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鸦咒 > 第134章 纪念馆的晨光:守护的日常与远方回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4章 纪念馆的晨光:守护的日常与远方回响

第一百三十四章 纪念馆的晨光:守护的日常与远方的回响

三个月后,纪念馆的晨雾还没散尽,林阿哑就已经在擦拭展柜——正厅的“全球守护展区”里,新添了三件信物:柏林儿童医院的蓝色画笔(艾琳送的,上面有孩子们的签名)、雨林的醒神草标本(塔卡长老寄来的,用树脂封了边)、北极冰原的小冰晶(林野捡的,里面冻着一片原住民图腾布)。这些信物并排摆在“希望布偶”的玻璃柜旁,标签上用中英双语写着“来自远方的守护”。

“阿哑,089号的妈妈来了,还带了新烤的饼干。”苏晓从门口探进头,声音里带着笑意。林阿哑抬头,就看见089号男孩的妈妈牵着一个金发小男孩走进来——是在北极冰原救下的孩子之一,名叫卢卡斯,现在暂时住在本地的福利院,每周都会来纪念馆看布偶。

“卢卡斯说,想给布偶画张画。”089号妈妈递过一张画纸,上面画着一个穿着棉袄的布偶,身边围着不同肤色的孩子,“他说这是‘全世界的朋友’。”林阿哑接过画纸,小心地贴在展柜旁,布偶里的碎片轻轻颤动,像是在回应这份温暖。

江哲这时抱着一台新的检测仪走进来,屏幕上显示着纪念馆的安全数据:“之前加装的温感和震动传感器都调试好了,以后再有人想碰展柜里的信物,我们能第一时间知道。”他指了指墙上的监控屏幕,“还联动了社区派出所,有异常会自动报警——毕竟现在这些信物,也算‘全球守护的见证’,不能再出之前的岔子。”

晓雅从后院走进来,手里提着一个竹篮,里面装着新鲜的草药:“这是塔卡长老托人寄来的醒神草,晒干了放在展柜里,既能驱虫,又能让进来的人安心。”她将草药分成小份,分别放在柏林画笔、雨林标本和冰原冰晶的展柜里,动作轻柔得像在照顾易碎的珍宝。

林野则在纪念馆的门口,帮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推开大门——是063号老周的老朋友,之前总来留言,今天特意带了老周生前喜欢的茶叶:“听说你们把老周的故事,和全世界的守护者故事放在一起了,我来看看,也替老周谢谢你们。”林野扶着老人走到纪念墙前,指着墙上老周的照片旁新贴的纸条——上面写着“063号,与全球守护者共守光明”。

就在众人忙碌时,林阿哑突然注意到“雨林标本”的展柜前,站着一个穿着黑色外套的男人,正反复打量展柜里的醒神草,手指无意识地摸着口袋里的东西。她摸向口袋里的小布偶(平时随身携带的迷你款),布偶没有异常震动——没有魂晶残留,不是本源会的人,但男人的眼神总在避开监控,透着一股不自然的紧张。

“您好,需要帮忙吗?”林阿哑走过去,轻声问道。男人吓了一跳,手从口袋里抽出来,露出一个小小的镊子:“没、没什么,就是觉得这草挺特别的,想看看……”他的眼神闪烁,脚步不自觉地往后退。

林野这时也走了过来,目光平静却带着威慑力:“这是雨林原住民送的守护信物,不能碰的。如果您喜欢,可以看看展柜上的介绍,我们有印好的资料单。”男人看着林野和周围渐渐投来的目光,脸涨得通红,最后挠了挠头,小声说:“我、我是做古玩生意的,听说这里有‘特别的东西’,想过来看看能不能收……没想到是守护用的信物,对不起,我这就走。”

看着男人匆匆离开的背影,晓雅轻声说:“现在还有人盯着这些信物,不是因为魂晶,而是因为它们成了‘稀有物件’,想靠这个赚钱。”江哲点点头:“所以我们的守护,不只是对抗像本源会那样的大恶,还要守住这些信物背后的意义,不让它们变成用来交易的商品。”

傍晚闭馆前,林阿哑收到一封来自柏林的邮件,是艾琳发来的——里面附着一张照片:柏林儿童医院的旧址,现在改成了“儿童守护中心”,墙上画着和纪念馆里一样的“希望布偶”,旁边写着“跨越国界的守护”。邮件里还说,南美雨林的塔卡长老,在当地建了“雨林守护学校”,教孩子们认识自然,也教他们守护的意义。

“你看,我们的守护,其实一直在延续。”林阿哑把邮件投影在纪念馆的墙上,让所有人都能看到。089号妈妈笑着说:“以后卢卡斯长大了,我也要让他来这里当志愿者,像你们一样守护这些故事。”小桃的妈妈也点头:“我打算把小桃的指甲油配方,教给社区的孩子们,让她们知道,美丽的东西也能成为守护的力量。”

林野看着墙上的照片,又看了看身边的伙伴:江哲在调试新的展品介绍屏,晓雅在整理草药,林阿哑在给迷你布偶缝新的绣线,家属们在纪念墙前轻声交流——这就是他们现在的日常,没有惊心动魄的战斗,没有危机四伏的陷阱,只有平凡却坚定的守护,和源源不断的温暖。

闭馆的钟声响起时,林阿哑锁上大门,回头看了一眼纪念馆的窗户——里面的“希望布偶”在夕阳下泛着柔和的光,周围的信物像一群守护者,静静地陪伴着它。她摸了摸口袋里的迷你布偶,碎片在里面轻轻跳动,像一颗安心的心跳。

“明天见。”林阿哑对着纪念馆轻声说,转身和伙伴们一起走向社区的方向——远处的路灯已经亮起,照亮了回家的路,也照亮了他们心里那份从未熄灭的、关于守护的信念。

或许以后还会有需要他们的时刻,或许还会有新的“信物”需要守护,但此刻,这份平凡的日常,这份与家人、伙伴、陌生人共享的温暖,就是他们守护的意义——不是为了拯救世界,而是为了让每个走进纪念馆的人,都能感受到:无论来自哪里,无论经历过什么,总有人在为你守护着一份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