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从少爷到皇帝 > 第61章 议和之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崇祯缓缓坐直了身体,脸上的惊疑不定逐渐被一种沉重的决断所取代。

他意识到,无论清廷是否完全可信,大夏的威胁是真实且迫在眉睫的,与清廷结盟,固然是与虎谋皮,风险巨大;

但若拒绝,则很可能要独自面对一个拥有未知恐怖力量的敌人,那几乎是必死之局。

两害相权,他似乎别无选择。

殿内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只有炭火偶尔发出的噼啪声。崇祯的大脑在飞速运转,权衡着每一个细节,评估着每一种可能。

最终,他抬起眼,目光恢复了帝王的沉稳与锐利,尽管深处依旧藏着难以消散的阴霾。

他清了清因为紧张而有些干涩的嗓子,

“范先生之言,朕已明了。贵邦之诚意,朕会派人查验。既然贵邦皇太极陛下有意结盟,共抗强敌,那么……”他顿了顿,一字一句地问道,“若结盟成,我大明能得到什么,而尔大清,又准备付出什么?这盟,具体该如何结法?”

范文程面对崇祯的质疑,从容不迫地抛出了皇太极的底牌:“大明皇帝陛下,我大清皇帝之意,乃是双方摒弃前嫌,共同出兵,东西对进,夹击伪夏,务求一举荡平,不使其有喘息壮大之机。

我大清愿即刻派遣精锐铁骑,自漠南南下,直捣伪夏所据之陕、甘、宁腹地,以牵制其兵力,缓解湖广方向压力。

至于我大清所求……”他刻意停顿,目光恳切地看向崇祯,“唯有朝鲜一地,除此之外,对大明疆土,绝无他求。”

“只要朝鲜?”崇祯心中飞速权衡。这个条件在他听来,确是可以接受,朝鲜虽为大明藩属二百余年,但地缘上孤悬海外,与辽东接壤,早已在建奴兵锋威胁之下。

近年来大明内忧外患,对朝鲜的实际控制力已大不如前,与威胁大明统治根基的伪夏相比,一个遥不可及的藩属国的归属,分量显然轻了许多。

更关键的是,清廷承诺从西北方向进攻伪夏核心区域,这能极大缓解大明在湖广、河南等地的压力。

若明军能趁机从这几个方向反攻,由河南山西进攻伪夏陕西,从云贵及湖广骚扰伪夏的四川根据地……这简直是天赐良机!崇祯内心已然心动。

但他仍保持帝王威仪,沉声质询:“大明可以不计较朝鲜归属,然,我大明平白失去一忠实藩属,又能得到什么?朕如何确信尔等是真心结盟?

倘若我大明将边关精锐调往西线,尔等铁骑却趁机破关而入,又当如何?

况且,即便张行是反贼,终究是汉家内争,朕与异族合兵夹击本族之民,于道义上恐惹非议!”

范文程心知崇祯已然意动,此刻不过是在争取更有利的条件和确保万全。

他躬身道:“陛下所虑极是,为表诚意,我大清愿献上战马三万匹,助大明组建铁骑,更愿遣我皇太极陛下之子嗣入大明为质。

同时,双方可互派使者至前线督战,以确保彼此倾尽全力。”

这番话一出,连侍立一旁的王承恩都为之动容——清廷这是要动真格的了。

就在崇祯还想继续讨价还价时,范文程话锋一转,带着决绝之意:“若陛下仍不愿议和,那我大清也只能各自为战了,如果不敌,届时降了大夏便是,至于大明恐怕不易!”

崇祯明白,这已是清廷的底线了,他适时放缓语气:“贵使的诚意与条件,朕已知晓,然兹事体大,朕需与朝臣商议,尚需时日,还需使者等候一段时间!”

范文程深深一揖:“外臣明白,只望陛下早作决断,伪夏之势,一日强过一日,拖下去耽搁太久,易出纰漏!”

待范文程退出殿外,崇祯立即下令召见六部堂官、五军都督及内阁大臣。

他转头又问王承恩:“锦衣卫的调查可有进展?”

王承恩小心翼翼回道:“万岁爷,具体情形……尚待查证。”

崇祯眉头紧锁:“让他们抓紧!时局不等人了。”

半个时辰后,重臣齐聚文华殿。

王承恩将清廷提议及伪夏技术之威胁详细说明后,殿内陷入短暂的沉寂。

此前在座诸公对大夏的奇技早已有所耳闻,如今再出现什么所谓的蒸汽机,他们已经见怪不怪了。

而世仇清廷都愿以皇子为质、战马相赠来促成联盟,其威胁程度不言自明。

但他们同样心知肚明,皇上召他们来,并非真要讨论是否结盟——皇上显然已做出判断——而是要他们共同背书,分担这联虏平寇的历史责任。

首辅温体仁率先打破沉默。这位老谋深算的阁臣,言语间透着深思熟虑:“陛下,老臣以为,清廷所请,非不可议,伪夏张行,其所行新政,尽废科举,摧折士绅,实乃华夏千年未有之变局。若任其坐大,恐礼崩乐坏,江山易色,当务之急,当以剿灭伪夏为第一要务。”

他巧妙地将话题引向士绅阶层最关心的利益问题,避开了敏感的联虏污名。

兵部尚书张凤翼立即附和:“温阁老所言极是,伪夏火器之利,已非传统战法所能制,若真如情报所言,其铸炮速度提升数十倍,再有那不用人力之蒸汽机……后果不堪设想。

清廷铁骑善野战,正可牵制伪夏精锐。我军则可趁机收复失地。”

他顿了顿,补充道,“至于道义之议,乃迂腐之见,当年唐肃宗借回纥兵平定安史之乱,后世亦未多加指摘,此诚权宜之计也。”

侯逊紧接着道,“陕西残破,伪夏却能如此迅猛发展,其技术之利可见一斑,若待其整合湖广资源,则大势去矣,如今清廷愿赠战马三万,实乃雪中送炭,且其只求朝鲜,不要岁币,于国库无损。”

随着几位重臣相继表态,殿内逐渐形成共识,这些大明最高层的官员们,在维护自身阶级利益这一点上空前一致。

他们深知,伪夏推行的土地改革、废除特权等政策,是要从根本上摧毁他们的立身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