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长安,贡院。

这座平日里肃穆沉寂的建筑群,在今晨成为了整个帝国目光的焦点。高大的朱红色外墙下,黑压压地挤满了翘首以盼的人群。有身着青衫、面容憔悴的士子,有衣着华贵、带着随从的士族家人,更多的是看热闹的长安市民。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几乎要爆炸开的紧张与期待。

今日,是礼部试放榜之日。

历经州试、省试层层筛选,最终汇聚长安的数千名学子,他们的命运将在这一刻被决定。金榜题名,则一步登天,光宗耀祖;名落孙山,则可能意味着多年的寒窗苦读付诸东流。

贡院大门缓缓开启。数名礼部官员神情严肃地走出,身后跟着手持糊名弥封榜单的胥吏。人群瞬间骚动起来,如同潮水般向前涌去。

“肃静!退后!”维持秩序的兵士们大声呵斥,用力阻挡着激动的人群。

巨大的皇榜被小心翼翼地张贴在指定的告示墙上。刹那间,所有的目光都聚焦过去,搜寻着自己的名字或熟悉的名字。

“中了!我中了!”一个来自河北的寒门士子,在看到自己名字位列三甲末尾时,激动得浑身颤抖,热泪盈眶,几乎晕厥过去,被同伴连忙扶住。

“哈哈哈!吾儿在此!二甲第十七名!”一个穿着绸缎的士族老爷抚掌大笑,得意非凡。

更多的,是失望的叹息、无奈的苦笑和压抑的啜泣。名额有限,注定大多数人要黯然离去。

人群中,来自河东的寒门士子柳敏之,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从榜尾开始,一个个名字仔细向上搜寻。他的心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一遍,没有。两遍,还是没有!他的脸色逐渐变得苍白,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

不可能!他对自己那篇精心构思、切中时弊的策论极有信心,连国子监的博士看过草稿都称赞有加!怎么可能连三甲都未入?

就在他几乎要绝望之时,目光扫过了二甲前列的几个名字。突然,他猛地愣住了,眼睛死死盯住其中一个名字——韦琮。

他对这个名字有印象,是京兆韦氏的子弟,在考前的几次文人聚会中,此人言语浮夸,经义文章并无甚出色之处,甚至有一次还向他打听过时政策论的要点,为何竟能高居二甲前列?

一股强烈的不安和疑虑瞬间涌上柳敏之心头。他强压着情绪,开始更加仔细地观察榜单。很快,他发现了更多蹊跷:中举者中,尤其是排名靠前者,北方士族子弟的比例高得惊人,而许多在士林中颇有文名的寒门才子,甚至包括一些南方来的饱学之士,竟大多榜上无名!

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感觉。周围落榜士子们的议论声也逐渐变大,充满了愤懑和不平。

“怎么可能?江南的张子谦兄竟然落榜?他的诗赋堪称一绝啊!”

“还有河北的李子云,精通律法,竟也……”

“哼,你看那中榜的,不是姓崔,就是姓卢、姓郑、姓韦!这科场,怕是姓‘门阀’了!”

“定有蹊跷!我不服!”

怨气如同干柴,瞬间被点燃。落榜士子们越聚越多,情绪激动,开始大声鼓噪起来。

“舞弊!科场舞弊!”

“要求重新核查试卷!”

“求陛下为我们寒门士子做主!”

场面逐渐失控。礼部官员们面色难看,试图弹压,却根本无法平息众怒。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飞速传遍了长安官场。

紫宸殿内,皇帝陈衍正与崔浩商议北方旱蝗之后的赈灾事宜,一名内侍急匆匆入内,低声禀报了贡院外的骚动和士子们的质疑。

陈衍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科举取士,是他打破门阀垄断、选拔寒门英才、巩固统治根基的国策,绝不容许有人在这上面动手脚,玷污其公平性!

“岂有此理!”陈衍一掌拍在御案上,声震殿宇,“朕开科取士,意在天下为公,唯才是举!竟有人敢徇私舞弊,视国法为无物?!崔浩!”

“臣在!”崔浩也是面色凝重,此事若处理不当,将严重打击新朝信誉和士子之心。

“即刻令御史台、刑部、大理寺三司会审!将所有中举者试卷、落榜者中声名显赫者试卷,全部调出,当堂启封核对!给朕彻查!一查到底!无论涉及何人,绝不姑息!”陈衍的声音冰冷,带着不容置疑的杀意。

“是!”崔浩立刻领旨。他知道,陛下这是要动真格的了。

一场雷厉风行的调查迅速展开。所有试卷被重新调集,在三司官员的共同监督下,当众启封糊名。

过程紧张而压抑。随着一份份试卷被打开,核对笔迹、文章内容与录取名次,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果然,如士子们所疑,多名排名靠前的士族子弟,其答卷文辞平庸,观点陈旧,甚至多有错漏,与其高高在上的名次完全不符。而不少落榜试卷,却写得花团锦簇,见解深刻,远超中举者水平。

更直接的证据是,调查发现数份试卷的笔迹与登记编号存在疑点,疑似被人调换。顺藤摸瓜,很快便揪出了几名负责誊录、编号、归档的低级礼部胥吏。严刑之下,他们供认不讳:收了某些士族巨额的贿赂,利用职务之便,在誊录后调换了试卷编号,将优卷与劣卷对调,并将优卷刻意低录或黜落!

涉案的,甚至包括一名礼部郎中,他默许甚至指引了这一切,企图借此巴结权贵,为自己铺路。

案情大白,朝野震动!

陈衍震怒不已。他没想到,科举初行,腐败就已如此触目惊心!

他再次于紫宸殿召集群臣,当着所有朝臣和部分被召入宫的士子代表的面,宣布处置结果:

“礼部郎中赵刚,贪赃枉法,亵渎国器,罪无可赦,斩立决!家产抄没,亲族流放!”

“所有涉案胥吏,一律绞刑!”

“所有通过舞弊得中之士子,革除功名,永不录用!并追回所有赏赐!”

“相关行贿之士族家族,罚没重金,家主削爵罢官!”

严厉的惩罚,让所有人为之凛然。

随后,陈衍下令,以核查出的优秀落卷为基础,结合士林清议,重新拟定了一份中举名单。柳敏之、江南张子谦、河北李子云等一批真有才学的寒门和南方士子,终于金榜题名!

站在紫宸殿外,听着宦官高声宣读新的皇榜,柳敏之恍如梦中,百感交集。

陈衍目光扫过殿外那些激动万分的士子,沉声对群臣道:“科举者,国之公器,非私门囊橐!朕今日能杀一赵郎中,明日若再有李郎中、王郎中,朕照杀不误!自此之后,科考流程,需更加严苛!”

他当场颁布数条新规:

“一,糊名弥封,需由御史台、礼部、禁军三方共同监督执行,互相制衡!”

“二,誊录试卷,誊录人隔离作业,其笔迹需预先备案,誊录后由专人核对,防止调换!”

“三,增设‘警巡使’,于考场内外巡查,严查夹带、传递!”

“四,录取名额,需适当考虑地域平衡,但绝不以出身论英雄,唯文才是举!”

最后,他看向柳敏之等新科进士,语气稍缓:“尔等寒窗苦读,一朝登第,当知来之不易。望尔等铭记今日,日后为官,清正廉明,若敢有负朕望,有负天下寒士之心,赵某之下场,便是前车之鉴!”

“臣等谨遵圣谕!必当鞠躬尽瘁,报效陛下,不负朝廷!”以柳敏之为首的新科进士们,激动地跪倒在地,山呼万岁。他们的声音哽咽,却充满了真挚的感激与澎湃的决心。

这场科举风波,以雷霆手段得以平息。它像一场风暴,涤荡了初生的科场污浊,虽然暴露了弊端,却也极大地彰显了皇帝维护科举公平的决心。

消息传开,天下寒门士子无不欢欣鼓舞,对新朝的认同感空前高涨。即便是那些心怀不满的士族,也暂时收敛了许多,深知皇帝在此事上绝无妥协可能。

科举制度,在这场风波之后,非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因其程序的进一步完善和皇帝强有力的背书,变得更加权威,真正成为了天下士子心中相对公平的晋身阶梯,为帝国源源不断地选拔着人才。柳敏之等人的名字,也作为这场风波中最终正义的象征,被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