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溟渊水劫 > 第44章 第四十四回第九章 落笔终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4章 第四十四回第九章 落笔终章

第九节 落笔终章

1988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温柔,江南大学的早樱沿着香樟路一路铺展,粉白色的花瓣像揉碎的月光,簌簌落在“三族文明研究院”的木质门牌上。

门牌是陈宇亲手做的,用的是鄱阳湖岸边的老樟木,边缘刻着细小的三族图腾,经过春雨的浸润,木头上的纹路愈发清晰,散发出淡淡的樟香。

研究院设在观鱼台旁的老教学楼里,原本是间闲置的阶梯教室,如今被改造成了兼具办公与展览功能的空间,窗户上贴着学生们手绘的双鱼莲花窗纸,阳光透过窗纸照进来,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

虞明坐在靠窗的书桌前,面前摊着一台老式示波器和一叠监测数据单,秘火水晶的实时能量曲线在示波器屏幕上缓缓跳动,像湖面泛起的涟漪,平稳得没有一丝波澜。

他手边的热敏传感器连接着埋在三族碑基座下的导线,屏幕上的温度数值始终稳定在23c——这个温度,与江南大学常年的室温完美契合,也是秘火灵力最和谐的状态。

“1987年12月22日23:47,能量峰值突破8900单位,波动频率12.7hz;1988年3月15日10:12,能量值稳定在1200单位,波动频率0.3hz。”虞明用红笔在数据单上圈出两个关键数值,指尖划过1987年的记录时,指尖微微发烫,仿佛还能感受到那个冬至夜,秘火失控时传来的灼人温度。

他的书桌一角摆着个相框,里面是1987年冬至夜后拍的合影:虞明握着双鱼玉佩,海蓝蓝的圣物鳞片在掌心发光,慧灵的莲花胎记透着红光,大兵举着Gopro挤在中间,脸上还沾着未擦干净的灰尘,背景是初升的朝阳和泛着金光的鄱阳湖。

相框旁边放着半块青铜碎片,是当年锁魂阵阵眼的残片,上面的鱼纹已经被黑鳞火熏得模糊,虞明特意留着它,用来提醒自己那场战斗的凶险。

“又在看旧数据?”海蓝蓝的声音从对面传来,带着笑意。她坐在虞明斜对面的书桌前,桌上铺着摊开的水族典籍,典籍是用特制的鲛绡纸写的,字迹是淡蓝色的水族文,遇光会浮现出细小的鱼影。她的帆布包挂在椅背上,包身是她亲手绣的图案:左侧是道家的双鱼,右侧是佛家的莲花,中间用银线绣着“共生”两个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海蓝蓝的指尖沾着一点深蓝色的墨水——那是水族特有的墨汁,用墨鱼的墨囊混合海水制成,写在纸上千年不褪——她正对着一本泛黄的《水脉记》蹙眉,典籍上的字迹有些模糊,需要用水族灵力才能激活。

“再核对一遍,省博物馆的‘永恒展’明天就要开展了,这些数据得作为展品说明附在秘火水晶的展柜里。”虞明放下笔,伸了个懒腰,目光落在海蓝蓝的发梢上——

她的头发里别着一朵新鲜的樱花,是今早新生送的。自从“三族同心”的故事在校园里传开后,研究院就成了新生们最感兴趣的地方,每天都有穿着军训服的新生来参观,送来的鲜花和信件堆满了窗台,其中不乏水族后裔写来的信,信里说终于敢公开承认自己的身份,不用再隐藏尾巴和鳞片。

海蓝蓝顺着他的目光摸了摸发梢的樱花,脸颊微微泛红:

“今早去食堂的路上,几个新生追着问水族的生活习惯,还说要加入‘多元文明研究社’。”

她拿起桌上的一封信,信封上画着一条小小的鱼尾,继续道:

“这个是太湖边的水族孩子写的,说暑假想来研究院当志愿者,帮我整理典籍。”

她的指尖划过典籍上突然亮起的文字,那是一段关于1953年水族与人类和解的记录,文字旁配着一幅插画:道家守鼎人背着生病的水族孩童,佛家高僧在一旁诵经,人类渔民提着鱼篓送来食物,画面温暖得让人心头一软。

“慧灵师姐!你可算回来了!”门口传来大兵的声音,他如今是校广播站的站长,同时兼任研究院的宣传干事,脖子上挂着虞明淘汰下来的旧相机,正帮慧灵提着一个大画册。

慧灵穿着一身素色的僧袍,怀里抱着一卷海报,僧袍的袖口绣着细小的莲花纹,是研究院的学生们特意为她做的。她刚从省博物馆回来,脸上带着些许疲惫,却难掩眼中的光彩:

“虞明,海蓝蓝,快看看‘永恒展’的最后一版海报,要是没问题,明天一早就送去印刷厂。”

海报被铺在中间的长桌上,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海报的背景是夕阳下的观鱼台,三族碑的影子被拉得很长,秘火水晶在碑前泛着淡紫色的光晕,湖面倒映着天空的晚霞,将水天一色染成温暖的橘红。

海报的前景,虞明、海蓝蓝和慧灵并肩站着,虞明的手搭在三族碑上,海蓝蓝的鱼尾轻轻触碰湖面,慧灵双手合十,三人的脸上都带着淡淡的微笑,眼神坚定而温暖。

海报的下方,用苍劲的隶书写着一行字:“1987年冬至,他们用青春证明,文明的答案永远是‘共生’。”

“这张拍得真好,把秘火的光拍得特别柔和。”海蓝蓝伸手拂过海报上自己的身影,海报里她的圣物鳞片正散发着蓝光,与秘火的光芒相互呼应。

虞明则注意到海报角落的小细节:观鱼台的石阶上,有个小小的身影正在拍照,那是赵强当年躲在角落直播的样子,被摄影师巧妙地加了进去;湖面的水波里,隐约有半透明的鱼影,是水族的象征;三族碑的纹路里,藏着细小的梵文和云篆,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这些细节都是考古系的学生们提的建议。”慧灵喝了口赵强递来的热茶,解释道,“他们说,海报不仅要展现你们三位的守护故事,还要体现所有参与其中的人——被解救的学生、醒悟的黑袍人、甚至是默默提供帮助的校卫队。”

她指着海报边缘的一串小头像,继续说道:

“这些是用浮雕工艺做的,印刷出来会有立体感,每个头像都对应着一个真实的人,比如这个举着灭火器的,就是当年第一个冲上去救人的体育系男生。”

“咔嚓”一声轻响,相机的快门声打断了众人的讨论。陈宇举着一台崭新的单反相机走进来,相机是省博物馆奖励他的,因为他提供了大量1943年日军“水鬼计划”的原始资料。

他的镜头正对着书架上的新展品——那是一尊用白鳞议会的弯刀融化后铸成的和平鸽雕塑,鸽子的翅膀展开,姿态舒展,翅膀上用激光刻着密密麻麻的名字,从虞明、海蓝蓝到普通的学生、校卫队成员,甚至包括那些醒悟后参与清理工作的黑袍人。

“这尊和平鸽昨天刚运来,我特意拍几张照片当展品介绍的配图。”陈宇放下相机,从背包里翻出一本采访提纲:

“省电视台和《江南日报》的记者会定在明天上午十点,就在博物馆的展厅里,流程已经确定了。”他翻开提纲,指着最后一页,“最后一个问题是留给你们三位的:作为大学阶段的终章,有什么想对江南大学的学弟学妹说的?”

虞明望向窗外,香樟路上,一群穿着蓝色军训服的新生正围在“多元文明研究社”的摊位前,摊位上摆着三族图腾的拓印工具、《三族史话》的简装版和水族的贝壳饰品。

一个戴眼镜的男生正拿着放大镜观察双鱼玉佩的复制品,另一个扎着马尾的女生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着什么,他们的笑容鲜活而明亮,与1985年刚入学时的自己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