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官场模拟:领导求我别莽了! > 第294章 模拟干部作风整治,发现根源在考核机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94章 模拟干部作风整治,发现根源在考核机制

赵长东办公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那把名为“整顿作风”的铁扫帚,就这么沉甸甸地递到了沈铭面前。它不是由真正的钢铁铸成,却比任何实质的物体都更具分量,因为它要扫除的,是盘根错节的人情、根深蒂固的惰性,以及整个清河县官僚体系里,那层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铁锈。

沈铭没有立刻表态,他只是看着赵长东。

这位县委书记的眼睛里,没有试探,没有命令,而是一种近乎孤注一掷的托付。他把自己的政治前途,把清河县的未来,都压在了这把扫帚上,也压在了沈铭的身上。

“书记,这把扫帚,不好拿。”沈铭终于开口,声音平静。

“我知道。”赵长东的目光没有丝毫动摇,“但整个清河县,只有你的手,拿得稳。”

因为只有沈铭,无牵无挂,了无羁绊。他不是从这个体系里按部就班生长起来的,他是一块天外飞来的陨石,自带棱角与烈火,无惧于撞击时粉身碎骨。

沈铭没再多说,只是站起身,郑重地点了点头。

一个眼神的交汇,一句无声的承诺。

这间办公室里,一场针对清河县官场生态的、史无前例的“外科手术”,就此敲定。

从书记办公室出来,走在县委大楼那条熟悉的走廊上,沈铭的脚步不疾不徐。可他的感觉,却和以往截然不同。

路过综合科,那个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单位、把所有领导的茶杯都烫好、茶叶都泡上的小王,正低着头擦拭着窗台。

路过文印室,那个永远把“马上就好”挂在嘴边,一份文件却能让你等上半天的老刘,正捧着手机,看得津津有味。

路过楼梯口,几个不同科室的干部正聚在一起抽烟,低声谈笑,看到沈铭走过,他们脸上的笑容收敛了几分,眼神里带着几分敬畏,也带着几分疏离。

在过去,这些人只是一个个模糊的同事符号。

但从这一刻起,在沈铭眼中,他们都变成了具体的、需要被审视和剖析的样本。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是那需要被扫除的“灰尘”,也可能是那把扫帚本身的反抗者。

他感觉自己像一个即将走上手术台的外科医生,而他的病人,就是这栋大楼里的所有人,以及这栋大楼所代表的整个权力体系。

他要做的,是切除病灶。

但他首先要面对的,将是整个肌体出于自保本能的剧烈排斥。

回到公安局那间属于他的小办公室,关上门,外界的喧嚣被彻底隔绝。这里是他的“安全屋”,是他唯一能与那个冰冷机械音坦诚相对的地方。

他没有开灯,只是走到窗边,看着楼下车来车往。

远星科技这只凤凰,已经落在了梧桐树的枝头,但它随时可能被惊走。清河县这台生锈的机器,必须立刻、马上,以一种超乎常规的方式完成自我修复和升级。

赵长东给了他权力,但没有给他方法。

方法,只能由他自己来找。

“开启模拟。”沈铭在心中默念。

【事件“整顿干部作风,刀刃向内”模拟开启。】

【方案一:春风化雨,思想教育。】

【模拟场景生成:你组织召开了全县干部作风建设动员大会。会上,你言辞恳切,引经据典,从执政理念讲到民心向背,声情并茂。】

【会后,你成立了多个督导组,深入各单位进行座谈、访谈,要求各单位提交自查报告和整改方案。】

光幕上,一幅幅画面飞速闪过。

会议室里,干部们人手一个笔记本,埋头记录,表情严肃。

座谈会上,各单位负责人捶着胸口,痛心疾首地检讨自己单位存在的问题,态度诚恳得让沈铭都差点信了。

档案局的周局长,第一个递交了长达一万字的自查报告,从标点符号到遣词造句,堪称完美范文。

……

然而,画面一转。

督导组前脚刚走,后脚办公室里就恢复了往日的“平静”。茶香四溢,牌局再起,未处理的文件堆成了小山,办事窗口前,“稍等一下”的声音此起彼伏。

【一个月后,你收到了厚厚一摞整改报告,每一份都写得花团锦簇。全县的“庸懒散浮拖”现象在纸面上被彻底根除。】

【但远星科技的项目对接团队,向市里提交了一份内部投诉,称清河县部分部门办事效率低下,一份土地勘测报告走了七个部门,盖了十一个章,耗时二十三天。】

【结局推演:赵长东书记找你谈话,对你的工作表示失望。你在干部队伍中获得“纸上谈兵”、“雷声大雨点小”的评价。本次整顿,无疾而终。】

沈铭面无表情地看着那个“无疾而终”的结局。

意料之中。用思想教育去叫醒一群装睡的人,无异于缘木求鱼。

【方案二:雷霆手段,杀鸡儆猴。】

【模拟场景生成:你通过暗访,抓住了几个典型。财政局一名上班时间炒股的科长,国土局一名故意刁难办事群众的窗口人员,水利局一名常年泡病假却在外面开麻将馆的副科长。】

【你力排众议,将这三人直接开除公职,并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通报。】

光幕上,红头文件下发,全县震动。

一股前所未有的恐慌,在干部队伍中蔓延开来。

最初几天,效果是显着的。迟到早退的现象消失了,上班时间打游戏、看视频的人不见了,窗口单位的笑脸也多了起来。

但很快,一种新的、更隐蔽的抵抗方式出现了。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

这两句箴言,成了所有干部心照不宣的护身符。

【模拟场景:一份需要加急审批的文件,被送到某局局长案头。局长仔仔细细看了三遍,然后提笔批示:“此事事关重大,建议先征求法制办意见。”】

【文件到了法制办,法制办主任研究了两天,批示:“程序合规,但具体业务细节,建议由分管副县长牵头,召开协调会研究。”】

【一份原本一天就能走完的流程,在各个部门之间开始了漫长的“旅行”。每个人都笑脸相迎,每个人都客客气气,但每个人都在“按规矩办事”,谁也挑不出错。】

【结局推演:全县行政效率断崖式下跌,陷入“文山会海”与“集体不作为”的泥潭。远星项目因前期手续延误,错失最佳动工时机。省里调查组进驻,你被认为是“激化矛盾、破坏稳定”的罪魁祸首,黯然离场。】

沈铭的拳头,不自觉地握紧了。

这一招,比春风化雨更毒。它用恐惧取代了懒惰,却催生了更可怕的“懒政”。

【方案三:引进外部监督……结局:被利益集团渗透,监督形同虚设。】

【方案四:提升福利待遇,激发积极性……结局:财政不堪重负,积极性提升有限,懒散者依旧懒散。】

【方案五……】

【方案六……】

一连串的模拟,一连串的死局。

沈铭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密不透风的铁屋子里,无论他从哪个方向冲撞,最终都会头破血流地弹回来。这个体系,有着超乎想象的韧性和自我修复能力,任何外来的冲击,都会被它用一种“太极推手”般的方式消解于无形。

就在沈铭感到一阵烦躁时,光幕上的画面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行冰冷的红色大字。

【系统分析中……】

【根源扫描:当前干部作风问题的核心,不在于思想觉悟,不在于监督力度,而在于考核机制的根本性缺陷。】

【结论:干好干坏一个样,奖惩体系不分明。导致“鞭打快牛”成为常态,“劣币驱逐良币”成为潜规则。不打破现有的“大锅饭”式考核体系,任何整顿都将是治标不治本。】

就是这个!

沈铭的眼睛骤然亮起。

他之前所有的方案,都只是在修剪枝叶,而真正的病根,深埋在土壤里。这个根,就是考核机制!

只要干好干坏都拿一样的钱,一样的待遇,晋升全靠论资排辈和人情关系,那谁还愿意去当那头被鞭打的“快牛”?

问题找到了,但解决起来,恐怕比之前所有方案加起来都更难。因为这触及到了每一个人的“蛋糕”。

【正在基于根源问题,推演唯一生路……】

光幕上的字符开始疯狂滚动,无数种可能性在飞速计算、碰撞、湮灭。

沈铭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他知道,模拟器即将给出的,必定是一条惊世骇俗、甚至堪称疯狂的道路。

终于,字符停止了滚动。

一行金色的、带着雷霆万钧之势的大字,灼烧着他的视网膜。

【唯一活路:推行“干部工作量化考核”与“末位淘汰制”!】

【具体方案:联合组织部、人社局,制定一套覆盖全县所有行政、事业编制人员的量化考核细则。将日常工作、重点项目、群众满意度等所有指标,全部转化为可量化的积分。每月排名,每季通报,每年总评。】

【连续两个季度排名末位5%者,黄牌警告,扣除绩效。】

【年度总评排名末位3%者,就地免职,或降级使用,或进入“待岗培训中心”学习,只发基本工资。】

沈铭的呼吸,在看到“末位淘汰”四个字时,几乎停滞了。

这不是在整顿作风。

这是在发动一场革命。

一场直接砸碎所有人“铁饭碗”的革命!

他几乎能想象到,当这个方案公布时,整个清河县的干部队伍,会爆发出怎样山呼海啸般的反对和抵制。

这已经不是得罪一部分人的问题了。

这是要与整个体制为敌!

【警告:此方案将引发99%的干部产生强烈抵触情绪,您将成为众矢之的,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攻击。】

【但,这也是唯一能彻底激活这台生锈机器,让清河县涅盘重生的道路。】

光幕的最后,浮现出这条路最终的结局推演。

那是一条布满了荆棘和火焰的道路。

沈铭看到自己站在干部大会上,面对着台下成百上千双或愤怒、或惊恐、或怨毒的眼睛,宣读着那份冰冷的末位淘汰制度。

他看到无数封举报信像雪片一样飞向市里、省里。

他看到有人在背后对他下黑手,制造各种麻烦。

他看到自己无数个夜晚在办公室里通宵达旦,独自承受着如山的压力。

但是,他也看到了,在这条路的尽头——

崭新的政府服务大厅里,办事效率提升了百分之三百。

远星科技的超级工厂,在清河的土地上拔地而起,灯火通明。

清河县的Gdp增速,从全省倒数,一跃成为正数第一。

而赵长东,站在市委的表彰大会上,念出了他的名字。

沈铭缓缓闭上眼睛,再睁开时,眼中所有的犹豫和挣扎都已褪去,只剩下一种如钢铁般的冰冷和决绝。

他走到办公桌前,拿起电话,拨通了赵长东的专线。

“书记,关于干部作风整顿,我有一个初步的想法。”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似乎在等待他的下文。

沈铭的声音,清晰而稳定,像是在陈述一个既定的事实。

“我想,我们需要的不是一把扫帚。”

“而是一把手术刀,和一张末位淘汰的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