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六零:重生带全家逆袭 > 第233章 田埂秋话,传承续新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33章 田埂秋话,传承续新章

去往种植基地的路是去年刚修的水泥路,比从前的泥路好走太多。陆衍骑着一辆半旧的二八自行车,筱棠坐在后座上,双手轻轻搭在他的腰侧——这自行车还是念衍结婚时买的,后来传给了孙子,去年孙子又特意翻新了一遍,送给老两口代步,说比走路省力,还能看看沿途的风景。

风从耳边吹过,带着稻田里的稻花香,混着远处山坡上野菊花的淡香。筱棠掀开车前的薄布帘,看着路边的景象:成片的稻田金黄一片,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几个穿着蓝布衫的农人正弯腰割稻,偶尔传来几声说笑;田埂边的水渠里,清水潺潺流淌,岸边的狗尾草随风摇曳,几只白蝴蝶在草叶间飞舞——这景象让她想起1968年,她和陆衍在生产队种稻子的日子,那时候天不亮就要下地,晚上还要借着煤油灯的光搓草绳,哪能像现在这样,慢悠悠地看风景。

“快到了,前面那片白墙红顶的房子就是基地的新宿舍。”陆衍放慢了车速,声音透过风传过来。筱棠抬头一看,果然看到远处有一片整齐的房子,房子旁边是大片的药田,不同颜色的草药划分得清清楚楚,绿色的甘草、紫色的丹参、黄色的桔梗,在秋日的阳光下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画。

自行车停在基地门口时,老周已经带着两个年轻小伙在等了。“老爷子,老太太,你们可来了!”老周快步迎上来,手里还拿着个草帽,“外面太阳大,给您二老戴个草帽挡挡晒。”他身后的两个小伙,一个叫阿明,一个叫小凯,都是去年刚从农校毕业的,听说段家的种植基地用“特殊方法”种草药,特意来应聘的。

“老周,当归那边怎么样了?”筱棠接过草帽戴上,目光先看向远处的当归田。

“好多了!”老周笑着点头,引着他们往药田走,“昨天按您说的,用稀释的灵泉水喷了一遍,今天早上看,蚜虫全没了,叶子也精神多了。”说着,他弯腰摘下一片当归叶递给筱棠,“您看,这叶子多绿,一点黄斑都没有。”

筱棠接过叶子,指尖触到叶片上的绒毛,凑近闻了闻——一股浓郁的当归香气扑面而来,比普通当归的香味更醇厚。“不错,后续再用灵泉水浇两次,就能让根系长得更壮实。”她转头看向阿明和小凯,“你们平时记录草药的生长情况,一定要细致,比如叶片的颜色、高度,还有土壤的湿度,这些都关系到草药的药效。”

阿明连忙点头,手里拿着个笔记本,认真地记着:“老太太,您放心,我们每天都记,还拍了照片,方便对比。”他说着,从口袋里掏出手机,打开相册给筱棠看,“您看,这是当归喷药前的照片,叶子上有不少蚜虫,还有黄斑,这是喷药后的,差别特别大。”

筱棠看着照片,脸上露出欣慰的笑:“你们年轻人脑子活,会用新东西,比我们那时候强多了。我们那时候记录,全靠笔和本子,遇到下雨天,本子都能湿透。”

几人边走边聊,来到一片丹参田前。丹参的花期刚过,墨绿色的枝叶间挂着小小的果实,土壤看起来松软湿润。“这片丹参是今年春天种的,用的是老太太您去年在空间里选的种子,长得比往年的都好。”老周指着丹参田,语气里满是自豪,“前几天省农科院的专家来考察,还说咱们的丹参有效成分含量比国家标准高五成,想跟咱们合作搞研究呢!”

“合作是好事,但得把规矩说清楚。”陆衍在一旁开口,语气沉稳,“咱们的种植方法不能随便透露,灵泉水的事更是要保密,只能说咱们用的是‘祖传的特殊灌溉水’。”他还记得刚种草药时,因为草药长得太好,被人怀疑是“搞特殊”,后来还是筱棠想了个“祖传秘方”的说法,才平息了风波——这么多年,这个规矩一直没破。

筱棠点点头,蹲下身,用手指轻轻拨开土壤,露出丹参的根系——根系粗壮,颜色是深褐色,带着淡淡的药香。“阿明,小凯,你们知道为什么咱们的丹参长得好吗?”她抬头看向两个年轻人。

阿明和小凯对视一眼,阿明先开口:“是因为用了特殊的种子,还有特殊的灌溉水?”

“不全对。”筱棠笑着摇头,“种子和水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用心。”她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我年轻时种草药,每天天不亮就去田里,观察草药的长势,遇到问题就翻老书,还去问老中医,慢慢才摸出规律。你们现在有文化,有技术,但也不能少了这份用心——草药是活的,你对它好,它才会给你好的回报。”

小凯听得认真,把“用心”两个字重重地记在笔记本上:“老太太,您说得对,我们以后一定多来田里看看,不只是记录数据,还要跟草药‘打交道’。”

正说着,筱棠的手机响了,是孙女念棠打来的。“奶奶,您在基地吗?我带着学生们到镇上了,想跟您说一声,我们下午去基地调研,主要想了解咱们草药的种植技术,您方便吗?”

“方便!当然方便!”筱棠的声音一下子亮了起来,“我们在丹参田这边,你们过来的时候,让老周去门口接你们。对了,让学生们多穿点衣服,下午风有点凉。”

挂了电话,筱棠跟老周交代:“下午念棠带学生来调研,你让厨房多准备些茶水和点心,用空间里的红枣和山楂做些小糕点,孩子们年轻人爱吃。”

老周应着,又跟陆衍说了几句基地的财务情况,才带着阿明和小凯去准备。田埂上只剩下筱棠和陆衍,两人并肩走着,脚下的泥土软软的,带着草药的清香。

“还记得咱们第一次来这儿种草药吗?”陆衍忽然开口,目光看向远处的山坡,“那时候这儿还是一片荒地,石头多,土也薄,咱们带着孩子们,一点点捡石头,一点点改良土壤,足足忙了半年,才种上第一茬甘草。”

筱棠当然记得——那是1975年,政策刚松动些,她和陆衍偷偷拿出攒了多年的钱,承包了这片荒地。那时候没人看好他们,说这片地种不出东西,连家里的老六都劝他们别折腾。可他们还是坚持下来了,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就研究草药种植的书,遇到不懂的,就去几十里外的山里找老中医请教。第一茬甘草收获的时候,他们抱着晒干的甘草,激动得一夜没睡。

“那时候哪能想到,现在会有这么大的基地,还有农校的学生来调研。”筱棠叹了口气,语气里却满是欣慰,“咱们的努力没白费,孩子们也都长大了,能扛起家里的担子了。”

陆衍握住她的手,她的手因为常年干农活,有些粗糙,却很温暖。“是啊,念衍把草药集团打理得很好,念棠在教育界也有了名气,孙子孙女们也都懂事。咱们啊,就等着享清福吧。”

两人走到田埂尽头的一棵老槐树下,树下有一张石桌和几条石凳,是去年基地扩建时特意修的。陆衍扶着筱棠坐下,从自行车的布兜里拿出一个保温壶,倒出两杯温水——水是早上从空间里接的灵泉水,喝起来带着淡淡的甜味。

“你看那片黄芪田,”筱棠指着不远处的一片药田,“今年雨水好,黄芪长得壮,冬天就能收获了。到时候让念衍把一部分黄芪送到养老院去,给老人们补补身体。”

“好啊,”陆衍点头,“之前养老院的院长还跟我提过,说咱们的黄芪熬粥好喝,老人们都爱喝。”

正说着,远处传来汽车的喇叭声,老周带着几个年轻人快步迎了上去——是念棠带着学生们来了。筱棠站起身,看着一群穿着校服的年轻人从车上下来,他们脸上带着好奇和兴奋,围着老周问东问西,念棠跟在一旁,耐心地给他们讲解。

“走,咱们也过去看看。”陆衍扶着筱棠,慢慢朝人群走去。阳光透过老槐树的枝叶洒下来,落在他们身上,温暖而柔和。筱棠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忽然觉得无比踏实——这片她和陆衍守护了一辈子的土地,如今不仅长出了茁壮的草药,还长出了新的希望,那些年轻的身影,就像田埂上的小苗,会带着他们的初心和传承,继续走下去。

学生们看到筱棠和陆衍,纷纷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问着问题:“奶奶,您种草药种了多少年啦?”“爷爷,您说的‘特殊灌溉水’到底是什么呀?”“奶奶,您能给我们讲讲怎么分辨草药的好坏吗?”

筱棠笑着一一回答,从年轻时种草药的故事,到分辨草药的小技巧,再到守护这片土地的初心。陆衍站在她身边,偶尔补充几句,目光里满是温柔。风又吹了起来,稻花香和药香混在一起,飘得很远很远,就像他们的故事,会在这片土地上,一直流传下去。

直到傍晚,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筱棠和陆衍才骑着自行车离开基地。后座上,放着阿明和小凯特意给他们装的一袋新鲜草药,还有几个用空间红枣做的小糕点。陆衍慢慢骑着车,筱棠坐在后座上,看着夕阳下的稻田和药田,嘴角的笑意久久不散——这一辈子,有他陪着,有家人在侧,有这片土地可守,便已是最好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