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六零:重生带全家逆袭 > 第230章 教育援外:非洲草原上的希望课堂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30章 教育援外:非洲草原上的希望课堂

坦桑尼亚阿鲁沙的清晨,草原上的露水还没干透,马赛村的孩子们就已经围在村子边缘的土坯房前——这里原本是一间废弃的牛棚,现在被临时改成了“教室”,土墙开裂,屋顶漏着光,唯一的“黑板”是用木炭涂过的木板,却挡不住孩子们眼里对知识的渴望。

段念棠穿着轻便的防晒衣,手里抱着一摞彩色课本,踩着沾满草屑的泥土路走来。她身后跟着“全球乡村教育基金”的志愿者团队,还有当地师范学校的老师姆瓦拉。“段老师,您来得真早!孩子们听说今天有新课本,天不亮就来等了。”姆瓦拉的英语带着当地口音,语气里满是感激。

这次来坦桑尼亚,是念棠推动的“非洲希望小学计划”的第一站。基金将在马赛村捐建一所标准化小学,包含六间教室、一间图书室和一个操场,还会培训当地老师,提供免费课本和午餐——这是念棠根据国内“乡村教育振兴”的经验,结合非洲的实际情况设计的方案,核心是“不仅要建学校,还要让教育能持续”。

“孩子们好!”念棠走进临时教室,笑着挥手。二十多个孩子立刻安静下来,怯生生地看着她——他们大多没见过外来的女性,更没见过这么多彩色的课本。一个扎着小辫子的女孩,偷偷从门框后探出头,手里攥着一根捡来的铅笔头,那是她唯一的“学习工具”。

“你叫什么名字?”念棠走到女孩身边,蹲下身轻声问。女孩小声回答:“娜奥米。”“娜奥米,想不想看新课本?”念棠从怀里拿出一本印着动物图案的课本,递到她手里。娜奥米的眼睛瞬间亮了,小心翼翼地摸着课本的封面,仿佛那是稀世珍宝——这是她第一次拥有属于自己的课本,以前只能跟着村里的老猎人学数数,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志愿者们开始给孩子们分发课本和文具,每个孩子都能领到一本课本、一支铅笔和一个作业本。当孩子们拿到这些“礼物”时,教室里响起了细碎的欢笑声,有的孩子甚至把铅笔抱在怀里,生怕被抢走。“他们以前只能用木炭在地上写字,”姆瓦拉轻声对念棠说,“村里最富有的人家,也只能给孩子买一支铅笔,还是断了头的。”

念棠心里一酸,她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移动图书角”——那是用空间培育的轻质木材(对外标注为“环保复合木材”)做的书架,轻便耐用,还能防蛀虫,上面摆满了适合儿童阅读的图画书,有关于动物的,有关于自然的,还有用斯瓦希里语和英语双语标注的故事书。“以后每天下午,这里都会开放图书角,大家可以来借书看。”念棠说着,翻开一本《草原上的小狮子》,用简单的英语给孩子们讲故事。

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连最调皮的男孩都坐直了身子。当念棠讲到小狮子勇敢面对困难时,娜奥米突然举起手:“老师,我也想勇敢,我想学会写字,以后当老师!”教室里立刻响起掌声,其他孩子也纷纷举手,说着自己的梦想——“我想当医生,给妈妈治病”“我想当飞行员,看看外面的世界”。

这些稚嫩的梦想,像草原上的种子,在念棠心里扎下了根。她知道,这些孩子缺的不是天赋,而是机会——一个能走进教室、能跟着好老师学习的机会。而她和基金要做的,就是给他们这个机会。

当天下午,念棠和志愿者们、当地村民一起,在村子旁边的空地上举行了“希望小学奠基仪式”。村长带着村民们,用当地的传统仪式祈福——他们点燃干草,撒上玉米粒,嘴里念着“愿孩子们能在新教室里,长出飞向远方的翅膀”。念棠把一把从清溪村带来的泥土,和当地的泥土混合在一起,埋在奠基的石头下:“这是来自中国乡村的泥土,代表着我们的心意——不管相隔多远,我们都希望孩子们能拥有一样好的教育。”

奠基仪式后,念棠和姆瓦拉一起,给村里的五位代课老师做培训。这些老师大多只有小学文化,没接受过专业的教学培训,只会教孩子们数数和简单的单词。“我们要先教孩子们‘爱’,再教他们‘知识’。”念棠拿出国内乡村学校的“情境教学法”案例,用图片和视频给老师们演示,“比如教‘数字’,可以带孩子们去草原上数动物;教‘颜色’,可以让他们捡不同颜色的石头——这样孩子们会学得更开心,记得更牢。”

老师们听得连连点头,纷纷拿出笔记本记录。一位叫卡玛的老师,激动地说:“段老师,我以前总觉得教孩子很难,现在才知道,原来可以这么教!我以后要带孩子们去草原上上课,让他们认识自己的家乡,也认识外面的世界。”

接下来的一周,念棠每天都和孩子们在一起。她带他们去草原上认识植物,教他们用树叶做手工;她给他们讲中国的故事,讲清溪村小学的“星空课堂”;她还教他们唱中文歌《小星星》,虽然孩子们的发音不太标准,却唱得格外认真。

离开马赛村的前一天,娜奥米偷偷给念棠塞了一个礼物——那是用草编的小狮子,狮子的眼睛是用黑色的小石子做的,虽然粗糙,却充满了心意。“老师,这个送给您,您下次还会来吗?”娜奥米的眼里满是期待。

念棠蹲下身,抱住她:“会的,等新学校建好,我会来看你们,还会带更多的老师来教你们知识。”她从包里拿出奶奶筱棠留给她的那枚“教育为灯”银书签,轻轻放在娜奥米手里,“这个送给你,上面写着‘教育为灯,照亮前路’,希望你能像这枚书签一样,用知识照亮自己的未来,也照亮更多人的路。”

离开马赛村时,孩子们跟着车子跑了很远,手里挥舞着自己画的画——有的画着新学校,有的画着念棠,还有的画着草原上的小狮子和中国的星星。车子驶远,念棠回头望去,孩子们的身影渐渐变小,却像一颗颗希望的种子,在她心里慢慢发芽。

回到阿鲁沙市区,念棠立刻和坦桑尼亚教育部的官员开会,讨论“希望小学计划”的后续推进。对方承诺,会协调当地政府,为学校提供水电支持,还会从师范学校选派优秀毕业生到学校任教。“段女士,您的基金不仅给孩子们建了学校,还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这对坦桑尼亚的乡村教育来说,是历史性的帮助。”教育部官员握着念棠的手,语气格外诚恳。

晚上,念棠给家里打了视频电话。屏幕里,晓星正拿着她寄回去的非洲照片,给太奶奶筱棠讲解:“太奶奶,这是马赛村的小朋友,他们没有教室,只能在牛棚里上课,妈妈要给他们建新学校!”

筱棠看着照片里孩子们的笑脸,又看了看念棠,眼里满是欣慰:“棠棠,你做得对。教育不分国界,只要能让孩子有学上,有梦追,再远的路都值得走。”她顿了顿,补充道,“下次去,记得把家里的‘记忆草’提取液带点过去,稀释后加在孩子们的饮用水里,能让他们记东西更快——别说是我说的,就说是‘营养补充剂’。”

念棠笑着点头,眼眶有些发热。她知道,奶奶的这份心意,和基金的援助一样,都是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地学习,更好地成长。这不仅是她一个人的努力,更是段家几代人“互助”精神的延续——从清溪村的煤油灯课堂,到非洲草原上的希望小学,段家的“教育之灯”,正在跨越山海,照亮更多孩子的前路。

挂了电话,念棠打开电脑,开始起草“希望小学计划”的下一站方案——下一站,她要去肯尼亚的贫民窟,那里有更多的孩子等着走进教室。她看着屏幕上马赛村孩子们的照片,想起娜奥米手里的草编小狮子,想起那枚“教育为灯”的书签,心里充满了力量。

她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会遇到很多困难——语言障碍、文化差异、资金压力,但只要看到孩子们眼里的光,只要想起奶奶的话,想起段家的传承,她就不会停下脚步。因为她坚信,每一所建起来的学校,每一本发出去的课本,每一堂认真上的课,都能让更多的孩子拥有改变命运的机会,都能让“互助、向善”的双空间精神,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生根、开花、结果。

非洲的夜空格外明亮,星星像撒在黑丝绒上的钻石。念棠站在酒店的露台上,望着远处的草原,仿佛能看到马赛村的孩子们,正借着月光,在临时教室里翻看新课本。她在心里轻声说:“孩子们,等着我,新学校很快就会建好,你们的梦想,很快就会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