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龙少的星辰挚爱 > 第35章 匠心入岁月·玉兰树下的传承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5章 匠心入岁月·玉兰树下的传承笺

六月的蝉鸣刚漫过校园围墙,宝宝就抱着她的手作笔记本,蹲在玉兰树下翻看——本子里夹满了玉兰花瓣,江南的、大山的、校园的,层层叠叠压成浅黄的印记,像藏着一整个春天的故事。忽然,梅韵涵拿着一个牛皮纸信封走过来,信封上印着“市老手艺传承基地”的字样,边角还沾着点陶土的痕迹。

“孩子们,咱们的社团被评为‘市级老手艺传承示范点’啦!”梅韵涵的声音里满是激动,拆开信封,里面除了红彤彤的证书,还有一封邀请函,“基地邀请咱们下个月去做分享,还要展出咱们的‘山海手作集’,让更多人知道老手艺能串起这么多心意。”

活动室里瞬间沸腾起来。乐乐手里的陶土刀“当啷”掉在桌上,他跑到展示柜前,摸着陈师傅送的“团圆盘”,眼圈都红了:“咱们的手作真的能让更多人看到了!陈师傅知道了肯定会开心!”小雅则拉着宝宝的手,叽叽喳喳地说:“咱们要把大山的手作也带去,还要把林阿婆教的绣法展示给大家看!”

宝宝抱着笔记本,指尖轻轻划过夹着的玉兰花瓣,突然有了个主意:“咱们做一本‘传承笺’吧!把校园、江南、大山的手作故事都写进去,再贴上大家的手作碎片,这样不管谁看到,都能知道老手艺有多暖。”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所有人的响应。龙震霆特意找来一本线装的空白本子,封面用朱砂画了朵玉兰花,旁边写着“山海匠心传承笺”七个字;孩子们则分头行动,宝宝负责整理江南的故事,把林阿婆的信、陈师傅的陶盘照片都贴进本子里;乐乐收集陶艺组的手作碎片,把烧坏的陶碗边、揉剩下的陶土块小心地粘在纸上;小雅最细心,她把大山孩子寄来的绣线、自己绣坏的茉莉书签都夹进笺页,还在旁边用彩笔写上手作背后的小故事。

整理到深夜时,宝宝翻到笔记本里一张泛黄的照片——是去年第一次去江南时,她和林阿婆在玉兰树下的合影。照片里,林阿婆手里拿着绣线,她手里攥着刚捏好的陶土球,两人笑得格外灿烂。宝宝把照片贴进“传承笺”里,旁边写着:“第一次见阿婆,她教我绣玉兰,说老手艺要用心,就像种玉兰要耐心。”

寄给江南和大山的“传承笺”副本,也在一周后准备好了。宝宝在给林阿婆的信里写:“阿婆,咱们的故事要被更多人看到啦!等分享会结束,我就把‘传承笺’寄给您,让您也看看咱们一起走过的日子。”大山的小花则收到了一张空白的笺页,宝宝在信里说:“小花,这页留给你,把你和玉兰的故事写进去,咱们的‘传承笺’才完整。”

分享会举办的前一天,江南的包裹先到了。里面是林阿婆新绣的《山海玉兰图》,画面里,校园的玉兰苗、江南的玉兰树、大山的玉兰花连在一起,树下站着三地的孩子,手里都拿着手作。林阿婆在附言里说:“这张绣品要挂在分享会最显眼的地方,让大家知道,老手艺能把不同地方的人,变成一家人。”

大山的包裹则在分享会当天清晨送到。小花用歪歪扭扭的字,在空白笺页上写满了话:“我以前不知道什么是老手艺,直到宝宝姐姐教我绣太阳,陈师傅教我捏陶土。现在我每天都去看玉兰树,它长得很高,就像咱们的手艺一样,慢慢长大。”笺页里还夹着一片大山玉兰的花瓣,虽然有点干枯,却还留着淡淡的香。

分享会现场挤满了人,有其他学校的老师,有老手艺爱好者,还有带着孩子来的家长。展示区里,“山海手作集”的作品摆了满满一桌子,“团圆盘”放在正中央,周围是宝宝和小花合作的挂帘、乐乐和陈师傅一起烧的陶碗、小雅绣的茉莉书签。林阿婆的《山海玉兰图》挂在最上方,淡紫的玉兰花瓣在灯光下,像要飘下来一样。

宝宝作为小代表,站在台上分享故事。她手里拿着“传承笺”,一页页翻给大家看:“这是江南林阿婆教我绣的第一片玉兰花瓣,当时我总绣错,阿婆说没关系,拆了重新来,老手艺就是慢慢练出来的;这是大山小虎捏的陶土小树苗,他说要把它种在玉兰树下,让手艺和玉兰一起长大……”

台下的掌声此起彼伏,有个老奶奶擦着眼泪说:“我年轻的时候也绣过花,后来没人学了,没想到现在的孩子能把老手艺做得这么好,还能传这么远。”有个爸爸则拉着孩子的手说:“以后咱们也来学老手艺,把心意藏在手作里,好不好?”

分享会快结束时,梅韵涵推着一个盖着红布的展示架走上来。掀开红布,里面是一个新烧的陶柱,柱身上刻满了三地孩子的名字,还有“山海同心,匠心永存”八个字。“这是咱们的‘传承柱’,”梅韵涵说,“以后每年,咱们都要在上面刻上新的手作故事,让老手艺的温暖,一代一代传下去。”

宝宝走上前,在陶柱上刻下自己的名字,旁边刻了朵小小的玉兰。她摸着陶柱粗糙的表面,突然想起林阿婆说的话:“老手艺不是锁在柜子里的宝贝,是要有人学、有人传,才能活起来。”现在她终于明白,这份“活起来”,不是靠多精致的手作,而是靠一颗愿意分享、愿意传承的心。

分享会结束后,宝宝收到了林阿婆发来的视频。镜头里,她站在江南的玉兰树下,手里拿着宝宝寄去的“传承笺”副本,正给工坊里的手艺人看:“你们看,这些孩子把老手艺传得这么远,咱们也要加油,把更多的手艺教给年轻人。”陈师傅则在视频里举着一个新烧的陶碗,碗底刻着“传承”两个字:“下次见面,我教你们烧‘传承碗’,让每个喜欢老手艺的人,都能有一个自己的碗。”

大山的李老师也发来照片,孩子们在教室里办了个“小传承角”,墙上贴满了“传承笺”的复印件,桌上摆着他们新做的手作——有绣着玉兰的手帕,有捏着小树苗的陶土,还有用彩纸剪的“传承柱”。小花在照片里举着一张画,上面是三个手拉手的孩子,站在玉兰树下,旁边写着:“我们要当老手艺的小传承人,把心意传到更远的地方。”

暑假来临的时候,宝宝把“传承笺”小心地放进锦盒里,和林阿婆送的银针、陈师傅送的“团圆碗”放在一起。她坐在玉兰树下,看着渐渐长大的玉兰树,心里默默计划着暑假的事——要给林阿婆寄新绣的玉兰挂饰,要教大山的小花绣更复杂的花瓣,要和乐乐一起烧新的“传承碗”。

风吹过玉兰树,叶子沙沙作响,像在诉说着这些日子的故事。宝宝知道,老手艺的传承之路还很长,但只要有林阿婆、陈师傅这样的老匠人,有小花、小虎这样的小传承人,有社团里一起努力的小伙伴,这份藏在手作里的心意,这份跨越山海的温暖,就会像这玉兰树一样,在岁月里慢慢扎根,在时光里静静开花,一代又一代,永远传承下去。

她拿出笔,在“传承笺”的最后一页写下:“玉兰会谢,但匠心永存;距离会远,但心意相连。我们都是老手艺的传承人,要把这份温暖,传给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写完,她把一片刚落下的玉兰花瓣夹进去,看着笺页上满满的故事,笑了——这是属于他们的传承故事,也是属于老手艺的新旅程,而这旅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