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寻常的周六上午,波士顿的阳光正好,顾言澈和苏念晴正准备带孩子们去公园。这时,电脑上预设的越洋视频通话提示音急促地响起,来电显示是苏念晴的母亲。这个时间点国内已是晚上,通常不会有日常通话,一种不祥的预感瞬间攫住了两人的心。
接通视频,屏幕上出现母亲略显憔悴但强装笑意的脸,寒暄几句后,语气变得沉重:“晴晴,言澈,没什么大事,就是……你爸上周单位体检,报告刚出来,有点小问题……” 说着,她把一份体检报告凑到摄像头前。
尽管画面有些模糊,但“肺部磨玻璃结节,建议进一步复查”和几个标红的肿瘤标志物指标,像冰锥一样刺入顾言澈和苏念晴的眼中。空气仿佛凝固了。刚才还嬉闹的苏苏和顾安也察觉到气氛不对,安静下来。
“医生怎么说?大小多少?边界清晰吗?”苏念晴的声音瞬间绷紧,一连串专业问题脱口而出,身体不自觉地前倾,恨不得穿过屏幕去看那份报告。顾言澈立刻起身拿来纸笔,表情凝重地记录关键信息。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越洋视频变成了一场紧急远程会诊。他们让父亲坐过来,仔细询问他近期的身体感受,有无咳嗽、胸闷、体重下降。他们让母亲一页页拍下完整的体检报告,包括ct影像截图。顾言澈迅速将关键信息整理成文档,苏念晴则开始疯狂查阅最新的医学指南和文献,试图凭借自己的生物学知识对病情进行初步评估。
焦虑、担忧、自责的情绪在空气中蔓延。苏念晴的眼圈红了,声音带着哽咽:“都怪我……离这么远,爸妈有事我都不能马上在身边……” 顾言澈紧紧握住她的手,另一只手仍在快速敲击键盘,搜索国内顶尖的胸外科医院和专家。“现在不是自责的时候,我们先搞清楚情况,想办法。”
理性迅速压制了恐慌。他们立刻分头行动。苏念晴负责安抚父母情绪,指导他们如何与本地医生有效沟通,要求尽快进行增强ct或pEt-ct等更精确的检查。顾言澈则动用了所有可能的人脉,联系在国内大医院工作的同学、朋友,咨询类似病例的最佳诊疗路径和专家推荐。
随后的几天,家里的气氛异常凝重。白天,他们强打精神处理工作,照顾孩子;夜晚,则守着电脑,等待国内的检查消息,在学术数据库和医疗论坛间切换,比对各种诊疗方案的成功率和风险。书房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桌上铺满了打印的医学论文和专家简介。
第一次增强ct结果出来了,结节尺寸不大但形态不佳,恶性可能性不能排除。建议穿刺活检或短期随访。这个“疑似”的诊断,让担忧达到了顶点。是否立即回国?如何选择医院和医生?活检的风险有多大?如果确诊,后续手术、治疗如何安排?父母年纪大了,能否承受?一系列现实而残酷的问题摆在面前。
又一个深夜视频通话。父亲在镜头前反而安慰他们:“别担心,就算是,也是早期。现在医学发达,没事的。” 母亲则悄悄抹眼泪。顾言澈看着屏幕里父母日渐苍老却强作镇定的脸,苏念晴看着丈夫紧锁的眉头和眼下的青黑,一种“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重压真切地袭来。
经过极度煎熬的权衡,并咨询了多位专家意见后,他们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暂时不贸然让父母跨国奔波,先依托国内顶尖医疗资源进行精准诊断。顾言澈负责统筹信息,制定了几套详细的就医方案A、b、c,包括首选医院、备选专家、检查流程、甚至挂号渠道。苏念晴则负责与父母保持高频沟通,用她能理解的语言解释每一步的医学意义,给予他们心理支持,并开始筹划一旦需要,立即请假带孩子们回国的可能性。
幸运的是,经过权威医院的专家会诊和密切随访,初步排除了最坏的可能,结节倾向良性,需定期观察。当这个好消息最终通过视频传来时,苏念晴瞬间泪如雨下,顾言澈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伸手将她揽入怀中。
这场虚惊,像一次猝不及防的压力测试,深深触动了顾言澈和苏念晴。它让他们前所未有地意识到父母正在老去的事实,也暴露出跨国生活的脆弱性。他们开始更认真地讨论父母的养老规划,包括购买更全面的商业医疗保险、探讨未来接父母来美长期居住的可行性、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科技手段实现远程关爱。
书桌的日历上,标记父母复查的红色圆圈格外醒目。它提醒着他们,在追求学术星辰大海的同时,如何安顿好父母的晚年,是摆在他们这一代海外游子面前,一道更加复杂、也更为深沉的人生必答题。家的纽带,跨越太平洋,因这场健康风波而系得更紧,也更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