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充满仪式感的季节,空气中弥漫着传承的味道。首先到来的是顾言澈博士阶段的恩师,国内理论物理学的泰斗林老先生荣休典礼的邀请函。紧接着,家中也迎来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大女儿苏苏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即将开启人生新篇章。一老一少,两个重要的生命节点,将“传承”这个主题深刻地摆在了顾言澈和苏念晴面前。
恩师的荣休:站在巨人的肩上
林先生的荣休典礼在其执教一生的A大举行,冠盖云集,学界同仁、门下弟子从世界各地赶来。顾言澈作为老先生早期培养的、并在交叉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学生代表,被邀请上台致辞。
站在熟悉的礼堂讲台前,望着台下白发苍苍、笑容欣慰的恩师,以及众多已成为国内外学术中坚的师兄师姐,顾言澈心潮澎湃。他没有准备华丽的辞藻,而是用平静而深情的语调,回忆了几个关键瞬间。
他讲到刚进实验室时,林先生如何引导他跳出习题思维,去关注真实的科学问题,那句“物理学是理解世界的语言,而不仅是考试科目”让他茅塞顿开。
他讲到第一次研究受挫、心生退意时,林先生带他在未名湖畔散步,说的那番话:“做学问如登山,耐得住寂寞,才见得着奇景。失败是路标,不是墙壁。”
他讲到决定转向生物物理交叉领域时,内心的忐忑,林先生给予的毫无保留的支持和鼓励:“科学的前沿在交叉处,大胆去闯,你的数理基础是最好的翅膀。”
“先生教给我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看待世界的方式、研究的方法论,以及一名学者应有的风骨——求真、务实、包容、提携后进。”顾言澈的声音有些哽咽,“我们今天所能达到的高度,是因为站在了像林先生这样的巨人肩上。最好的传承,不是重复先生的路,而是带着先生的精神,去开拓新的疆土。”
他的致辞,没有夸张的赞美,只有真挚的感恩和深刻的理解,道出了所有学生的心声,也完美诠释了学术血脉传承的真谛。林先生在台下频频点头,眼中满是欣慰的泪光。这一刻,顾言澈深切体会到,自己已从被引领者,成长为传承链中承上启下的一环。
女儿的远航:交给下一代的锦囊
从国内参加完荣休典礼归来,家中的气氛喜悦而略带感伤。苏苏以优异的成绩被心仪的大学录取,即将离家求学。晚饭后,一家四口坐在客厅,进行了一次郑重的家庭谈话。
不同于以往关于学业和生活的叮咛,这次谈话,顾言澈和苏念晴更想分享的是他们半生积淀的、超越具体知识的人生体悟。
苏念晴拉着苏苏的手,温柔地说:“苏苏,大学是你真正认识自己、塑造自己的开始。爸爸妈妈想送你几句话。第一,保持好奇和勇敢,不要被专业束缚,去探索一切你感兴趣的事物。第二,学会学习,而不是仅仅学会考试,批判性思维比标准答案更重要。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要快乐,要交真心的朋友,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和心灵。”
顾言澈接着说道,语气沉稳:“从学术的角度,我想补充几点。一是诚信,这是学术和做人的底线,永不可失。二是专注,认准有意义的方向,沉下心来,厚积薄发。三是合作,现代科学需要团队,懂得欣赏和借助他人的力量。四是担当,学有所成,要思考如何用于促进社会的美好。”
他顿了顿,看着女儿清澈而充满朝气的眼睛:“我们希望你成功,但更希望你成为一个独立、善良、有智慧、有责任感,并且幸福的人。家,永远是你的后盾和港湾。”
苏苏认真听着,用力点头,眼中闪着泪光和坚定的光。这场对话,不是训导,而是交心,是父母将人生智慧的接力棒,郑重地交到女儿手中。
传承的循环
夜深人静,顾言澈和苏念晴站在阳台上,望着城市的灯火。
“刚送别了老师,又要送别女儿了。”苏念晴依偎着顾言澈,轻声说。
“嗯。生命就是这样一场接力。”顾言澈揽住她的肩膀,“我们从老师那里接过来,加上自己的奔跑,然后交给下一代。意义就在这个过程里。”
他们感受到一种时间的重量和生命的延续感。对恩师的感恩与回报,化为对后辈的培育与期许。学术的火种、为人的道理、家庭的价值,就在这一代又一代的交接中,熠熠生辉,生生不息。
荣休典礼上的致敬与家庭夜话的嘱托,共同完成了第九卷最深沉的乐章——关于传承。它让顾言澈和苏念晴的人生,在承前启后中获得了圆满和永恒的意义。最好的作品,不仅是等身的着作,更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和成长起来的孩子,以及融入他们血脉中的那份智慧、品格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