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轩辕号”主力深陷于奥尔特云边缘与“引力之声”的艰难对话和“昆仑镜”的时间困境时,人类向深空派出的另一支触角——由数艘“远望”级无人科考船组成的“寻路者”舰队,经过数年的亚光速航行,终于传回了激动人心的消息。它们成功抵达了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系——比邻星系(半人马座a星c),并对那颗早已被人类标记为“潜在宜居”的行星比邻星b,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详细勘察。
一、希望的曙光
消息传回时,地球和“望舒”站正被时间膨胀的阴云和异种接触的紧张所笼罩。这则来自4.22光年外的报告,如同一道穿透乌云的阳光,瞬间点燃了全人类的希望。
“寻路者”舰队发回的数据包庞大而详尽。经过超级计算机的快速处理和分析,一幅关于比邻星b的、远超人类最乐观想象的画卷,缓缓展开:
稳定的守护: 比邻星b并非如早期担忧的那样,因其红矮星母星的耀斑活动而成为炼狱。它处于一个恰到好处的轨道上,并且拥有一个意外强大的全球性磁场,有效地偏转了恒星释放的大部分有害辐射和高能粒子流。
水的世界: 光谱分析和雷达测绘证实,比邻星b表面存在大面积的液态水海洋,尽管其全球平均温度较低,但在赤道地区存在广阔的、未冻结的水域。更令人惊喜的是,在星球地表之下,发现了庞大的液态水含水层系统。
浓厚的大气: 行星拥有一个比地球更稠密的大气层,主要成分为氮气、氩气,以及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和微量但可探测到的氧气。大气压力约为地球的1.5倍,足以支持液态水的存在并提供一定的辐射防护。
宜人的重力: 其质量约为地球的1.17倍,表面重力与地球极为接近,不会对人类的生理结构造成过大负担。
活跃的地质: 探测到微弱但持续的地质活动迹象,表明行星内部仍有热量流动,这有助于维持碳循环和磁场,是生命存在的长期利好因素。
二、“蓬莱”的命名
综合所有数据,比邻星b的“地球相似指数”(ESI)达到了惊人的0.93,成为人类迄今为止在太阳系外发现的、最接近地球环境的行星。它不是一个荒芜的岩石球,也不是一个被失控温室效应炙烤的火炉,而是一个冰冷但充满生机潜力、亟待被唤醒的“宇宙花园”。
在全球征名活动中,一个充满东方仙话色彩的名字以最高票当选——“蓬莱”。在中国神话中,蓬莱是东海之外的仙山,是长生不老、极乐世界的象征。这个名字,寄托了人类对这个新世界最美好的憧憬:它或许不是完美的天堂,但它是人类迈向深空后,遇到的第一个可以亲手描绘、使其成为新家园的空白画卷。
三、改造的蓝图
“蓬莱”的发现,不仅仅是一个天文事件,更是一个工程学和生物学上的巨大机遇。科学家们迅速开始论证“蓬莱”的地球化改造(terraforming) 可行性。
初步方案(“蓬莱计划”)被提出:
初期加温: 在轨道部署大型反射镜聚焦恒星光照,并向大气中投放全氟化碳(pFcs) 等强效温室气体,提升全球温度,融化极地冰盖,扩大液态水范围。
生态系统播种: 引入经过基因编辑的、耐寒且高效的蓝藻和地衣,逐步提升大气氧含量,固化二氧化碳,改造土壤。
建设前哨: 在条件相对较好的赤道区域,建立封闭式的穹顶城市和科研基地,作为改造工程的前进基地和初期移民的居住点。
长期规划: 整个改造过程预计将持续数个世纪,但“蓬莱”优越的基础条件,让这个漫长的过程看到了成功的曙光。
四、深远的意义
“蓬莱”的发现,在当下这个特殊时期,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
希望的火种: 它冲淡了“黑暗森林”理论和时间膨胀带来的绝望感,向人类证明了宇宙中并非只有危险和孤独,也存在等待着人类去呵护和建设的“新大陆”。
文明的备份: 它提供了一个极其理想的“第二行星”选择,为人类文明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备份基地”,极大地增强了文明应对潜在宇宙灾难的韧性。
统一的目标: “蓬莱计划”这样一个跨越数代人的宏大工程,有望将全人类的目光和力量凝聚到一个共同的建设性目标上,有助于弥合因“异种接触”和资源分配而产生的内部裂痕。
技术的引擎: 对“蓬莱”的改造,将极大地推动相关领域科技的爆炸式发展,包括生态工程、气候控制、基因技术、大型空间构造物建设等。
五、新的航向
“轩辕号”远征军的使命,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新的、充满希望的一笔。他们不仅是与“异种”对话的先锋,也可能成为通往“蓬莱”这座宇宙花园的桥梁建造者。
林星宇舰长在“望舒”站收到了来自地球的指令:在确保“引力之声”接触项目安全的前提下,开始评估向比邻星系派遣有人考察队的可行性。
仰望星空,人类的目光不再仅仅充满警惕,也重新燃起了开拓与建设的激情。那颗名为“蓬莱”的淡红色光点,在无数人的心中,点亮了新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