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战略研讨会的建议余音未落,一项更具挑战性、也更为具体的任务接踵而至。顾言澈和苏念晴作为核心专家组成员,被卷入了一场关乎未来十年中国生命科学研究根基的“战役”——国家“跨尺度生物医学大数据与智能计算中心”(简称“跨尺度中心”)的立项论证。这并非普通的实验室仪器购置,而是投资规模达数十亿、旨在建成国际领先的生物医学数据汇聚、处理、挖掘和服务的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论证会的级别极高,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组织下进行。评审委员会由跨学科的顶尖院士、战略科学家、经济学家和项目管理专家组成。顾言澈和苏念晴所在的核心论证小组,负责撰写和陈述项目的“科学性、必要性与可行性”核心章节。长达数月的准备期,压力巨大。他们需要回答一系列尖锐问题:为什么需要国家投入如此巨资?与欧美已建或在建类似平台相比,我们的独特性和优势何在?技术路线是否可靠?建成后如何运营、如何开放共享、如何衡量其科学和社会效益?
论证会当天,气氛严肃得近乎凝重。顾言澈作为科学目标部分的主陈述人,站在讲台前。巨大的投影屏上,展示着精心准备的幻灯片。他没有急于展示技术细节,而是从一幅宏大的科学图景开始:“人类认识生命的历程,正从描述性科学迈向定量化、预测性科学的关键转折点。生命系统的复杂性,源于分子、细胞、组织、个体等不同尺度的海量数据及其相互作用。当前,我们如同面对一座信息孤岛林立、缺乏统一地图和高效交通工具的未知大陆。‘跨尺度中心’的目标,就是要建造一艘强大的‘数据航母’和一套精密的‘导航系统’,整合这些孤岛,让研究者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精度,在这片大陆上进行探索。”
接着,他展示了中心拟解决的五大类关键科学问题,例如:如何整合基因组、蛋白组、代谢组和影像组数据,实现癌症的极早期精准诊断和用药指导?如何构建从分子到器官的全尺度心脏电生理模型,预测心律失常风险?每一个问题都直指生命医学前沿的瓶颈,论证了中心建设的迫切性。
在技术可行性部分,苏念晴接棒陈述。她详细阐述了中心“一头多端”的架构设计:“一头”指位于北京或上海的中央主节点,负责最核心的海量数据存储、超算能力和基础算法研发;“多端”则是分布在全国重点医学中心和高校的特色应用节点,如肿瘤节点、脑科学节点、传染病节点等,结合地域优势开展特色研究。她特别强调了中心将采用自主可控与开放创新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既保障数据安全,又融入国际生态。
最关键的答辩环节,挑战接踵而至。一位资深院士提问:“如此庞大的数据汇集,隐私安全和伦理合规如何保障?欧美在这方面有严格GdpR等法规,我们有何具体措施超越他们?”顾言澈沉着应对,详细介绍了团队设计的“数据不出域、算法多跑路”的隐私计算方案,以及建立国家层面生物医学数据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建议,展现了周全的考虑。
一位经济学家则质疑投入产出比:“几十亿的投资,如何证明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多久能产出实质性成果?”苏念晴用具体案例回应:“仅以肿瘤早筛为例,中心支撑开发的算法若能提高1%的早期诊断率,全国每年可节省的医疗费用和挽回的生命价值,远超过投入。科学上,我们预期五年内能在2-3个重大疾病领域实现理论突破和临床转化路径的清晰化。”
论证会持续了整整一天。最终,评审委员会给出了高度肯定的初步意见,认为项目科学目标前沿、技术路线可行、组织保障有力,建议优先启动。
走出会场,夜幕已然降临。顾言澈和苏念晴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打完一场艰苦的硬仗。虽然最终立项还需更高层审批,但他们知道,他们已经为国家绘制了一幅极具说服力的科学蓝图。
“感觉比申请十个R01基金还累。”苏念晴揉着太阳穴说。
“但意义也重大得多。”顾言澈望着长安街的车水马龙,目光深邃,“如果建成,它将成为中国生命科学研究的‘超级显微镜’,可能影响未来几十年的科研范式。我们能参与其中,是莫大的荣幸。”
这一刻,他们超越了个人实验室的局限,将学术理想注入了国家科技发展的洪流之中。他们的工作,正在为后来者铺就一条更宽阔的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