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同院双骄:从校园到婚纱 > 第18章 学术家族的团圆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中秋佳节,月华如水,银辉洒满查尔斯河畔这座熟悉的住宅。与往年略显冷清的节日不同,今年顾言澈和苏念晴的家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闹与团圆。来自全美乃至世界各地的“顾苏学术家族”成员,趁着导师荣休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携家带口,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共度佳节。

客厅里,欢声笑语,济济一堂。有从西海岸飞来的姜宇,如今已是斯坦福大学的副教授,带着温柔的妻子和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儿子;有从德国马普所赶回来的戴维,身边是他在欧洲结识的艺术家伴侣;有从哈佛医学院匆匆而来的艾米莉,抱着她刚满一岁的小女儿;还有好几位正在mIt、加州理工等校做博士后的“徒孙”辈年轻人。加上顾言澈苏念晴的子女苏苏(已从哈佛StS专业毕业,在智库工作)和顾安(mIt大二学生),足足有二十多人。孩子们在房间里追逐嬉戏,大人们则围坐在一起,喝茶聊天,空气中弥漫着美食的香气和浓浓的温情。

这顿中秋团圆饭,注定是一场跨越了师徒界限的家庭盛宴。长长的餐桌上,摆满了苏念晴和几位“弟子媳”们忙碌一下午准备的拿手菜,中西合璧,丰盛无比。然而,今晚的焦点并非美食,而是席间流淌的、超越了学术讨论的深厚情谊。

没有人在饭桌上谈论最新的科研进展、基金申请或论文评审。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向了生活。

“师母,您还记得吗?我博一那年中秋节,实验做得一塌糊涂,心情低落,您和顾老师特意叫我来家里吃饭,还给我带了月饼,跟我说‘科研就像马拉松,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姜宇感慨地回忆道,眼中满是感激。

苏念晴笑着点头:“怎么不记得,你那会儿瘦得很,就知道泡实验室。现在好了,有家人了,状态都不一样了。”

戴维接过话头,用带着德国口音的中文说:“我最怀念的是顾老师组会后的‘咖啡时间’,看起来是闲聊,其实每次都能从您们随意的点评里,悟出很多做研究的道理。那种自由的学术氛围,对我影响至深。”

顾安兴奋地跟师兄师姐们分享他在mIt的趣事,苏苏则和艾米莉讨论着育儿经和职场平衡。顾言澈和苏念晴看着眼前这一幕,听着弟子们分享各自生活的点滴——工作的挑战、家庭的喜悦、成长的烦恼——内心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满足感。这不再是导师与学生的关系,而是如同一个大家庭中,长辈关切着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儿女们的生活。学术上的成就固然令人欣慰,但看到这些他们亲手培养起来的年轻人,如今在各自的领域独当一面,拥有幸福的生活和充盈的内心,这种成就感,远比任何奖项都更深厚、更持久。

饭后,大家移步到洒满月光的后院露台。孩子们在草坪上奔跑玩耍,追逐着萤火虫。大人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月饼和柚子,仰头欣赏着天上那轮又大又圆的明月。

“看,今年的月亮真圆啊。”苏念晴依偎着顾言澈,轻声说。

“是啊,人月两团圆。”顾言澈握住她的手,目光扫过每一张在月光下洋溢着笑容的年轻面孔。

姜宇提议:“我们拍张全家福吧!”

大家欢呼着响应,迅速调整位置。顾言澈和苏念晴被弟子和孙辈们簇拥在中央,镜头定格下这张无比珍贵的“学术家族”大团圆照片。照片里,没有实验室的白大褂,没有学术会议的严肃,只有家人般的亲密无间和满满的幸福。

夜深了,客人们陆续告别,约定明年再聚。家里渐渐恢复了宁静,但空气中仍残留着欢声笑语和温暖的余韵。顾言澈和苏念晴站在门口,送走最后一位学生。

“感觉真好啊,”苏念晴望着车子远去的尾灯,轻声说,“就像过节时,孩子们都回家了。”

“嗯,”顾言澈揽住她的肩膀,望向夜空中那轮皎洁的明月,“这就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学术的传承,最终沉淀下来的,是这些割舍不断的情谊。我们播下的种子,已经长成了森林,而且,这片森林自己还在开枝散叶。”

这个中秋之夜,这顿特殊的团圆饭,让顾言澈和苏念晴深刻地体会到,他们一生最重要的作品,或许不是那些发表在顶刊上的论文,也不是那些金光闪闪的奖杯,而是这个由他们创建、如今已枝繁叶茂、充满温情的“学术家族”。学术的生命,在知识的传承中延续,更在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中永恒。这轮照亮过无数离人的明月,今夜也见证了一个由科学与爱凝聚的大家庭,最圆满的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