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娇骨谋 > 第171章 出鞘利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般,那日温泉小聚后,时间飞快的又过去了大半年。大虞朝堂内外,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涌动。

而那支被萧墨玄倾注心血、被杨映溪以各种方式全力支持新军,做为新生代势力的代表,最受三人的关注。

这支以武备学堂毕业生和部分神机营精锐为骨架组建的“武毅军”,已非昔日吴下阿蒙。他们不仅装备了天工院持续改进的精良器械——从射程更远、精度更高的弩箭,到便于携带和组装的轻型野战工事,更重要的是,他们接受了全新的训练体系和战术思想。

萧墨玄采纳了杨映溪“实践出真知”的建议,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以剿匪、平乱为名,将武毅军各部轮番派往大虞朝境内那些匪患猖獗或不稳的区域。

武毅军也不负众望交出的令所有人都满意的答卷,也成功的让当初极力反对组建新军的人哑口无言。

新军的行动迅捷如风,战术灵活多变,情报精准到位,往往能以最小的代价完成清剿任务。更难得的是,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这使得武毅军不仅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更在民间赢得了“仁义之师”的美誉。

几次漂亮的实战洗礼,让这支年轻的军队迅速褪去了学堂里的青涩,磨砺出了铁血锋芒,也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

就在武毅军羽翼渐丰之时,萧墨玄和崔佑璋一致决定是时候将‘武毅军’放到真正战场上,经历真正战争洗礼,完成他们最后的蜕变。

恰逢此时,西北边境,吐蕃诸部在经历了短暂的沉寂后,再次蠢蠢欲动。以噶玛部为首的几个大部族,联合了高原上一些桀骜不驯的部落,集结了数万骑兵,以“贸易不公”、“草场纠纷”为借口,大举犯边,边关告急的文书如同雪片般飞向京城。

朝堂之上,顿时炸开了锅。主和派声音再起,认为吐蕃骑兵骁勇,高原作战于己不利,应以安抚、和亲为主,避免劳师远征,损耗国力。一些保守的勋贵则主张调遣传统的边军主力,以稳扎稳打的堡垒战术应对。

然而,这一次,萧墨玄的态度异常强硬。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摄政王立于金殿之上,声音冷峻如铁,“对于,吐蕃这等背信弃义,侵我疆土,屠我百姓的宵小之徒,若再行怀柔,国威何在?边民何安?

武毅军已成军两年,历经剿匪实战,军械粮草充足,正是为国效力之时!臣,请旨以武毅军为主力,辅以部分边军精锐,出征吐蕃,定要将其打疼打服,扬我大虞国威!”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让一支成立不过数年的“新军”担当如此国战的主力?这简直是拿国运开玩笑!

但萧墨玄早已不是数年前的萧墨玄。他通过掌控京畿军权、推动商事改革、与崔佑璋联盟等手段,已然在朝中建立了稳固的权力基础。

更重要的是,武毅军的战绩有目共睹,并非纸上谈兵。而崔佑璋则带领着日益壮大的开明派官员,在舆论和具体政务上给予了全力支持。

他甚至巧妙地利用世家关系网络,切断了吐蕃可能从其他渠道获得的物资补给。

在一片争论声中,年轻的天子(经过数年的历练,已非昔日懵懂少年,对萧墨玄和崔佑璋、杨映溪所描绘的蓝图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支持)最终拍板,准了萧墨玄所请。

大战,一触即发。

经过连日的急行军,武毅力军已经来到了凉州城外,广袤的戈壁与草原交界处,成为了决定胜负的战场。

吐蕃噶玛部的首领赤桑,以其麾下三万铁骑为傲,视大虞军队为只会守城的羔羊。他听闻来的是一支“没听过名号”的新军,更是轻蔑不已,决定以吐蕃最擅长的骑兵冲锋,一举击溃对方主力,然后趁势拿下凉州。

然而,当黑压压的吐蕃骑兵如同潮水般涌向武毅军阵列时,他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武毅军并未像传统军队那样结成密集的防守阵型。前排是手持改良后巨大塔盾和长矛的重步兵,盾牌连接,如同移动的城墙,长矛如林,寒光闪烁。

而在盾阵之后,是数排操作着强力连弩的弩手。这些连弩射速极快,且配备了天工院特制的破甲锥头,在吐蕃骑兵进入射程后,瞬间爆发出密集的箭雨!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在军阵的两翼和后方,悄然布置着数十架经过伪装的小型投石机(也是天工院的杰作,轻便且射程可观),它们抛射的不是巨石,而是天工院在杨映溪的土手雷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土炸弹,他们还给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天女散花’。

因为这个炸弹爆炸后,伴随着四射的三棱刺,无论是扎在马身上还是人身上,都会流血不止,因为这些三棱刺上都有放血槽,这还是杨映溪受现代军队三棱刺刀的启发,让天工院,兵器部的人研发出来的。

赤桑的骑兵冲锋在武毅军立体而高效的防御体系前撞得头破血流。他们惯用的骑射技巧,在连弩和炸药的压制下显得苍白无力;他们赖以成名的集群冲锋,则在盾阵、长矛、火海和三棱刺的联合绞杀下寸步难行。

就在吐蕃军攻势受挫,阵型开始混乱之际,武毅军中军号角声一变!

早已蓄势待发的武毅军骑兵,从侧翼猛然杀出!这些骑兵并非传统的重甲铁骑,而是兼具速度与冲击力的轻骑兵,他们人手配备了一款造型奇特、可单手连续击发的短火铳(这是杨映溪根据现有工艺“提醒”天工院工匠方向,经过无数次试验弄出来的初级火枪,虽远未成熟,但近距离的轰鸣、火光和杀伤力,在这个时代已是骇人听闻),腰间还挂着马刀。

骑兵如同两把锋利的尖刀,直插吐蕃军混乱的侧翼。短火铳在近距离齐射,声如霹雳,白烟弥漫,吐蕃骑兵的战马受惊,骑士中弹落马者不计其数。紧随其后的马刀劈砍,更是收割着生命。

“妖法!这是妖法!”从未见过火器的吐蕃骑兵瞬间崩溃了。前方的冲不破钢铁与火焰的死亡之墙,侧翼又遭到“雷霆”与利刃的无情打击,军心顷刻间瓦解。

赤桑试图收拢部队,但兵败如山倒。武毅军步兵阵线开始稳步前压,弩箭和投石机持续覆盖,骑兵则在外围不断穿插切割。一场预期的歼灭战,变成了一边倒的屠杀。

最终,三万吐蕃铁骑,仅有数千残兵在赤桑的带领下狼狈逃回高原。武毅军乘胜追击,不仅收复了所有失地,更是反攻入吐蕃境内百余里,兵锋直逼噶玛部的老巢,迫使吐蕃诸部遣使求和,签下了承诺永不犯边、开放贸易、并赔偿大量牛羊财物的城下之盟。

凉州大捷的消息传回京城,举国欢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