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辉机械的研发车间里,凌晨三点依旧灯火通明。银色的金属外壳在冷光灯下泛着科技感的光泽,一台通体流线型的农机静静停在车间中央——这是明辉机械耗时三年研发的“天枢-1号”无人农机,此刻正进行上市前的最后一轮极限测试。
段明辉穿着沾满机油的工装服,双眼布满血丝,却死死盯着中控屏上跳动的数据。屏幕上,无人农机的虚拟仿真地图里,代表“障碍”的红色圆点不断闪现:坡地、水坑、田埂上突兀的石头……农机的AI导航系统正试图规划最优路径,可每当遇到“连续不规则障碍”时,路径规划就会出现0.3秒的延迟——这在高速作业的农田里,足以导致农机压坏作物苗。
“还是不行。”研发组长老周擦了擦额头的汗,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咱们试过了三种算法,连军工级的导航模块都用上了,可农田里的情况比战场还复杂,AI还是没法做到‘零延迟’识别。”
车间角落里,陆衍正俯身检查农机的底盘传感器。他指尖划过一个巴掌大的金属部件,那是用他机械空间里的特殊合金打造的“多维环境传感器”——比市面上的普通传感器灵敏度高3倍,却因为空间加工的特殊性,对外只标注为“新型精密传感器”。听到老周的话,他直起身,指着中控屏上的延迟数据:“不是算法的问题,是传感器的‘感知范围’不够。现在的传感器只能识别前方5米的障碍,咱们得把这个距离拉到10米,再配合空间里加工的‘动态预判芯片’,让AI提前‘看见’障碍。”
段明辉眼睛一亮。他太清楚陆衍空间的实力了——当年大哥的纺织厂遇到技术瓶颈,就是陆衍用空间里的精密器械改造了纺织机,让产量翻了倍。他立刻让老周调出传感器的设计图纸,陆衍接过电子笔,在屏幕上快速勾勒:“把传感器的接收频段拓宽到毫米波,再在底盘加两个侧置传感器,形成‘三角感知区’,这样不仅能看前方,还能预判左右两侧田埂的高度变化。”
图纸修改完,车间的3d打印机立刻启动,打印新的传感器支架。等待的间隙,段明辉走到窗边,望着远处隐约可见的农田轮廓,想起了三十多年前的事——那时他刚上中学,每天放学要帮家里拉犁耕地,累得腰都直不起来,爸爸段建军总说:“要是有台不用人管的机器就好了,能让农民少受点罪。”如今,爸爸的愿望快要实现了,可他却再也看不到了。
“想什么呢?”陆衍走过来,递给他一瓶灵泉水泡的茶——这是筱棠特意让他带来的,说能缓解疲劳。“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咱们这台无人农机,不仅是给农民省力,更是要让夏国的农机技术,走到世界前面。”
段明辉接过茶,暖意顺着喉咙往下淌,疲惫消散了不少。他想起上个月去欧洲考察,看到国外的无人农机只能在平坦的大农场作业,一遇到中国农村的“小块梯田”就歇菜——这正是“天枢-1号”的优势,专门针对中国复杂的农田地形设计,小到半亩的山地梯田,大到上千亩的平原农场,都能适配。
清晨六点,新的传感器安装完毕。段明辉决定带农机去城外的试验田做实地测试。试验田选在清溪村附近的山坡上,这里有段家当年种过的玉米地,如今租给了村里的种粮大户王大伯。听说段家要测试“不用人开的机器”,村里的老少爷们都围了过来,里三层外三层,叽叽喳喳像赶大集。
“明辉啊,这铁疙瘩真能自己种地?”王大伯拄着锄头,眼神里满是怀疑,“我种了一辈子地,没见过不用人把着的犁。”
段明辉笑着没说话,打开手机上的“明辉农机”App,在屏幕上点了“开始作业”。只见“天枢-1号”的车灯亮起,底盘缓缓升起,调整到适合梯田的高度,然后沿着田埂的边缘,稳稳地驶入田里。犁刀落下,翻起的泥土均匀细碎,遇到田中间的一块石头时,农机没有丝毫停顿,侧置传感器提前识别,AI瞬间调整方向,绕开石头后又精准回到原路径——整个过程行云流水,连一丝多余的动作都没有。
人群里爆发出一阵惊呼。王大伯凑到田边,看着农机留下的笔直犁沟,伸手摸了摸翻起的泥土,又看了看手机上实时传输的作业数据:“亩均犁地深度25厘米,误差不超过1厘米,比我手把的还准!”
测试进行到一半,突然下起了小雨。雨水打在农机的外壳上,溅起细小的水花,可中控屏上的数据依旧稳定。老周兴奋地喊道:“防雨性能过关!AI在雨天的识别精度没下降!”
段明辉拿出手机,给远在省城的儿子段承宇打了个电话。承宇负责农机的市场推广,昨天还在跟他说,东南亚的经销商担心农机在雨季没法用——现在,这个顾虑彻底打消了。
“爸,刚收到消息,澳大利亚的农场主协会发来了询盘,想订20台‘天枢-1号’,用于他们的小麦种植园!”电话里,承宇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还有国内的供销社,说要跟咱们签战略合作,把无人农机推广到全国的种粮大县!”
挂了电话,段明辉抬头看向陆衍,两人相视而笑。陆衍指着农机上的“明辉机械”logo,说:“当年你刚创业时,我就说过,咱们的农机不仅要服务国内,还要卖到全世界。现在,第一步做到了。”
中午时分,测试结束。“天枢-1号”完成了10亩梯田的犁地、播种、施肥全流程作业,耗时仅1小时,比传统农机节省了40%的时间,还减少了15%的化肥用量——这得益于AI根据土壤肥力数据精准控制的施肥量。
王大伯拉着段明辉的手,非要留他吃午饭。饭桌上,王大伯端起酒杯,说:“明辉啊,你们这些年轻人有本事,把机器造得这么智能,以后种地再也不用靠天吃饭、靠力气扛了。我代表村里的老少爷们,敬你一杯!”
段明辉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他看着窗外绿油油的农田,又想起了爸爸当年的愿望——如今,不仅有了“不用人管的机器”,这机器还能带着中国的农业技术,走向更远的地方。
下午,明辉机械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天枢-1号”无人农机。发布会上,段明辉公布了一组数据:“天枢-1号”的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其中“动态预判芯片”和“多维环境传感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售价却比国外同类产品低30%——这意味着,更多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也能用得上智能农机。
发布会结束后,段明辉收到了陆衍发来的一条信息,附了一张照片:照片里,筱棠正坐在院子里,看着报纸上关于“天枢-1号”的报道,嘴角带着笑。信息里写着:“你爸要是知道,肯定为你骄傲。”
段明辉看着照片,眼眶有些发热。他走到研发车间,看着静静停放的“天枢-1号”,伸手轻轻抚摸着冰冷的金属外壳——这不仅是一台农机,更是一代人的梦想,是段家“创新、互助”精神的延续。
夜色渐深,明辉机械的办公楼依旧亮着灯。段明辉和研发团队正在开会,讨论“天枢-2号”的研发计划——他们要在“天枢-1号”的基础上,加入卫星遥感技术,让农机能根据气象数据提前调整作业计划,还要研发适合温室大棚的小型无人农机,覆盖更多的农业场景。
窗外,月光洒在车间的玻璃上,映出“天枢-1号”的影子。这台银色的智能农机,就像田野上的开拓者,即将带着段家的技术与梦想,驶向更广阔的天地,开启一场属于中国农机的智能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