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 > 第213章 尘埃落定与不屈的星火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13章 尘埃落定与不屈的星火

“烛龙”基地的爆炸,如同一声丧钟,在每一个知情者的心头敲响。冲天的烟尘与致命的放射性尘埃,在荒芜海湾上空弥漫了数日才缓缓沉降。巨大的弹坑取代了曾经的测试台架,扭曲融化的金属残骸散布在方圆数里的焦土上,无声地诉说着那场失败的惨烈。

救援队在穿戴全身防护后,冒险进入核心区域,找到的只有破碎的仪器和部分遇难研究员的遗体。陈默失踪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只在主控台废墟中找到了一块被高温熔毁、依稀能辨认出是他随身携带的计算尺的金属块。

消息被严格封锁,仅限于凌云、朱棣等最高层知晓。对外只宣称是一次“新型动力燃料库意外爆炸”。但那股弥漫不散的绝望气息,却无法完全掩盖。

朝堂之上,那些本就反对新政的势力仿佛嗅到了血腥气的鲨鱼,弹劾“天工局”劳民伤财、罔顾人命的奏折再次雪片般飞来,甚至有人含沙射影地将矛头指向凌云,称其“操弄妖法,终遭天谴”。

朱棣将自己关在行在(他在吕宋的临时住所)整整一日,出来时,仿佛苍老了十岁,眼神却如同寒冰。“烛龙”的失败,不仅仅是技术路线的挫折,更是对士气的毁灭性打击,几乎动摇了同盟的根基。

然而,就在这至暗时刻,吕宋体系那经过十余年格物思想熏陶和工业化组织锤炼的韧性,开始显现出来。

格物院并没有因为院长的失踪和核心项目的惨败而崩溃。以鲁衡为首的一批中生代骨干,强忍悲痛,自发组织起来,稳定局面,清理数据,分析失败原因。他们在爆炸残骸中,拼命寻找任何有价值的技术碎片。最终,他们在距离爆心极远的一处屏蔽墙后,找到了部分未被完全摧毁的、记录着最后时刻关键数据的备份存储单元(特制的磁芯存储器)。

数据的分析需要时间,但格物院的灯火,彻夜未熄。

与此同时,之前派往各地“星火燎原”的宣讲团和《格物新报》分社,在得知“意外”消息后(他们不知道“烛龙”详情),非但没有气馁,反而以更加坚定的姿态,投入到破除谣言、宣扬格物理念的工作中。他们用吕宋工坊里依旧轰鸣的机器、铁路上依旧奔驰的列车、农田里依旧高效的机械作为最有力的证据,告诉民众:道路是曲折的,但未来是光明的,不能因一次挫折而否定一切。

更令人动容的是,在大明北方新军训练基地,那些曾经被谣言困扰、甚至抵制过新式训练的士卒们,在得知吕宋为了“更强力量”而付出如此惨重代价后(他们理解的是为了对抗可能的“外敌”),许多人的心态悄然发生了变化。一种同仇敌忾的情绪,开始取代之前的恐惧与排斥。一名老兵甚至在操练后对同伴感叹:“人家为了咱们能活下去,连命都豁出去了,咱们要是还疑神疑鬼,还是带把的吗?”

人心,这最复杂也最脆弱的东西,在巨大的悲剧和持续的坚持面前,反而开始凝聚。

朱棣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微妙的变化。他再次展现出了雄主的魄力,顶着朝堂压力,下达了一系列更加坚决的命令:加大对“天工局”和格物院的支持,严惩任何借机生事、散布悲观情绪的官员,并亲自为在“意外”中殉职的研究员追授爵位,抚恤家属,极大地安抚了人心。

一个月后,格物院对“烛龙”最后数据的初步分析报告,送到了凌云和朱棣面前。

报告指出,失败的直接原因是冷却系统的一个微小部件在超高能量场下发生了未曾预料的相位共振,导致局部失效,引发连锁反应。但报告也强调,在爆炸前的最后一刻,反应堆本身和磁场约束系统其实已经基本达到了设计目标,证明了核能推进理论方向的正确性!

“我们……没有走错路。”凌云看着报告,声音沙哑,眼中却重新燃起了光芒,“陈院长和那些牺牲者,用他们的生命,为我们验证了这条路能走通!剩下的,就是如何走得更稳!”

他看向朱棣,目光坚定:“陛下,‘烛龙’虽陨,但星火未熄!我们不能再将所有希望寄托于单一的超前项目。必须多条腿走路,在继续优化核能技术的同时,全力推进其他可能的技术路径——无论是基于‘多相水晶’的能量研究,还是‘秩序之锚’的防御应用,甚至是……再次尝试与星空存在进行有限度的、更谨慎的沟通!”

朱棣重重地点头:“准!朕与你,与这天下,已无退路!”

“烛龙”的悲鸣,并未带来绝望的终结,反而如同一次淬火,让初生的同盟在剧痛中变得更加坚韧。

星火或许微弱,但在彻底熄灭之前,它依旧会选择燃烧,选择照亮前路,哪怕那路上,布满了荆棘与牺牲。

文明的抗争,进入了更加务实、也更加残酷的新阶段。时间,还剩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