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居”的焚毁,如同一场惨烈的涅盘。赵琰、林小满带领着劫后余生的二十三人,在凄风苦雨中分批撤离,历经艰辛,最终陆续抵达了深藏于云雾山脉深处的秘密基地——翠微谷。
此处与江南水乡的“五味居”迥然不同。谷地深邃,四周峭壁环抱,仅有一条隐秘溪流和蜿蜒小径可通内外。谷内却有良田数顷,药圃井然,房舍虽简陋,却坚固隐蔽,更有天然洞穴可藏物资、避险情。这里是“守火人”经营多年的避难所,易守难攻,与世隔绝。
初至翠微谷,气氛低沉。家园被焚、同伴失散的阴影笼罩着每个人。重伤的秦义需要长期静养,石坚、巽风带领的断后小队虽侥幸生还,却也人人带伤,元气大伤。年幼的学子们时常在梦中惊醒,阿卯也变得越发沉默,只有紧跟在林小满身边时,眼中才有一丝安定。
赵琰与林小满深知,当务之急是抚平创伤,重燃希望。他们并未急于恢复大规模教学,而是带领众人一起动手,修缮屋舍,开垦田地,种植果蔬药材。劳动,是最好的疗伤。林小满每日用采摘的新鲜草药为大家调理身体,烹制简单却温暖的食物;赵琰则组织青壮操练武艺,加固谷口防御。渐渐的,炊烟重新稳定地升起,谷中恢复了生机,笑容也重新回到人们脸上。
创伤渐愈,传承之事便被重新提上日程。经历大劫,赵琰和林小满对“传承”有了更深的理解:不能将所有希望寄托于一地,必须让理念如种子般,撒向更广阔的天地,并能自我繁衍。 翠微谷可作为根基,但必须主动向外开拓。
这一日,赵琰与林小满在溪边漫步,商议未来。
“谷内可作根基,潜心培养核心弟子,如阿卯。”赵琰看着在药圃中认真辨识草药的阿卯,说道,“但‘食安’理念,不能困守深山。必须有一个契机,能让我们的声音传出去,能吸引同道,也能试探外界的风向。”
林小满若有所思:“如今外界只道‘五味居’已毁,林小满或已葬身火海。这或许是层掩护。我们或可换个名目,主动现身?”
“正是!”赵琰眼中精光一闪,“不如,我们以翠微谷为依托,借壳生蛋,举办一场公开的‘厨艺交流盛会’?不显山不露水,以交流技艺为名,行传播理念之实。”
这个想法让林小满眼前一亮。以厨会友,自古有之,不易引人怀疑。若能办成,既可观察分散各地弟子的情况,亦可吸引真正有志于饮食之道的人才,更能将“食以安为先”等理念,包裹在技艺交流中,润物无声地传播出去。
“只是,”林小满亦有顾虑,“如此盛会,必然引人注目。幽冥火、高党,恐会闻风而动。”
“风险固然有,但亦是机遇。”赵琰分析道,“可将会址设在与翠微谷保持安全距离,但又在我们影响范围内的城镇。我们隐于幕后,挑选可靠之人出面操办。这既是传播理念的良机,亦是一次投石问路,可借此观察各方反应,看看这潭水底下,究竟藏着多少牛鬼蛇神。”
计划既定,便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赵琰通过“守火人”的隐秘渠道,向散落各地的核心弟子发出了密信,告知新基地的方位和初步计划,要求他们谨慎发展,静待时机。同时,开始物色合适的办会地点。
最终,地点选定在距离翠微谷三日路程的“望山镇”。此镇乃南北商路交汇之处,人流繁杂,消息灵通,却又非军事重镇,不易引起官方过度关注。镇上有“守火人”暗中经营的“悦来客栈”,可作为联络点和掩护。
至于以何名目举办,林小满提出了核心构想:“不称‘大赛’,避免争强斗胜之嫌,易引纷争。可称为‘首届望山饮食文化品鉴会’。重‘品鉴’、重‘交流’,主题可定为‘寻本味,致中和,话安康’。” 这九个字,巧妙蕴含了“民以食为天(本味)、食以安为先(安康)、安以技为本(致中和)、技以传为恒(交流)”的理念。
赵琰深以为然:“甚好!主题宏大而平和,不易招忌。我们可设‘地方风味’、‘药膳养生’、‘创新食材’ 几个品鉴区,不拘一格降人才。”
为了确保首战告捷,并为阿卯等谷内新一代弟子树立榜样,赵琰决定,派人秘密联络已在各地站稳脚跟、表现出色的首批弟子,希望他们能以个人或代表当地酒楼的名义,前来参与品鉴会,一来壮大声势,二来也是检验他们独立实践理念的成果。
信使派出后,便是焦灼的等待。能否顺利举办?分散的弟子是否安好?他们会如何响应?这一切都是未知数。
一月后,好消息陆续传回:
金陵的张诚回信,他已说服那位致仕老翰林,将以“养慎斋”名义参与“药膳养生”品鉴,并附上了一道他新创的“八珍茯苓糕”的配方,请先生指点。
扬州的李芸娘托人带来口信,她经营的茶摊已成为街知巷闻的“健康歇脚处”,她将带来新研制的“四季安和茶”系列,并分享如何根据节气变化调配茶饮的理念。
最令人惊喜的是王石头,他从北疆捎来消息,他改良的“行军五谷饼”和“驱寒羊肉汤料包”已在边军中小范围试用,颇受好评。他无法亲至,但将详细制作方法和试用效果记录托人送回,希望能为“饮食服务民生”提供案例。
弟子们的回应不仅带来了欣慰,更送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果。这些都成为了品鉴会宝贵的展示内容。林小满带着阿卯等谷内弟子,开始精心准备展品,他们将重点展示如何通过常见食材的搭配与加工,实现养生保健的效果。
然而,风起于青萍之末。就在品鉴会筹备事宜逐渐传开之际,石坚从望山镇带回一些耐人寻味的消息:
镇上新近出现了几位口味挑剔、谈吐不凡的外地食客,对即将举办的品鉴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四处打听主办方背景。
有陌生药商在大量收购几味制作特定解毒药剂所需的、并不常见的药材。
悦来客栈的伙计发现,有身份不明的人曾试图窥探他们存放展品食材的后院。
这些蛛丝马迹,让赵琰和林小满警觉起来。品鉴会就像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子,果然开始搅动水下暗流。
“该来的,总会来。”赵琰神色平静,“加强戒备,按原计划进行。正好看看,最先被吸引来的是朋友,还是豺狼。”
林小满点头,她抚摸着一株刚刚采收的、散发着清香的药草,对身旁认真记录的阿卯说:“阿卯,你看,这世间之事,亦如烹小鲜。火候不到,则味不显;火候过之,则焦糊。此次品鉴会,便是我们掌握火候的一次重要尝试。你要用心看,用心学。”
阿卯郑重地点点头,眼中既有期待,也有一丝紧张。
举办日的清晨,望山镇比往日更加热闹。“首届望山饮食文化品鉴会”的横幅在悦来客栈前高高挂起。会场内,各地风味小吃香气四溢,药膳汤品氤氲着健康的气息,创新食材吸引着好奇的目光。张诚、李芸娘等人的展位前,很快围满了人。林小满带着阿卯,以普通评审和交流者的身份,穿梭在人群中,解答疑问,分享理念。一切,似乎都在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然而,午后时分,当品鉴会气氛最热烈之时,一名小二匆匆走到幕后,将一张揉皱的纸条塞给赵琰。纸条上只有一行字:
“‘幽冥火’探子已混入会场,疑似携带‘那东西’。东南角,灰衣人。”
赵琰眼神一凛,抬头向东南角望去。只见一个身着灰色布衣、面容普通的男子,正静静站在王石头寄来的北疆食材展品前,看得分外仔细。他的手指,似乎无意识地拂过那盛放“驱寒羊肉汤料包”的布袋,指尖隐约有一点不正常的暗红色痕迹。
那是什么?是幽冥火寻找的“琉璃珠”的感应物?还是某种致命的毒药?
品鉴会的和谐之下,杀机已悄然露出了獠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