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98艺术区浪潮艺术空间内,“2021-2022浪潮艺术电影投资计划启动会”低调举行。没有媒体长枪短炮的围堵,只有二十余位身着素色衣衫的电影人围坐一堂——导演王小帅、贾樟柯,制片人陈玲,青年导演周野、林溪,非遗顾问古丽,以及浪潮核心团队。刘一菲身着米白色针织长裙,外搭浅灰色开衫,腹部被柔软的面料轻轻包裹,高浪特意为她准备了靠窗的沙发座,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她身上,与手中的《小城之春》剧本封面形成柔和的光影。
“今天邀请大家来,不是为了‘官宣’,而是‘共创’,” 刘一菲轻轻翻开剧本,指尖停在“水墨江南”的场景描述处,“浪潮今年计划投资5部艺术电影,总预算8亿,其中3亿用于头部导演合作,3亿投入新锐导演扶持,2亿专项支持非遗艺术纪录片。但这些数字只是‘基础’,我们更想提供的是‘创作自由’——比如王小帅导演的《小城之春》,预算从最初的6000万上调至1.2亿,额外的6000万全部用于实景搭建与传统乐器配乐,不附加任何商业条件;青年导演周野的《野山雀》,我们允许他‘无剧本拍摄’,只需要每周提交‘创作手记’,资金随创作进度灵活拨付。”
王小帅举起手中的预算表,语气带着感慨:“这是我从业三十年,第一次遇到‘不看ppt只看创作初心’的资本。《小城之春》讲的是上世纪80年代江南绣娘的故事,为了还原当时的‘缂丝’技艺,我们需要从苏州博物馆借调老织机,光运输与保护费用就需要200万,浪潮不仅全额批准,还帮我们联系了文物修复专家驻组,这种对艺术细节的支持,比单纯的资金投入更珍贵。”
《小城之春》作为浪潮艺术电影投资的“旗舰项目”,从筹备初期就定下“极致还原文化细节”的目标。启动会现场,刘一菲与王小帅共同展示了影片的美术设计稿——从绣娘服饰的盘扣样式,到屋内陈设的青花瓷纹样,再到背景音乐的琵琶曲谱,每一处细节都经过非遗专家与历史学者的双重审核。
“为了找到符合80年代江南风格的绣线,我们派团队走访了苏州、杭州、湖州三地的12家老丝线厂,最后在湖州一家濒临倒闭的工厂里,找到了库存的‘老料桑蚕丝线’,这种线色泽温润,绣出的图案有‘时光沉淀感’,但价格是普通丝线的5倍,采购成本需要150万,” 影片美术指导张理介绍道,“最初我们担心成本过高,犹豫是否用替代品,但刘一菲女士看完样品后说‘艺术细节不能妥协’,立刻批准了采购预算,还额外投入50万用于丝线的保存与染色。”
刘一菲补充道:“这部影片的核心是‘文化传承’,如果连最基础的绣线都用替代品,怎么让观众相信故事的真实性?我们投资艺术电影,就是要‘为文化买单’——比如影片中需要拍摄‘缂丝技艺’的特写镜头,我们请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捐驻组3个月,每天拍摄2小时,每小时劳务费8000元,总费用48万,这笔钱在商业片里可能只是一个小配角的片酬,但在《小城之春》里,能让一项非遗技艺以最真实的方式呈现在大银幕上,这就是艺术投资的价值。”
高浪从资本运作角度补充:“为了保障《小城之春》的创作纯粹性,我们在投资协议中加入‘文化保护条款’——影片上映后,票房收入的5%将用于‘缂丝技艺保护基金’,同时将影片的美术设计稿、服装纹样等整理成册,捐赠给国家图书馆,作为非遗研究的资料。这样一来,影片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一份‘活态的文化档案’。”
如果说《小城之春》是“精准投入”,那么青年导演周野的《野山雀》就是“包容试错”。这部讲述西北山区留守儿童与鸟类保护者故事的影片,没有完整剧本,只有一份10页的“创作大纲”,却成为浪潮“新锐导演基金”首个全额投资项目。
“我之前带着《野山雀》的想法找过6家资本,他们都要求我先写出完整剧本,甚至指定要‘流量童星’参演,” 周野有些激动地说,“只有浪潮问我‘最需要什么支持’,我说‘需要时间和自由去山区采风,找到故事的灵魂’,刘一菲女士当场拍板:‘给你6个月采风期,每月拨付20万生活费与调研经费,不用提交进度报告,什么时候找到感觉,什么时候开始拍摄’。”
启动会现场播放了周野的采风片段——他与山区的孩子们一起观察鸟类,记录他们的日常对话,甚至跟着鸟类保护者一起巡山,这些素材没有刻意的剧情设计,却充满了真实的情感张力。“上周我在山里拍到一个场景:一个孩子把受伤的山雀放在自制的鸟窝里,轻声说‘我保护你,就像老师保护我’,这个画面让我确定了影片的核心——‘守护’,” 周野说,“如果我一开始就被要求写死剧本,就不会捕捉到这样的瞬间,是浪潮的‘试错包容’,让故事有了‘呼吸感’。”
刘一菲看着片段,眼中满是认可:“青年导演最珍贵的是‘创作锐气’,我们不能用商业片的‘标准化流程’去框住他们。《野山雀》的投资,我们不设‘拍摄周期’‘镜头数量’的限制,甚至允许周野‘推翻重来’——如果采风后觉得故事方向不对,我们可以调整预算,更换题材,资本要做的是‘托底’,不是‘设限’。”
除了剧情类艺术电影,浪潮还将艺术投资延伸至纪录片领域,首个项目便是《艾德莱斯绸之恋》的衍生纪录片《艾德莱斯绸之恋·织梦》,由迪丽热巴担任制片人,聚焦新疆艾德莱斯绸绣娘的真实生活。
启动会现场,迪丽热巴展示了纪录片的拍摄计划:“我们将跟踪拍摄5位不同年龄的绣娘——18岁的古丽米热,刚从职业学校毕业,想把艾德莱斯绸纹样融入现代时装;35岁的阿依古丽,是家族第三代绣娘,坚守传统技艺;58岁的热娜,面临‘手艺无人继承’的困境。纪录片不刻意制造冲突,只记录她们的日常:凌晨5点准备丝线,白天在作坊刺绣,晚上教女儿绣花,通过这些真实的片段,让观众了解非遗传承背后‘人的故事’。”
刘一菲对纪录片的定位提出建议:“这部纪录片要‘轻叙事,重细节’——比如拍摄绣娘‘劈丝’的过程,用特写镜头展现她们指尖的力度;拍摄艾德莱斯绸染色时,记录阳光如何让染料呈现出不同的色泽;甚至可以加入‘声音元素’,比如丝线穿过织物的‘沙沙声’,染料煮沸的‘咕嘟声’,让观众用‘五感’感受非遗的魅力。”
为了保障纪录片的艺术质感,浪潮特意邀请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导演丹尼尔·里贝罗担任顾问,指导拍摄手法与剪辑节奏。“丹尼尔老师建议我们用‘手持镜头+自然光’拍摄,避免过度美化,让画面有‘粗粝的真实感’,” 迪丽热巴说,“目前纪录片的预算是800万,其中300万用于设备租赁与国际团队协作,500万用于绣娘的生活补贴与手艺传承支持,我们希望这部纪录片不仅能在国际电影节展映,还能走进新疆的中小学,让更多孩子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
在艺术电影投资中,浪潮始终将“人才培养”与“作品创作”绑定,赵金麦参演贾樟柯新片《少年与海》便是典型案例。这部讲述渔村少女追寻海洋保护梦想的影片,没有商业片的戏剧冲突,却对演员的“细腻演技”提出极高要求。
“《少年与海》中有一场戏,女主得知父亲偷偷捕捞保护鱼类后,没有激烈的争吵,只有沉默的眼泪和颤抖的双手,这场戏需要赵金麦用‘微表情’传递复杂的情感——对父亲的失望,对海洋的心疼,对现实的无力,” 贾樟柯在启动会上通过视频连线介绍道,“最初我担心她太年轻,无法驾驭这种‘内敛的演技’,但看到她在《盛夏光年》里‘艺考失利’的哭戏后,我改变了想法,而浪潮愿意为她‘赌一把’,不仅支持她参演,还安排她提前3个月去渔村体验生活,这种对新生代演员的艺术培养,比单纯的‘流量曝光’更有意义。”
赵金麦分享了自己的体验生活经历:“我在渔村住了3个月,跟着渔民学划船、织渔网、辨认鱼类,每天凌晨4点起床,和女主一样去海边观察潮汐,甚至学会了用渔民的方言交流。有一次,我看到渔民误捕了一只小海龟,大家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回海里,那个画面让我真正理解了女主的‘守护之心’,这种真实的感受,是在摄影棚里演不出来的。”
刘一菲看着赵金麦,眼中满是欣慰:“我们投资《少年与海》,不仅是为了支持贾樟柯导演的艺术创作,更是为了给金麦这样的新生代演员‘打磨演技的机会’。商业片可以让演员获得流量,但艺术片能让演员找到‘表演的根’。我们和金麦约定,未来每年至少为她安排一部艺术片,哪怕牺牲一些商业代言机会,也要保住她的‘演技棱角’。”
启动会间隙,艺术空间的茶歇区,女主团的互动充满温情。刘一菲靠在沙发上,高浪为她递上温好的牛奶,轻声问:“刚才讨论《小城之春》的配乐时,是不是坐太久了?我看你换了两次姿势。”
“没事,就是宝宝刚才踢了我一下,好像在听我们聊艺术,” 刘一菲笑着摸了摸腹部,“你看杨蜜刚才帮《小城之春》对接国际艺术院线,热巴在纪录片里融入非遗元素,金麦为《少年与海》去渔村体验,超越虽然没参演,但主动提出要为纪录片唱主题曲,用她的流量帮艺术片‘破圈’,这种大家一起为艺术努力的感觉,真好。”
杨蜜端着一块低糖蛋糕走过来:“一菲,刚才和法国艺术院线联盟的林哲经理聊好了,《小城之春》明年可以在法国20家艺术院线上映,他们还愿意为影片举办‘中国非遗文化周’,同步展映《苏绣女王》和《艾德莱斯绸之恋·织梦》,这是我们国际艺术发行的第一步。”
迪丽热巴拿着艾德莱斯绸小样,坐在刘一菲身边:“一菲姐,你看这个新的‘海浪纹’,我想用到纪录片的片头设计里,既有海洋元素,又有艾德莱斯绸的特色,古丽老师说这个纹样是她奶奶传下来的,有‘守护海洋’的寓意,和《少年与海》的主题也契合,我们可以做一个‘纹样联动’,让三部艺术片有内在的文化联系。”
杨超越蹦蹦跳跳地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张乐谱:“一菲姐,我写了一段《织梦》的主题曲旋律,用了新疆的都塔尔乐器音色,你听听好不好听?我想让更多年轻人通过歌曲,去看这部纪录片,了解艾德莱斯绸。”
刘一菲接过乐谱,看着眼前叽叽喳喳的姐妹们,心中满是温暖——这就是她想要的“艺术共同体”:不是某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一群人的并肩前行,资本为她们提供土壤,情感为她们提供养分,艺术则成为她们共同守护的“种子”。
浪潮大规模投资艺术电影的举动,在行业内引发不少质疑。启动会当天,就有媒体报道称“浪潮用资本‘堆砌’艺术,是为了洗白‘资本操控选秀’的负面形象”,甚至有资本方公开表示“艺术片投资是‘赔钱赚吆喝’,不符合商业逻辑”。
面对质疑,浪潮没有急于回应,而是用“成果”说话。启动会结束后一周,浪潮投资的首部艺术片《老绣坊》传来喜讯——该片入围第46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当代世界电影”单元,成为该单元唯一一部中国影片。青年导演张力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没有浪潮的投资,《老绣坊》可能永远停留在剧本阶段。他们不仅给了钱,更给了我‘坚持艺术的勇气’,这次入围,证明‘好艺术自有好平台’,资本与艺术的平衡,是可以实现的。”
与此同时,《苏绣女王》在海外艺术院线的票房突破1000万美元,成为近三年中国艺术片海外票房冠军,影片的衍生品——苏绣书签、缂丝丝巾等,通过艺术院线的线下商店销售,销售额突破500万人民币,实现“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赢。
刘一菲在接受《Variety》采访时,回应了行业质疑:“投资艺术电影不是‘赔钱赚吆喝’,而是‘长期文化投资’——《苏绣女王》让更多人了解苏绣,《老绣坊》让缂丝技艺走进国际视野,《艾德莱斯绸之恋·织梦》记录非遗传承人的故事,这些价值不能用短期票房衡量,却能为中国影视的‘文化厚度’打下基础。浪潮愿意做这样的‘长期主义者’,因为我们相信,有文化的影视,才能走得更远。”
就在浪潮艺术电影投资计划顺利推进时,潜在的挑战已悄然出现。《少年与海》拍摄前的剧本审查中,有关部门提出“需弱化渔民‘非法捕捞’的情节,避免负面引导”,这与贾樟柯“真实反映现实问题”的创作理念产生冲突;《野山雀》的采风过程中,山区的信号与交通条件远超预期,导致拍摄成本可能超支30%,资本与艺术的平衡面临新的考验。
9月25日,刘一菲与高浪在办公室讨论《少年与海》的审查问题。“贾导坚持不修改核心情节,认为‘回避问题就是对现实的不尊重’,但审查部门的要求也需要重视,” 刘一菲眉头微蹙,“如果修改,影片的艺术价值会打折扣;如果不修改,可能无法通过审查,之前的投入就白费了。”
高浪握住她的手,轻声说:“别着急,我们可以和审查部门沟通,寻找‘艺术表达’与‘社会引导’的平衡点。比如,在保留‘非法捕捞’情节的同时,增加‘社区志愿者帮助渔民转型’的支线,既反映问题,又给出积极的解决方案。艺术不是要‘批判现实’,而是要‘引发思考’,这个平衡点,我们一定能找到。”
刘一菲看着高浪,心中的焦虑渐渐消散:“有你在,我就放心了。艺术投资的路肯定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坚持初心,愿意沟通,愿意调整,就一定能走下去。”
此时,窗外的北京已入秋,艺术空间里的《小城之春》美术设计稿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仿佛在预示着——即使未来有风浪,艺术与资本的平衡,也能在彼此的包容与坚守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