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风,带着老家县城特有的麦香,吹进沈浩开着的迈巴赫车窗。晓雅扒着车窗,看着路边熟悉的白杨树飞快后退,兴奋得直拍手:“沈浩哥!你看前面的菜市场!我小时候总跟我爸去买糖葫芦,这次回来咱们一定要去吃!”
苏晴坐在后排,指尖轻轻划过车窗上凝结的水汽,目光落在远处低矮的红砖墙 —— 比起北京的高楼,老家的县城多了份烟火气,却也藏着她熟悉的温暖。她转头看向驾驶座的沈浩,他穿着简单的白衬衫,袖口挽到小臂,侧脸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沉稳,心里悄悄泛起一阵软:这次回来开实体店,他肯定又要忙坏了,我得帮他多分担些。
车刚停在沈家门口,沈建国和林志强就迎了出来。沈母手里拎着刚炖好的鸡汤,笑着往晓雅手里塞:“快尝尝,你最爱喝的玉米炖鸡汤,我炖了一上午!” 林志强则拉着沈浩的手往街对面指:“店面装修得差不多了,你说的‘故宫风’,师傅们照着图装的,可气派了!”
沈浩放下行李,先带着晓雅和苏晴去看店面。那是县城最热闹的街口,两层小楼的外墙刷成了朱红色,屋檐下挂着明黄色的灯笼,门窗雕着缠枝莲纹样,推门进去,迎面是幅手绘的《清明上河图》片段,两侧的墙上挂着装裱好的诗词 —— 从 “但愿人长久” 到 “醉里挑灯看剑”,墨色浓淡相宜,连桌椅都是仿明清的实木款式,却在桌角包了软边,怕孩子磕碰。
“哇!沈浩哥,这里也太好看了吧!” 晓雅跑到窗边,指着外面挂着的招牌,“‘老家味?京韵馆’,这个名字也好听!”
苏晴走到柜台前,拿起桌上的食材清单,指尖划过 “合作社直供牛羊肉” 的字样,抬头对沈浩说:“我刚才看了后厨的布局,冷藏柜够大,能存够三天的食材,我明天就开始培训服务员,从礼仪到食材介绍,保证每个细节都到位。” 她早就把沈浩说的 “食材要新鲜、服务要贴心” 记在心里,连培训手册都提前在电脑上拟好了初稿。
沈浩点点头,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策划案:“我制定了‘实体店 + 互联网 + 合作社’的模式,实体店做体验,晓雅拍视频上传到博客和本地论坛引流,合作社保证食材供应。咱们的定价要亲民,比如一份肥牛卷只要 28 块,比县城其他火锅店便宜 5 块,但品质要更好,这样才能留住顾客。”
晓雅立刻凑过来,抢过策划案翻了翻:“拍视频我最拿手!我要拍咱们的故宫风装修,拍晴姐教服务员摆盘,还要拍顾客吃烤肉的满足样子,肯定能吸引好多人!” 她拉着沈浩的胳膊晃了晃,“沈浩哥,我能不能用你的相机拍?像素高,拍出来更好看!”
“当然可以。” 沈浩揉了揉她的头发,“明天我带你去买些小道具,比如中国结、小灯笼,拍视频的时候当背景,更有京韵味儿。”
当晚,苏晴在房间里修改培训手册,台灯的暖光落在纸上,她在 “服务员话术” 那页写:“介绍食材时要说明‘来自本地合作社,当天现宰现供’”,又在旁边画了个小星星 —— 这是沈浩特意强调的,要让顾客知道食材的来源,吃得放心。正写着,沈浩端着杯热牛奶走进来:“别太累了,明天还要早起培训,先喝杯牛奶暖暖胃。”
苏晴接过杯子,指尖碰到他的手,耳尖悄悄泛红:“我很快就好,就是把明天要讲的内容再顺一遍,怕漏了细节。” 她看着沈浩的眼睛,里面满是关切,心里想:要是能一直这样帮他做事,看着他的计划一步步实现,就算只是以姐姐的身份,也够了。
沈浩坐在她旁边,翻了翻培训手册,笑着说:“写得很细致,比我想的还周全。其实不用这么紧张,你这么用心,肯定能做好。” 他的鼓励像股暖流,让苏晴心里的不安渐渐散去。
第二天一早,苏晴就带着十个服务员开始培训。她穿着浅紫色的衬衫,头发扎成低马尾,手里拿着托盘,示范怎么端菜才不会洒:“手指要扣在托盘边缘三分之一处,走路时膝盖要微弯,保持平稳……” 服务员们跟着学,有个小姑娘动作不熟练,托盘晃了晃,苏晴赶紧上前扶住,耐心地教她调整姿势:“别慌,多练几次就好了,咱们做服务,最重要的就是稳和贴心。”
晓雅则拿着相机,在店里到处拍。她一会儿拍服务员培训的场景,一会儿拍后厨师傅切肉的样子,还拉着沈母拍了段包饺子的视频:“阿姨,您跟大家说咱们的饺子馅是用合作社的猪肉做的,保证新鲜!” 沈母笑着对着镜头说:“都是自家养的猪,没喂饲料,包饺子特别香!” 晓雅把视频传到本地论坛,标题写着 “县城惊现故宫风火锅店!食材都是本地直供,还能吃妈妈味的饺子!”,没过多久就有了几十条回复。
这时,沈浩的手机响了,是林薇薇打来的。“沈同学,我听朋友说你在老家开了实体店,还是故宫风的,特别有特色!” 电话里的声音带着兴奋,“我最近刚好有空,想过去看看,顺便帮你宣传宣传 —— 我北影的朋友做短视频挺厉害的,我可以让他们帮忙剪几条宣传视频,发到更大的论坛上,帮你吸引周边县的顾客。”
沈浩愣了愣,随即笑着说:“那太谢谢你了,你要是过来,我带你逛逛老家的景点,咱们县城的老城墙挺有特色的。”
挂了电话,晓雅凑过来:“沈浩哥,是谁啊?是不是赵姐姐?”
“是林薇薇,她想来咱们店看看,还帮咱们宣传。” 沈浩摸了摸她的头,“等她来了,你可以跟她学学怎么拍更好的视频,对你以后上传素材有帮助。”
晓雅点点头,心里却有点小嘀咕:怎么又有人来找沈浩哥啊,不过她能帮咱们宣传,好像也挺好的。
三天后,林薇薇带着两个朋友来到县城。她穿着白色的连衣裙,手里拎着个行李箱,看到店面时眼睛亮了:“沈同学,你这店也太有特色了!比我想象的还好看!” 她的朋友立刻拿出相机,开始拍店面的装修和服务员的服务场景,“咱们剪视频的时候,可以突出‘县城里的北京味’,肯定能火!”
沈浩带着她们参观,苏晴正在后厨核对食材,看到林薇薇,笑着点头:“林小姐,欢迎你来。” 她转身去拿刚煮好的酸梅汤,给每人倒了一杯,“天热,喝点酸梅汤解解暑,是用咱们本地的山楂做的。”
林薇薇接过杯子,喝了一口,眼睛更亮了:“太好喝了!比北京店里的还地道!沈同学,我觉得咱们可以把酸梅汤做成特色饮品,拍个特写视频,肯定能吸引好多顾客!”
接下来的几天,林薇薇和她的朋友帮着拍了好多视频。有晓雅拿着酸梅汤对着镜头笑的画面,有苏晴教服务员辨认牛羊肉品质的场景,还有沈浩跟合作社农户聊天的片段。视频上传到更大的论坛后,很快就火了,周边县的顾客纷纷留言:“周末要去尝尝故宫风火锅!”“想喝本地山楂做的酸梅汤!”
实体店开业那天,门口排起了长队。晓雅拿着相机在门口拍 vlog:“大家看!咱们店开业啦!好多人啊!感谢大家的支持!” 苏晴在店里忙着协调,看到有顾客带着孩子,赶紧递上小零食:“小朋友,先吃点糖,等会儿就能吃到好吃的烤肉啦!” 沈浩则在柜台前帮着点单,时不时跟顾客聊几句:“您是从邻县来的?路上辛苦啦,下次可以提前在论坛上预定,不用排队。”
晚上打烊后,大家坐在店里算营收。陈店长从北京打过来电话:“沈总!咱们县城店第一天营收就有 4.2 万!外卖订单 1800 多单!太厉害了!” 沈建国也笑着说:“合作社的牛羊肉和蔬菜收购量比去年翻了 3 倍,好多农户都来问能不能加入,说跟着你干有奔头!”
晓雅抱着沈浩的胳膊,笑得合不拢嘴:“沈浩哥!咱们成功啦!视频的播放量破 10 万了!好多人说下次还要来!”
苏晴端着刚切好的西瓜走过来,分给大家:“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尤其是林小姐帮忙宣传,帮了咱们大忙。” 她看着沈浩,眼里满是敬佩,“你制定的模式太管用了,实体店 + 互联网 + 合作社,既让顾客吃到了新鲜食材,又让农户多赚了钱。”
林薇薇接过西瓜,笑着说:“我只是帮了点小忙,主要还是沈同学的计划好,苏晴姐运营得好,晓雅拍的视频吸引人。对了,沈同学,我下次还想来,咱们可以再拍点新视频,比如秋天拍店里的桂花酿,冬天拍煮火锅的热气,保证一年四季都有顾客来!”
沈浩点点头:“好啊,欢迎你随时来。” 他看着眼前的众人,心里满是踏实 —— 有晓雅的活泼,有苏晴的细心,有林薇薇的帮忙,还有老家乡亲和父母的支持,他的计划正在一步步实现。
夜色渐深,店里的灯笼还亮着,朱红色的外墙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温暖。苏晴看着沈浩和晓雅讨论下次拍什么视频,心里想:这样的日子真好,能陪着他,看着他的梦想开花,看着老家的日子越来越好,就算我的心意永远不能说出口,也够了。
晓雅靠在沈浩肩上,打了个哈欠:“沈浩哥,我有点困了,咱们回家吧。”
“好,咱们回家。” 沈浩抱起她,对苏晴和林薇薇说,“今天大家都累了,早点休息,明天还要继续忙。”
走在回家的路上,月光洒在三人身上,影子拉得很长。晓雅在沈浩怀里小声说:“沈浩哥,咱们以后每年暑假都回来看店好不好?这里有好吃的糖葫芦,还有晴姐做的酸梅汤,我喜欢这里。”
“好,每年都回来。” 沈浩低头看着她,眼里满是温柔,“以后咱们还要在更多的县城开分店,让更多人吃到咱们的‘老家味’,让更多农户过上好日子。”
苏晴跟在他们身后,看着他们的背影,嘴角带着淡淡的笑。而林薇薇走在另一边,看着沈浩的侧脸,心里想:他不仅有远见,还这么有担当,只要他没结婚,我就还有机会,下次一定要早点来,多陪他聊聊,多帮他做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