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 > 第213章 暗探初现汉王踪 釜底抽薪遣藩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13章 暗探初现汉王踪 釜底抽薪遣藩归

皇帝的雷霆之怒与严厉惩处,如同一盆冰水,暂时浇熄了朝堂上因刺杀案而燃起的熊熊烈焰。表面上,洛阳城恢复了往日的秩序,但暗流之下,东宫与某些势力之间的角力,却悄然进入了新的阶段。

太孙赵宸采纳了“露会”议定的方略,决心不再被动等待朝廷那已然陷入僵局的调查。他动用了东宫这些年暗中培养的一部分精干力量,以及通过英国公张辅等可信之人掌握的一些军中斥候好手,开始对几位在京藩王,尤其是晋王、汉王、蜀王及其主要属官的动向,进行极其隐秘的监视。

太孙深知此事关系重大,稍有不慎便会引来滔天巨浪,因此下令极为谨慎,要求所有暗探只做“眼睛”和“耳朵”,绝不可做“手”和“口”,一切以不暴露自身为最高准则。

然而,这番举动并未能完全瞒过所有人。晋王赵睿是何等人物?其经营多年,在京城布下的眼线网络盘根错节,东宫这番虽然小心的调动,依然引起了他手下“幽影”的警觉。消息很快报到了晋王那里。

晋王闻报后,并未动怒,反而在书房中轻笑一声,对身旁的幕僚道:“本王这位大侄子,经此一吓,倒是学乖了些,知道要擦亮眼睛了。他疑心到本王头上,也不奇怪,毕竟若易地而处,本王也会第一个怀疑曾与先太子争过储位的二叔。” 他语气平淡,带着一丝了然与不屑,“不过,他这般举动,倒也印证了此子虽有些历练,但终究沉不住气,手段也略显稚嫩。在京城这潭深水里,他还差得远呢。”

略一沉吟,晋王便做出了决断:“传令下去,府中所有人等,近期深居简出,非必要不得与外界往来。本王也要‘抱病’静养一段时日,谢绝一切访客。让他查,看他能查出什么来。” 这是一招以退为进,既避免了在风口浪尖上授人以柄,也显得自己心中坦荡,不屑于与晚辈计较。

与晋王的老练沉稳相比,蜀王赵慎的反应则平淡得多。他依旧如往常一般,每日里不是在自己的馆驿内读书写字,便是去拜访京中的几位学问大家,探讨经义,品评诗文,偶尔也会出席一些清流文会,言行举止一如既往的温文尔雅,云淡风轻。东宫暗探回报,蜀王府上下一切如常,并无任何可疑行迹。蜀王仿佛完全置身事外,依旧做他的逍遥贤王。

真正的突破点,出现在对 汉王赵奢 的监视上。

汉王在案发后,起初也学晋王闭门谢客了几日,但以他骄奢享乐、耐不住寂寞的性子,没过多久便有些按捺不住。虽然不敢大张旗鼓地宴饮玩乐,但府中采买每日依旧频繁,且汉王府的排场向来极大,仆役如云,人员往来复杂,这给了东宫暗探渗透观察的机会。

经过近半个月耐心而细致的盯梢,一名安插在汉王府外一处隐秘观察点的暗探,发现了一个不寻常的规律:每隔两三日,便会有汉王府的心腹管家,亲自提着一个硕大的食盒,鬼鬼祟祟地前往离王府后巷不远的一处看似废弃、但实则有人定期打扫的偏僻小院。送食盒的人进去不久便会空手出来,且行事极为谨慎,总是绕几个圈子才返回王府。

这引起了暗探的高度警觉。他冒险趁夜潜入小院附近,凭借高超的轻功和潜伏技巧,透过窗纸的破洞向内窥视。只见屋内约有四五条精悍的汉子,虽穿着普通百姓的衣物,但个个太阳穴高高鼓起,眼神锐利,身形挺拔,一举一动都透着干练与剽悍之气,绝非常人。更奇怪的是,这几人几乎从不出门,整日待在屋内,除了汉王府送来饭食时稍有动静,其余时间异常安静,仿佛在刻意隐藏行迹。

暗探将这一发现连同那几人的体貌特征迅速上报。消息传到东宫,太孙赵宸闻报,精神大振!他立刻召来陈彦、刘畅、柳云卿密议。

“……情况便是如此。”太孙将暗探所报详细说出,眼中闪烁着愤怒与冷厉的光芒,“那处小院,那几名形迹可疑的汉子,以及汉王府鬼祟的送食行为,时间点上与猎场刺杀案如此吻合!几乎可以断定,即便不是汉王主使,他也定然脱不了干系!甚至,那几人很可能就是参与刺杀的漏网之鱼,或者负责接应的核心人员!”

他越说越激动,猛地站起身:“孤这就下令,调集可靠人手,连夜包围那小院,将人拿下!只要撬开他们的嘴,拿到口供,看汉王还如何狡辩!”

“殿下且慢!” 就在太孙欲要下令之际,陈彦及时出声制止。他眉头微蹙,冷静地分析道:“殿下,此刻拿人,恐怕并非上策。”

太孙一怔,看向陈彦:“维岳有何高见?如今证据确凿,岂能放任凶徒逍遥法外?”

刘畅和柳云卿也看向陈彦,露出询问之色。

陈彦沉声道:“殿下,请细想。第一,我们目前所获,仅为间接旁证。那几人身份未明,我们并无直接证据证明他们就是刺客。若贸然动手,汉王完全可以矢口否认,反咬一口,说我们诬陷亲王,甚至可能趁机将人转移或灭口,到时我们反而被动。”

他顿了顿,继续道:“第二,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如今几位王爷皆在京城,势力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若此刻与汉王正面冲突,晋王、蜀王乃至其他观望势力会如何反应?陛下又会如何想?是否会认为殿下您借题发挥,排除异己,从而引发朝局更大的动荡?届时,恐怕真凶未惩,殿下您反而会陷入不利境地。”

太孙闻言,冷静下来,沉吟不语。刘畅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维岳所虑极是。此时动手,确实时机不佳,风险太大。”

柳云卿也附议道:“不错。打草惊蛇,不如引蛇出洞,或者……釜底抽薪。”

陈彦见太孙意动,便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殿下,臣有一计,或可化解当前困局,又能为日后查证创造有利条件。”

“哦?快讲!” 太孙催促道。

“如今距诸王入京朝贺已一月有余,按惯例,也到了该返回封地的时候。” 陈彦目光深邃,“殿下何不借此机会,奏请陛下,以年关已过、边防为重、藩王久离封地恐生变故等理由,请旨令诸王即日返回封地?”

他进一步解释道:“只要诸王离开京城,返回各自的藩镇,他们便离开了这权力交织的中心,其影响力必然减弱。届时,天高皇帝远,我们再想调查汉王,无论是暗中安插人手,还是搜集证据,阻力都会小得多,行动也会更加自如。此乃‘调虎离山’之计。况且,此举合乎礼法惯例,任谁也挑不出错处,反而显得殿下顾全大局,维护朝廷法度。”

刘畅一听,抚掌笑道:“妙啊!此计大妙!名正言顺地将他们请出京城,既免了眼前的冲突,又为日后查证铺平了道路!维岳果然深谋远虑!”

柳云卿也颔首表示赞同:“釜底抽薪,化被动为主动。殿下,此计可行。”

太孙赵宸眼睛一亮,脸上的怒容渐渐被睿智的光芒所取代。他仔细权衡利弊,越想越觉得陈彦此计高明。不仅能避免眼下与汉王硬碰硬的风险,还能将潜在的威胁驱离权力中心,确实是一举两得的上策。

“好!就依维岳之计!” 太孙当即拍板,“明日朝会,孤便安排人上奏!”

次日,大朝会。

一番常规议事之后,一位素以耿直敢言着称的御史,出列躬身奏道:“陛下,臣有本奏。如今天下承平,然四境之安,实赖诸位藩王镇守。今元正已过,朝贺礼成,诸位王爷离藩日久。臣恐王爷们久离封地,边防或有疏虞,地方政务亦恐有积压。为社稷安稳计,伏请陛下下旨,令诸王即日各归封地,以固国本。”

这番奏议,合情合理,符合祖制惯例。话音刚落,便有数名官员出列附议。太孙一系的官员更是纷纷表态支持。就连一些中立官员,也觉得此言在理。

端坐龙椅的皇帝,近日也正为刺杀案查无实据、诸王久留京城易生事端而心烦。见此情形,略一沉吟,便觉得此举正可缓解眼下京城的紧张气氛,也可让儿子们各归本位,避免兄弟阋墙之祸。于是,他扫视了一眼殿下的几个儿子,见晋王面色平静,蜀王神态自若,汉王虽有些不情愿,但也未敢出声反对。

“准奏。” 皇帝声音恢弘,金口玉言,“诸王在京已久,确该返回封地,为国镇守边陲,处理藩务。着钦天监择选吉日,礼部筹备仪程,命晋王、蜀王、汉王即日准备,克日离京就藩,无诏不得擅离!”

“臣等遵旨!谢陛下隆恩!” 晋王、蜀王、汉王出列,躬身领旨。神色各异,心思莫测。

一道圣旨,如同春风化雨,又似暗藏机锋,将汇聚于京城的几位藩王,重新送回了各自的天地。 洛阳城的这潭深水,表面似乎暂时平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