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我在上海有个女儿 > 第4章 十字路口的迷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冬日的天色黑得早,刚过下午五点半,窗外已然是一片沉沉的暮色,远处高楼的轮廓模糊地镶嵌在铅灰色的天幕上,零星亮起的灯火如同困倦的眼睛,带着几分寒意与疏离。家里的暖气开得很足,驱散了外面的凛冽,却驱不散弥漫在空气中的另一种无形的、粘稠的沉闷。这种沉闷,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晓梦——这个即将迎来自己十七岁生日,也即将在半年多后直面那场足以影响许多人一生轨迹的“高考”的少女。

晓梦不再是那个会举着画本、叽叽喳喳扑进父亲怀里寻求夸奖的小女孩了。她的身形抽高了许多,几乎要与苏晨齐平,穿着宽大的、蓝白相间的校服,更显得单薄而沉默。曾经总是扎成两个小辫子的头发,现在简单地束成一个低马尾,几缕碎发垂在颊边,随着她伏案学习的动作微微晃动。她的书桌,早已被各种各样的习题集、模拟试卷、参考书占据得满满当当,像一座座沉默而威严的小山,挤压着她曾经用来摆放画具和颜料的空间。那本厚厚的、页面边缘已经有些卷曲磨损的《5年高考3年模拟》,如同一道沉重的符咒,压在每一个有高三学生的家庭心头。

晚餐的餐桌,气氛常常是静默而匆忙的。苏晨因为即将到来的手术,精神不济,胃口也差,常常只喝小半碗汤,便放下了筷子。肖霄既要担忧妻子的身体,又要应对公司日益复杂的局面,眉宇间总带着化不开的疲惫,但还是会努力找些话题,试图维系家庭的交流。

“晓梦,今天在学校怎么样?模拟考试的成绩出来了吗?”肖霄夹了一筷子青菜放到女儿碗里,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轻松自然。

晓梦的头埋得更低了些,用筷子无意识地拨弄着碗里的米饭,声音像是从喉咙里挤出来的一样,含糊而简短:“还行。没出来。”

“天气冷了,在学校要多喝热水,我看你嘴唇都有点起皮了。”苏晨也强打着精神关心道,声音虚弱。

“嗯,知道了。”晓梦的回答依旧吝啬,甚至没有抬头。

然后,便是更长久的沉默。只有碗筷碰撞的细微声响,和窗外隐约传来的风声。这种刻意的、小心翼翼的关怀与近乎敷衍的、抗拒性的回应,形成了一种尴尬的张力,让餐桌上的每一分钟都显得格外漫长。肖霄和苏晨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无奈与担忧。他们能感觉到,女儿像一只受惊的蜗牛,正缓缓地将自己缩回坚硬的壳里,拒绝着外界的探询和靠近。

晚餐后,晓梦会立刻回到自己的房间,关上门。那扇普通的木门,仿佛成了一道结界,将她与外面的世界隔绝开来。肖霄有时会借口送水果或牛奶,轻轻推开门。他看到的是女儿伏在台灯下、被书本和试卷淹没的、绷得笔直的背影。台灯的光线勾勒出她年轻却写满倦意的侧脸,握着笔的手指因为用力而指节发白。房间里安静得只能听到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以及墙上挂钟指针不知疲倦走动的滴答声,那种专注里,透着一股令人心疼的、近乎自我惩罚般的压抑。

她不再像以前那样,会主动拿出画本,分享她新构思的线条和色彩。那个曾经色彩斑斓、充满奇思妙想的小世界,似乎已经被“函数方程”、“英文单词”、“政治辨析”这些冰冷而枯燥的符号彻底淹没。偶尔,肖霄会在她摊开的习题集下面,瞥见一本蒙着薄尘的素描本的一角,或者看到她对着窗外萧索的冬景短暂地发呆,眼神空洞而迷茫,但那也只是一瞬间,很快她又会像是惊醒一般,用力甩甩头,重新将注意力投注到眼前的题目上。

这种变化,肖霄和苏晨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们理解高考的压力,理解这个年纪孩子固有的叛逆和沉默,但他们更害怕的,是晓梦眼中那日益失去的光彩,是那种对未来感到深深迷茫而无处诉说的孤独。

一天晚上,肖霄因为公司一个紧急会议,回来得比平时更晚一些。客厅里只留了一盏壁灯,苏晨已经吃了安眠药睡下了。他放轻脚步,走到晓梦的房间外,发现门缝下还透出灯光。他犹豫了一下,没有敲门,只是静静地站在门外。

里面传来极轻微的、压抑的啜泣声。

那声音像一根细针,猝不及防地刺中了肖霄的心脏。他几乎能想象出女儿此刻的样子——趴在堆满书本的桌子上,肩膀微微耸动,为了不吵醒妈妈,连哭泣都如此克制和隐忍。他抬起手,想要推门进去,给她一个拥抱,像小时候那样告诉她“爸爸在”。但他的手在空中停顿了许久,最终还是缓缓放下了。他知道,此刻的女儿,需要的可能不是简单的安慰,而是一个可以真正理解她内心挣扎的出口。直接闯入,或许只会让她更加紧闭心扉。

他没有离开,就那样默默地站在门外,听着里面断断续续的、如同受伤小兽般的呜咽,直到那声音渐渐低下去,最终归于寂静。灯光熄灭,里面传来上床休息的窸窣声。肖霄这才拖着沉重的步伐,回到了自己的卧室。那一夜,他几乎无眠。

机会在一个周六的午后意外降临。苏晨去医院做术前最后的各项检查,家里又只剩下肖霄和晓梦。晓梦照例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学习。肖霄处理完几封工作传真后,走到客厅的阳台准备透透气,却无意中瞥见晓梦房间的窗户开着一条缝,书桌上摊开的似乎不是习题,而是一本熟悉的素描本。

他心中一动,没有惊动她,而是转身去了厨房。他记得晓梦小时候,每当不开心或者遇到难题时,总喜欢吃他煮的酒酿圆子,甜甜糯糯的,能让她暂时忘记烦恼。他系上围裙,翻出糯米粉、酒酿和冰糖,笨拙却又认真地开始和面、搓圆子。厨房里渐渐弥漫开糯米和酒酿特有的、温暖而甜润的香气。

圆子煮好,盛在白色的瓷碗里,点缀着几颗枸杞,热气腾腾。肖霄端着碗,走到晓梦房门前,这一次,他轻轻敲了敲门。

里面沉默了几秒,才传来晓梦有些沙哑的声音:“进来。”

肖霄推门进去,看到晓梦迅速地将素描本合上,塞到了一摞试卷下面,脸上还带着一丝未及掩饰的慌乱和……泪痕?

“学习累了吧?爸爸给你煮了碗酒酿圆子,趁热吃。”肖霄仿佛没有看见她的异常,将碗放在书桌一角,语气平常得像是在谈论天气。

晓梦看了看那碗冒着热气的圆子,又看了看父亲温和而带着些许笨拙讨好的眼神,鼻尖一酸,差点又掉下泪来。她低下头,用小勺子轻轻搅动着碗里的圆子,没有立刻吃。

肖霄没有离开,他拉过书桌旁的椅子坐下,目光扫过那堆积如山的书本,最后落在女儿低垂的、带着与年龄不符的沉重感的头上。

“晓梦,”他开口,声音放得很轻,像是怕惊扰了什么,“爸爸知道,高三很辛苦,压力很大。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在东北农村,每天面对着看不到头的庄稼地和繁重的体力活,那时候,也觉得未来一片迷茫,不知道路在何方。”

晓梦搅拌圆子的动作慢了下来,但没有抬头。

肖霄继续说着,不再是空洞的安慰,而是分享着自己真实的感受:“那时候,爸爸也常常感到无助和害怕,觉得自己可能一辈子就要困在那片黑土地上了。但是,爸爸心里始终有一个念想,就是一定要回上海,一定要找到你妈妈,一定要给你们一个家。就是这个念想,支撑着爸爸熬过了最难的时刻。”

他停顿了一下,看着女儿微微颤动的肩膀,知道她在听。

“爸爸知道,你现在可能也觉得眼前只有高考这一条路,觉得如果考不好,人生就完了。其实不是的。”他的语气变得愈发诚恳,“人生很长,高考很重要,但它只是其中的一个路口,不是终点。爸爸不希望你把所有的快乐和希望都押在这一场考试上。爸爸更不希望,你为了这场考试,丢掉了你最喜欢、也最有天赋的东西。”

他伸出手,指了指那摞试卷下面露出的素描本一角:“比如画画。爸爸一直觉得,你画笔下的世界,比任何标准答案都更生动,更有生命力。那才是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才华。”

晓梦终于抬起了头,眼圈红红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她看着父亲,声音哽咽,带着积压了太久的委屈和迷茫:“可是……爸爸,我喜欢画画有什么用呢?老师说了,学艺术没出路,考不上好大学,将来找不到好工作……大家都说,只有考上名牌大学,学金融,学计算机,才有前途……我……我不知道我到底该怎么做……我觉得好累,好像怎么做都是错的……”

她的眼泪终于大颗大颗地滚落下来,滴落在碗里,也滴落在肖霄的心上。他看到了女儿内心深处的挣扎——对梦想的渴望与对现实压力的恐惧,自我的认知与外界的期望,激烈地搏斗着,让她无所适从。

肖霄伸出手,轻轻拍了拍女儿的肩膀,这一次,他没有说“别哭”,而是任由她的情绪宣泄。等她哭声稍歇,他才沉声说道:“晓梦,听爸爸说。前途不是只有别人说的那一条。你喜欢画画,并且有天赋,这就是你最大的资本和优势。爸爸不懂什么大道理,但爸爸知道,一个人能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并且把它做好,这就是最大的成功和幸福。至于出路,你放心,只要你有真本事,这个世界总会给你机会。爸爸的公司,爸爸认识的朋友,甚至将来你可以自己开画室,办画展……路有很多条,爸爸会支持你,做你最坚实的后盾。”

他没有强迫她立刻做出选择,只是告诉她,无论她选择哪条路,家永远是她的港湾。他拿起那碗已经微凉的酒酿圆子,递到她手里:“先把圆子吃了,身体最重要。其他的,我们慢慢想,不着急。”

晓梦接过碗,看着父亲眼中那份毫无保留的信任和支持,心中的坚冰,似乎在这一刻,被这碗带着父亲体温和童年记忆的甜羹,融化了一角。她小口地吃着圆子,甜糯的味道在口中化开,暖意似乎也一点点流进了心里。

沟通的桥梁,在这一次平静而深入的对话中,悄然重新搭建了起来。虽然前方的迷雾尚未散尽,高考的压力依然如山,但至少,晓梦知道,她不必独自一人在黑暗中摸索。十字路口的迷惘,或许依然存在,但身边有灯,前方有路,心中,也重新燃起了一丝微弱却不肯熄灭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