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同院双骄:从校园到婚纱 > 第19章 未名湖畔的对话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金秋十月,北京的天空湛蓝如洗,阳光和煦。顾言澈和苏念晴利用荣休后充裕的时间,回到中国进行为期数周的访问和交流。此行的一个重要行程,是回到一切开始的地方——他们共同的母校A大,特别是那个承载了无数青春记忆的未名湖畔。

选择在一个工作日的下午,湖畔游人稀少,显得格外宁静。湖水平滑如镜,倒映着博雅塔的秀影和岸边金黄的银杏叶。秋风拂过,带来淡淡的草木清香。他们沿着熟悉的湖岸小径缓缓散步,身边是已长大成人的一双儿女——苏苏和顾安。苏苏刚刚在华盛顿特区的智库完成一个重要项目,特意休假陪同父母;顾安则趁着mIt的秋假回国团聚。这是一次难得的、纯粹的家庭时光,也是一次跨越代际的深度对话。

漫步在曾经每日匆匆走过的石径上,时光仿佛倒流。苏念晴指着湖边的一张长椅,微笑着说:“看,那里好像没什么变化。记得吗?大四准备出国申请那会儿,我们常坐在那里,一边背单词,一边讨论未来的方向,又憧憬又迷茫。”

顾言澈目光柔和,点点头:“记得。那时觉得未来有无限可能,但也觉得路很漫长。”

苏苏好奇地问:“爸,妈,你们当时能想到,几十年后,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吗?”

顾言澈和苏念晴相视一笑,摇了摇头。

“完全想不到。”顾言澈坦诚地说,“那时候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出国,读最好的phd,做最前沿的研究。至于能走多远,能取得什么成就,根本不敢想。只是一步一步,把眼前的事情做好。”

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向了对“成功”与“幸福”的探讨。这是在经历了人生的高峰与起伏后,父母希望与子女分享的最核心的领悟。

“很多人觉得,像我们这样,在顶尖大学做到教授,有很多论文和奖项,就是成功了。”苏念晴看着儿女,语气平和而深邃,“但走到现在,我们越来越觉得,外在的认可和成就,就像湖面的波光,虽然耀眼,但会随着时间变化。真正的幸福和满足,可能更多来自于内心。”

顾言澈接口道,目光投向广阔的湖面:“来自于你是否一直在做自己真正热爱且觉得有意义的事;来自于你是否对世界保持好奇,并因此感到快乐;来自于你是否拥有深度投入的关系——像我和你妈妈,像我们和你们,还有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学生;来自于你是否始终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平静的内心。”

苏苏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我明白。就像我在智库工作,推动科技政策,虽然不像你们发顶刊那样有即时可见的‘硬成果’,但当我看到自己的建议可能影响决策,让技术发展更负责任时,那种价值感是内在的,很踏实。”

顾安也兴奋地分享:“我在mIt最大的收获,不是学了多少知识,而是找到了真正让我废寝忘食的问题——那个关于可持续能源转换的课题。探索本身带来的快乐,比任何分数都重要。”

听着儿女们分享他们的感悟和选择,顾言澈和苏念晴眼中充满了欣慰。他们看到,他们所珍视的价值观——对内在意义的追寻、对社会的责任、对好奇心的保护——已经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这是一种比事业传承更深刻的“精神传承”。

“你们能这样想,我们就放心了。”苏念晴温柔地说,“人生的路要自己走,标准也要自己定。不必活在任何人的期待里,包括我们的。重要的是,听从你内心的声音,对自己诚实,对他人善良,对世界有贡献。”

夕阳西下,将湖面染成一片温暖的金色。一家四口在湖边找了张长椅坐下,静静地欣赏着这美景。博雅塔的影子在湖中轻轻摇曳,一如几十年前的模样。时光仿佛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循环,从青涩的并肩同行,到中年的携手奋斗,再到如今儿孙绕膝、共享天伦,回到起点进行生命的复盘与升华。

“感觉像完成了一个循环。”顾言澈轻声说,握紧了苏念晴的手。

“嗯,”苏念晴靠在他肩上,望着身边一双优秀的儿女,眼中满是平静的幸福,“但也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的故事告一段落,他们的故事,正精彩上演。”

未名湖的水,静静地流淌,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梦想与成长。此刻,它又见证了一个家庭将最宝贵的人生智慧,在静谧的湖畔,完成了最深沉的交付与传承。这无声的对话,比任何言语都更有力量,它将指引着这个家庭的每一位成员,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从容、坚定且充满温情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