里聊了会儿天,老林非要留他们吃晚饭,筱棠婉拒了:“不了,家里还有事,等下次再来跟你好好聊。竹篓做好了,你就跟老周说,让他来拿。”
离开老林家时,夕阳已经西斜,把天空染成了暖黄色。两人并肩走在回家的路上,陆衍忽然说:“还记得咱们刚搬来村里的时候吗?那时候老林家也帮了咱们不少忙,你生念棠那年,还是林婶子过来照顾你的。”
筱棠当然记得——那是1966年,她怀念棠的时候,反应特别大,陆衍又要去生产队干活,家里没人照顾。林婶子知道后,每天都过来给她做饭、洗衣,还帮着照看年幼的念衍,这份情,她一直记在心里。
“是啊,那时候邻里之间多亲啊,谁家有事都互相帮衬。”筱棠看着远处的炊烟,“现在日子好了,也不能忘了这些老邻居,能帮就帮一把。”
回到家时,院子里已经亮起了灯。大儿媳带着小孙女来了,正帮着把下午晒的草药收进屋里。小孙女见他们回来,跑过来抱着筱棠的腿:“太奶奶,我帮奶奶收草药了!我还认识金银花呢!”
筱棠弯腰把她抱起来,在她脸上亲了一口:“咱们乖宝真厉害,都会认草药了。快,太奶奶给你洗苹果吃。”
晚饭做了小孙女爱吃的西红柿炒蛋,还有用空间青菜做的豆腐汤,简单却温馨。吃饭时,大儿媳说:“妈,我今天织了几块粗棉布,明天给您送过来,您看看能不能用在包装上。要是不够,我再织。”
“够了够了,”筱棠笑着说,“你织的布好,又软和又结实,正好用得上。”
晚饭后,大儿媳带着小孙女走了,筱棠和陆衍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看着天上的星星。陆衍给她递了杯热茶:“今天一天忙下来,累了吧?”
筱棠喝了口茶,暖意顺着喉咙滑下去:“不累,都是该做的事。看着念衍把生意越做越好,老邻居们也好好的,孩子们也懂事,心里高兴。”
陆衍握住她的手,两人的手都有些粗糙,却紧紧地握在一起:“以后日子会越来越好的。等明年春天,咱们再在空间里种些新的草药,让念衍的生意更上一层楼,也让更多人能用到咱们的好草药。”
筱棠点点头,抬头看着天上的星星——星星很亮,像撒在黑丝绒上的碎钻。她想起1962年那个寒冷的雪夜,想起第一次激活空间时的惊喜,想起这么多年来和陆衍一起走过的日子。那些苦日子早已过去,留下的是满溢的幸福和温暖。她知道,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只要空间还在,只要这份初心不变,往后的日子,一定会像这深秋的暖阳一样,温暖而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