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魏砥 > 第518章 砥柱临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

西城的晨曦驱散了血腥,却带来了更为沉重的压力。城头飘扬的“吴”字和“陈”字旗,如同插在魏国荆北防线肋部的一把尖刀,刺痛着所有相关者的神经。

公子陈砥彻夜未眠。他深知,夺取西城或许凭借的是奇谋与勇气,但守住西城,并将它转化为真正的战略支点,需要的是更为缜密的思虑和坚定的意志。他在临时充作指挥所的县府大堂内,对着粗糙的沙盘和地图,不断推演着各种可能。

首先是对内的整肃与安抚。他亲自巡视了四门防务,检查城墙修补情况,慰问受伤的士卒。对于投降的魏军,他采纳了山越营中老成军官的建议,并未一味打压,而是进行甄别:愿意加入者,暂时编入辅兵营,与山越营混编操练,以观后效;年老或不愿者,发放少量路费,遣散出城,以此分化瓦解,并示之以宽。此举虽有些风险,但在兵力捉襟见肘之时,不失为稳定内部的权宜之计。

城内百姓经过最初的恐慌,见吴军纪律尚可,并未出现预料中的烧杀抢掠,情绪稍稍安定。陈砥适时颁布了第二道安民告示,宣布免去西城本年度部分赋税,并开仓放粮,赈济城中贫苦。他深知,在这孤悬敌后的险地,民心向背,某种程度上比城墙更为坚固。

“公子,冯习已被严密看管,但其家卷……”负责城内治安的军侯请示道。

陈砥略一沉吟:“不必为难其家卷,拨给基本用度,严加看管即可。冯习此人,或许日后还有用处。”他目光扫过堂下肃立的诸将,“当下首要,是应对申仪的反扑。斥候派出了吗?”

“已派出三批,往魏兴、房陵方向。另,按公子吩咐,已派小队人马,穿着魏军衣甲,在城西山林间活动,制造疑兵。”

处理完这些繁杂事务,陈砥独自登上西城北门城楼。汉水在城外蜿蜒,远处山峦叠嶂,云雾缭绕。这片土地,如今掌握在他的手中,却也让他和三千将士陷入了三面皆敌的险境。北面是魏兴的申仪,东面是房陵的申耽,西面是魏国控制的上庸核心地带,而南面,虽是来路,却也是漫长的补给线,极易被切断。

一股巨大的压力萦绕在心头,但他不能表露分毫。他是这支军队的主心骨,是西城此刻的“砥柱”。

“申仪……你会如何出招呢?”陈砥望着魏兴方向,喃喃自语。

西城失守、守将冯习被俘的消息,如同平地惊雷,终于传到了魏兴(曹魏设立的郡,治所在西城之上的锡县,统领包括西城在内的汉水上游部分地区)。

太守申仪接到溃兵和细作接连传来的混乱消息,初时难以置信。

“吴军?陈砥?哪里冒出来的?”申仪年约四旬,面容精悍,眼神中带着长期身处边境的警惕与多疑,“冯习这个废物!千余人守城,一夜就丢了?”

其弟申耽此时亦从房陵派人快马传来消息,证实西城确已易帜,并询问兄长对策。

“大哥,西城乃我兄弟门户,不可不救!当立即发兵,夺回西城,将吴狗赶下汉水!”申仪麾下一名性急的部将请战。

申仪却皱着眉头,盯着地图,缓缓摇头:“不可轻动。来袭者虽打着吴军旗号,自称陈砥,但谁知道是不是蜀军冒充?诸葛亮新得陇右,气势正盛,遣一支偏师东出祁山,沿沮水河谷渗透至我汉水上游,并非没有可能!若是蜀军主力意图东进,我等贸然出击,恐中调虎离山之计!”

他顿了顿,指着西城方向:“而且,你们不觉得奇怪吗?吴军远在江陵,如何能神不知鬼不觉越过重重关山,直抵西城?这陈砥又是何人?从未听闻吴军中有这号人物领兵。此事透着蹊跷!”

“那……难道就眼睁睁看着西城落在他人之手?”部将不甘道。

“当然不是!”申仪眼中闪过一丝厉色,“但需谋定而后动。立刻加派斥候,不仅要探西城虚实,还要西向侦查上庸、钖县方向,看看是否有蜀军活动的迹象!同时,飞马报知襄阳的夏侯尚都督和长安的郭淮将军,请他们定夺,并请求援军!”

他做出了看似稳妥的决定:固守魏兴,探查虚实,等待上级指令。这恰恰给了陈砥最需要的喘息之机。

然而,申仪也并非全然被动。他下令魏兴郡内各县戍堡加强戒备,封锁通往西城的主要道路,并派出数支精干小队,伪装成山贼或溃兵,试图靠近西城,进行骚扰和侦查,试探守军的反应与实力。

江陵,都督府。

赵云接到陈砥详细汇报西城情况以及申仪动向的第二封密信后,心中的担忧稍减,但紧迫感更强。他知道,申仪的犹豫不会持续太久,一旦其摸清西城虚实,或者襄阳、长安的指令到达,大规模的进攻随时可能到来。

“砥儿做得比我想象的更好。”赵云对身边的副将道,“临机决断,安抚内外,已有大将之风。然西城孤悬,兵力薄弱,久守必失。”

他必须为陈砥创造坚持下去的条件。

“传我将令!”赵云声音沉毅,

“第一,宜都太守樊友,立即率本部三千兵马,前出至巫县以北,构筑营垒,做出随时可能西进支援西城的姿态,牵制申仪部分兵力,并保障秭归至西城潜在大后方的安全。”

“第二,水军都督霍峻,加强夷陵至信陵一段长江水道的巡弋,并派出快船,溯沮水而上,进行武装侦察,探查魏军在房陵、上庸一带的兵力调动,并伺机散播谣言,言我荆州大军不日将西进,与西城守军会师!”

“第三,以八百里加急,再次向建业报捷,并详细陈明西城之战略价值及当前危局,请主公与庞军师速调江淮或江北精锐,西进支援,至少,需给予我军在荆州方向更大的行动自主与资源倾斜!”

赵云的策略清晰明确:以积极的佯动和虚张声势,迷惑、牵制申仪兄弟,为西城争取时间;同时,向上求援,寻求从根本上打破兵力劣势的可能。

“都督,是否……告知陈公子,援军已在路上?”副将问道。

赵云沉思片刻,摇了摇头:“不必。让他知道背后有依靠即可,具体细节不必言明。压力,有时亦是磨刀石。况且,援军何时能至,尚是未知之数。他必须做好独立应对最坏情况的准备。”

他望向西城方向,目光中既有期许,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他将最锋利的刀推出了鞘,如今,要看这把刀能否在重压之下,不但不折,反而淬炼得更加锋利。

西城内外,暗流涌动。

申仪派出的骚扰小队,很快与西城派出的斥候以及巡逻队发生了接触。小规模的伏击、遭遇战在城郊山林间不时上演。

陈砥对此早有预料,他命令山越营以哨队为单位,依托熟悉的山地环境,采取弹性防御。不追求全歼来敌,以驱赶、俘获、获取情报为主。几次交手下来,申仪派出的试探部队损失不大,却也未能探得西城守军的确切数量和布防详情,反而被抓了几个活口。

通过审讯俘虏,陈砥对申仪的心态和魏兴的兵力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公子,申仪果然疑心是蜀军,正在多方核实。其魏兴郡兵力,约在五千至七千之间,但分散于各城戍,能迅速集结用于进攻西城的,应在三千左右,与我现在能战之兵相当。”负责情报的军官汇报。

陈砥点头:“他兵力不占绝对优势,又担心是诸葛亮之计,故而不敢全力来攻。这正是我们的机会。”

他决定再给申仪加一把火。他亲自提审了冯习。

“冯将军,想活命吗?”陈砥开门见山。

冯习如今已是阶下囚,早已没了脾气,连连点头:“想!求公子给条生路!”

“那好,再劳烦你写一封信给申仪。”陈砥让人送上笔墨,“就说,围城者确为蜀军,打着吴军旗号乃是疑兵之计,其先锋已至,后续大军不日即到,你力战不敌,现被困城中,请他速发援兵,里应外合,或可破敌。若迟延,恐西城不保,汉水上游门户洞开!”

冯习闻言,面露难色:“这……申仪会信吗?”

“他信不信不重要。”陈砥嘴角勾起一丝冷意,“重要的是,这封信会加深他的疑虑和恐惧,让他更不敢轻举妄动,为我们争取更多时间。写!”

冯习不敢违逆,只得依言写下这封半真半假、充满误导的信件。陈砥命人找来一名机灵且熟悉地形的降卒,许以重利,令其设法将信送往魏兴。

信使出发后,陈砥再次巡视城防。他看到士卒们虽然疲惫,但眼神中充满了初战告捷后的信心以及对这位年轻统帅的信赖。他走到一名正在修补城墙缺口的年轻士兵身边,问道:“怕吗?”

那士兵抬起头,脸上还带着稚气,咧嘴一笑:“跟着公子,不怕!咱们能拿下西城,就能守住它!”

陈砥拍了拍他的肩膀,没有多说,心中却有一股暖流涌过。这就是他的军队,他如今必须守护的基石。

然而,当他独自一人时,目光依旧凝重。他知道,这些小伎俩和内部的鼓舞,只能暂时稳住局面。申仪不是傻瓜,襄阳的夏侯尚、长安的郭淮更非庸才。真正的风暴,还在酝酿之中。他这只闯入虎穴的幼虎,能否在群狼环伺下,争得一线生机,考验才刚刚开始。

砥柱临渊,下有激流暗涌,上有风雨欲来。陈砥站在命运的悬崖边,唯有握紧手中的剑,向前,别无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