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的天空,已被战争的阴云彻底笼罩。自东瀛帝国悍然发动全面侵略以来,战火在广袤的土地上迅速蔓延,形成了一条犬牙交错、血肉模糊的巨大战线。
虽然在北线,依托苏维埃俄罗斯通过西伯利亚铁路源源不断输送的武器弹药、燃油和军事顾问,以及少帅整合了奉系家底、经过初步革命化改造的东北军余部,革命政府在热河-察哈尔一线构筑了相对稳固的防御。
新整编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第二兵团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来自北方的重火力支援(如76.2mm野战炮、t-26轻型坦克),与日军关东军南下部队展开了惨烈的拉锯战。战线暂时陷入胶着,但压力巨大,每一天都在承受着日军飞机、重炮和坦克集群的疯狂冲击。
但面临着北线暂时难以直接突破的困局,东瀛方面当然不会死磕,海军部迅速动员起来,在轻易夺取了整个东海的制海权后,他们开始了登陆作战。
南线被开辟后,局势急剧恶化。日军的兵锋并未直取国际势力盘根错节的上海,毕竟是国际管辖的使馆城市,在能通过谈判取得通行权的情况下,日军没有必要同国际上闹得太僵。
他们狡猾地利用其海军优势和多点登陆的战术,迅速向内地穿插,兵分多路,直指长江流域的核心——国民革命政府的临时首都,南京。
日军的战略意图昭然若揭:企图通过攻占南京,一举摧毁东方革命政府名义上的政治中枢和指挥体系,瓦解军民的抵抗意志,从而速战速决,避免陷入北方那样逐渐僵持的消耗战。南京,这座屹立在长江之畔的千年古都,瞬间被推到了战争风暴的最中心。
武汉,珞珈山,东方革命政府军事委员会战略总参谋部。1938年7月初。
这里的气氛,比北方的战壕更加凝重,是一种近乎窒息的、巨大的战略焦虑和沉痛的责任感。
巨大的军事地图几乎覆盖了整个墙壁,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敌我双方不断变化的箭头和番号,代表日军进攻的红色箭头,如同数条毒蛇,从东、南两个方向,死死地缠向了南京。
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烟草味、汗味和电报机油的气味。电话铃声、电台滴答声、参谋人员急促的汇报声和脚步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战争指挥部的紧张交响。
总指挥邓寅达站在地图前,身姿依旧挺拔,但眉宇间是化不开的疲惫和沉重。他刚刚下达了一系列在他看来近乎残酷却又不得不为的命令。他的声音沙哑却异常清晰,每一个字都像钉子一样砸在地图上:
“南京,必须守!但不是为了守住一座城,而是为了守住时间和民心!”
他的手指重重地点在南京的位置上,“命令:中央军第十二师、第四师,不惜一切代价,死守南京外围阵地和城墙!没有撤退命令,打到最后一兵一卒!他们的任务,不是胜利,是拖延!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为我们后方的疏散和组织新的防线,争取尽可能多的时间!”
命令通过电波传出,意味着两个精锐师,近三万名将士,被置于几乎必死的境地。指挥部里一片死寂,所有人都明白这道命令的分量。
这并非他一个人的意见,而是包括中央委员会和西安工团党中心工作小组在内的,全体人民委员们的意见——只有先守住南京,才能让南京城的百姓与整个长江流域,有一线生机。
邓寅达深吸一口气,继续下达第二道命令,语气更加急迫:“命令:中央军第八师,立刻接管南京城内及周边所有船只、车辆!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手段,组织所有政府非必要人员、学生、工厂技术人员、以及愿意撤离的百姓,立刻、马上、全部撤往江北和皖西山区!告诉他们,什么都不要带,人命最重要!第八师负责断后和掩护,必须在城破之前,完成转移任务!”
“是!”通讯参谋记录下命令,快步冲向电台室。
“还有!”邓寅达的目光扫过在场众人,“急电湖南、江西、湖北各省军区! 立刻抽调所有可机动的兵力,组成增援集群,火速向皖南、赣北集结,建立第二、第三道防线,准备接应南京撤退军民,并阻击日军可能的西进、南下!”
“命令西南、西北后方基地! 加快新兵训练和物资调配速度!我们必须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
一道道命令从这间昏暗的地下室里发出,如同投入惊涛骇浪中的石子,试图稳住即将倾覆的航船。每个人都清楚,南京之战,是一场注定惨烈无比的牺牲。用两个主力师和一座千年古城的代价,去换取时间,去换取战略空间的弹性,去换取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同情。
邓寅达走到窗边,推开一丝缝隙,外面是武汉6月闷热的夜。他仿佛能听到千里之外,南京城传来的隆隆炮声和震天的喊杀声。他的拳头紧紧握起,指甲深深掐入掌心。
“守不住……也要守……”他低声自语,声音中带着无尽的痛楚和决然,“南京,将成为一座熔炉……要么炼出日寇的尸骨,要么……炼出我们民族不屈的脊梁!”
下达完命令,邓寅达转过身,目光扫过指挥部里所有面色凝重的将领和参谋人员:“同志们,我知道这很艰难,很痛苦。但我们没有选择。”
“日寇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海空优势明显,我们正面对抗,胜算渺茫。在南京和他们硬拼,正中其下怀!”
他走到另一幅更大的全国地图前,手指划过长江流域:“我们的战略是:北线固守,南线以空间换时间,节节抵抗,诱敌深入! 将日军拖入他们最不熟悉的内陆山地地带,拉长他们的补给线,消耗他们的有生力量!同时,加速整合南方各省的武装力量,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工团党的同志们的经验将成为我们的力量!我们要把整个南方,变成埋葬东瀛侵略者的巨大泥潭!”
他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南京,会成为一座英雄的城市,也会成为一座悲壮的城市。但它的牺牲,将为我们赢得战略转圜的机会!告诉前线的将士们,告诉后方的百姓们,革命政府不会投降,我们会战斗到底!今天的撤退,是为了明天更有力的反击!最终的胜利,必将属于我们!”
指挥部里,所有人都被邓寅达的决心和清晰的战略布局所感染。尽管心情沉重,但目标明确。命令被迅速分解、传达下去。
巨大的战争机器在痛苦中高效运转起来。前线,第十二师和第四师的将士们开始加固工事,分发弹药,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血战。南京城内,第八师的士兵们和动员起来的政府工作人员、学生志愿者,开始组织大规模的、秩序井然的疏散,码头上挤满了人群和物资,空气中弥漫着离别的悲伤和求生的渴望。
而在武汉的总参谋部,灯火彻夜通明。邓寅达和他的智囊们,紧盯着地图,不断调整着部署,计算着时间,筹划着在南京之后,下一道防线该设在何处,如何利用长江天险和连绵的群山,继续这场无比艰难却又必须打赢的卫国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