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实践这四核心:让自驱力自然生长
一:满足三大需求,点燃内在动力
内在动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于孩子三大核心心理需求的满足: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
这三大需求,就像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共同支撑起孩子内在动力的大厦。
自主感,就是孩子能够自主选择、自主掌控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就像我们之前说的,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当孩子拥有足够的自主感,他会觉得“我能行”“我可以自己决定”,从而更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胜任感,是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完成某件事情后获得的成就感。
比如孩子自己整理好了书包、独立解出了一道难题、坚持完成了一次长跑,这些都能让他感受到“我做到了”,从而积累自信,更有动力去挑战更难的任务。
想要培养孩子的胜任感,关键是给孩子安排一些“跳一跳能够到”的任务。
任务太简单,孩子会觉得没挑战性;
任务太难,孩子会容易放弃。
比如孩子刚学写字,让他写简单的笔画,而不是复杂的汉字;
孩子刚学骑自行车,先让他在空旷的地方练习,而不是直接上马路。
当孩子完成任务时,及时给予肯定:“你真棒,自己把书包整理得这么整齐”“这道题有点难,但你坚持做出来了,太厉害了”。
归属感,是孩子感受到的来自家庭的无条件的爱与支持。
当孩子知道,无论自己表现如何,父母都会爱他、支持他,他会拥有强大的安全感,从而更有勇气去探索、去尝试。
哪怕他考试考砸了、做错了事情,也不会害怕,因为他知道父母会和他一起面对。
培养归属感很简单,就是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多和他沟通交流。
比如每天晚上花10分钟,和孩子聊聊当天发生的开心事、烦心事;
每周安排一次家庭活动,一起做饭、看电影、去公园玩;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告诉她“没关系,爸爸妈妈永远支持你”。
这三大需求相互关联、缺一不可。
自主感是基础,让孩子有动力去尝试;
胜任感是核心,让孩子有信心坚持下去;
归属感是保障,让孩子有勇气面对失败。
只有当这三大需求都得到满足,孩子的内在动机才能被真正激发。
二:留足“放空时间”,大脑才能更好成长
很多父母都有一个误区:认为孩子的时间应该被学习、兴趣班填满,休息、发呆都是“浪费时间”。
但事实上,大脑的成长需要“放空时间”,就像手机需要充电一样,孩子的大脑也需要休息才能更好地运转。
这里说的“放空时间”,就是孩子不被任何任务、电子产品干扰,完全处于放松状态的时间。
比如白日梦、静坐发呆、漫无目的地散步、和小朋友自由玩耍。
在这些看似“无所事事”的时刻,孩子的大脑并没有停止工作,反而在进行更重要的“后台运算”:巩固白天学到的知识、整合信息、修复情绪、激发创造力。
比如孩子在课间发呆,可能正在梳理上课学到的知识点;
睡前胡思乱想,或许正在构建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
和小朋友在楼下疯跑,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学会社交、解决矛盾。
这些“放空时间”,是孩子心智成长不可或缺的营养。
如果我们总是用各种任务填满孩子的时间,剥夺他们的“放空时间”,大脑就没有机会进行这些重要的“后台操作”。
长期下来,孩子会变得疲惫不堪、注意力不集中、创造力下降,内在动力也会被过度消耗。
除了“放空时间”,充足的睡眠也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睡眠不足的孩子,会出现记忆力减退、反应变慢、情绪不稳定等问题,直接影响学习效率和内在动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每天需要10-12小时的睡眠;
初中生需要8-10小时。
想要让孩子拥有充足的“放空时间”和睡眠,可以试试这几点:
给孩子的日程“留白”:不必把周末排得满满当当,每天留出30-60分钟的“自由时间”,让孩子自主选择做什么,哪怕只是发呆、玩耍;
睡前“断联”电子产品:睡前1小时,关掉电视、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避免大脑过度兴奋影响入睡;
建立温馨的睡前仪式:比如一起读一本舒缓的绘本、听一段轻柔的音乐、聊一聊当天的开心事,让孩子在放松的氛围中进入睡眠。
三:培养抗挫力,让孩子不怕“输”
成长路上,挫折和困难是常态。
一个有自驱力的孩子,不是不会遇到挫折,而是具备面对挫折的勇气和能力。
抗挫力,就是让孩子从“我不行”的无力感,转变为“我能想办法解决”的掌控力。
很多孩子在遇到挫折时,容易陷入消极情绪:考试没考好,就觉得“我太笨了”;
学骑自行车摔倒了,就说“我再也不学了”。
这时候,父母的引导很重要。
我们不是让孩子“硬扛”挫折,而是帮助他学会应对挫折的方法。
首先,教会孩子“换个角度看问题”。
同样一件事,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结果。
比如孩子考试没考好,不要让他陷入“我太笨了”的消极认知。
而是引导他:“这次没考好,说明我们还有一些知识点没掌握,这是一个发现问题的好机会,我们一起分析错题,把这些知识点补扎实,下次就能进步了。”
其次,鼓励孩子“试试b计划”。
告诉孩子,做任何事情都不是只有一种方法,这条路走不通,就换一条路。
比如孩子想参加演讲比赛,担心自己紧张忘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b计划:“如果忘词了,先深呼吸3秒,看看演讲稿提纲,或者用自己的话把核心意思说出来就好,不用追求完美。”
让孩子知道,挫折不是终点,只是需要换个方式继续前行。
最后,教会孩子“自我鼓励”。
很多孩子遇到挫折会自我否定,这时候要引导他们像安慰好朋友一样安慰自己。
比如“这次虽然没做好,但我已经尽力了,下次可以做得更好”“摔倒了没关系,爬起来继续练,我肯定能学会”。
这种积极的自我对话,能帮孩子缓解负面情绪,重建自信。
抗挫力的培养,从来不是让孩子“硬扛”,而是让他知道“遇到困难不可怕,我有能力解决”。
当孩子在一次次小挫折中学会调整心态、寻找方法,他的内心会越来越强大,自驱力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巩固。
四:场景化落地:搞定3个高频难题,让自驱力看得见
1. 作业大战:从“催着写”到“自己写”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的核心问题,是父母把“写作业”变成了“父母的事”,而不是“孩子的事”。
想要让孩子主动写作业,关键是把主动权交回去。
第一步,让孩子自己定计划。
每天放学回家,先问孩子:“今天的作业有哪些?你想先写哪科,后写哪科?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让孩子自己列个小清单,哪怕只是口头说说,也能让他有“主人翁”意识。
第二步,父母只做“支持者”,不做“监工”。
孩子写作业时,不要全程盯着,也不要频繁纠错。
如果他遇到难题求助,先问他:“你自己先想了哪些方法?”
“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
引导他独立思考,而不是直接给答案。
第三步,关注过程不纠结结果。
如果孩子认真完成了作业,哪怕有错题,也要肯定他的态度:“你今天写作业很专注,遇到难题也没轻易放弃,特别棒!”
如果孩子磨蹭了,不要指责,而是一起找原因:“是不是今天作业太多了?还是中间玩太久了?明天我们可以调整一下计划。”
当孩子觉得“写作业是我的事”,而不是“为了应付爸妈”,自然会主动承担责任,不用再催。
2. 电子设备:从“禁止玩”到“会管理”
很多父母对电子设备的态度是“一刀切”禁止,可越禁止,孩子越沉迷。
其实,电子设备本身不是洪水猛兽,关键是培养孩子的自主管理能力。
核心是“共同制定规则”,而不是父母单方面命令。
可以和孩子坐下来聊:“你觉得每天玩多久手机\/平板合适?”
“哪些时间段可以玩(比如放学后、睡前1小时不行)?”
“如果超过时间了,第二天就少玩10分钟,好不好?”
让孩子参与规则制定,他才更愿意遵守。
同时,要给孩子“替代方案”。
孩子沉迷电子设备,往往是因为现实生活太无聊。
可以和孩子一起找些有趣的线下活动:比如周末去打球、骑行,在家一起做手工、拼乐高,或者全家一起看一部有趣的电影。
当孩子发现现实世界比屏幕更精彩,自然会主动放下电子设备。
还要记得“父母以身作则”。
如果你一边让孩子少玩手机,一边自己刷个不停,孩子肯定不会信服。
可以约定“家庭无屏幕时间”,比如每天晚饭后1小时,全家人都放下电子设备,一起聊天、散步、看书,用实际行动给孩子做榜样。
3. 考试焦虑:从“怕考砸”到“敢面对”
很多孩子一到考试就紧张:考前失眠、考试时大脑空白、考后担心成绩。
这种焦虑,本质是“控制感缺失”。
觉得自己掌控不了考试结果。
可以用“N.U.t.S.模型”帮孩子拆解焦虑(不用讲专业术语,用通俗的话解释):
怕“陌生”:担心遇到没学过的题,就提前和孩子一起做模拟卷,熟悉题型;
怕“不确定”:不知道自己能考多少分,就和孩子一起制定复习计划,每天按计划推进,让他知道“我已经准备好了”;
怕“考不好被否定”:告诉孩子“考试只是检验学习效果的工具,考得好说明知识点掌握得好,考得不好我们就查漏补缺,爸妈不会因为成绩否定你”;
怕“失控”:教孩子简单的放松技巧,比如考试时紧张了就深呼吸3次,或者用指甲轻轻掐手心,把注意力拉回来。
关键是让孩子明白:考试不是“审判”,而是“成长的机会”。
无论结果如何,只要他努力了、学到了东西,就是一种收获。
当孩子不再把考试当成负担,自然能从容面对,发挥出真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