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凤栖梧宦海龙吟 > 第229章 清流攻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次日早朝,气氛比往日更加凝重。丹陛之下,文武百官垂首肃立,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山雨欲来的压抑。景琰高坐龙椅,目光扫过下方,能清晰地感受到许多目光有意无意地瞥向站在文官班列稍前位置的林夙。林夙穿着那身刺眼的绯色蟒衣,眼观鼻,鼻观心,面色是一种近乎透明的苍白,仿佛昨夜未曾安眠的痕迹都刻在了脸上,唯有挺直的脊梁透着一股不肯弯折的倔强。

例行政务奏报完毕,就在景琰以为今日会在一片诡异的平静中度过时,都察院左都御史刘健,手持玉笏,稳步出班。

“陛下,臣有本奏!”刘健的声音洪亮而沉稳,在寂静的大殿中回荡。

来了。景琰心中微微一沉,面上却不露分毫:“刘爱卿有何事奏?”

刘健深吸一口气,朗声道:“臣,弹劾司礼监掌印太监、提督东厂林夙,倚仗君宠,滥用职权,残害忠良,祸乱朝纲!其罪有三!”

大殿之内,落针可闻。所有人的呼吸都似乎停滞了一瞬,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刘健和林夙身上。

“其一,越权擅专!东厂本为缉查谋逆、维护宫廷之设,然林夙借新政之名,行插手朝政之实。未经三法司,擅自缉拿朝廷命官,动用私刑,致使工部郎中李德海惨死诏狱!此乃僭越国法,目无纲纪!”

“其二,构陷忠良!林夙罗织罪名,打击异己。礼部右侍郎张文翰、都察院王御史等,纵有小过,罪不至此!林夙以其为立威之阶,严刑拷打,威逼认罪,致使朝臣人人自危,缄口不言!此乃堵塞言路,动摇国本!”

“其三,宦官干政,为祸最深!我朝祖制,内官不得干预政事。今林夙以阉人之身,掌批红之权,督东厂之威,权势熏天,凌驾于部院之上!长此以往,君侧蒙蔽,朝纲紊乱,国将不国!陛下!前朝阉祸,殷鉴不远啊!”

刘健说到激动处,须发皆张,声音带着悲愤的颤抖。他猛地跪伏于地,将手中奏章高高举起:“陛下!林夙不除,新政必成苛政,朝廷必生大乱!臣恳请陛下,明正典刑,即刻将林夙下狱问罪!解散东厂,权归部院!以安百官之心,以正天下视听!”

随着刘健跪下,都察院队列中,呼啦啦跪倒了一片御史,齐声高呼:“臣等附议!恳请陛下严惩林夙,解散东厂!”

声浪在大殿中回荡,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道德气势。勋贵集团中虽无人出声,但不少人也面露快意,冷眼旁观。而原本一些中间派的官员,在如此声势下,也不禁面露犹疑,悄悄观察着皇帝的反应。

景琰的脸色沉了下来。他知道清流会反弹,却没想到来得如此猛烈,如此整齐划一。刘健不愧是清流领袖,这“三宗罪”条条戳在要害,尤其是最后一条“宦官干政”,更是直指皇权用人的核心,将他这个皇帝也置于了被质疑的位置。

他没有立刻去看林夙,而是将目光投向首辅方敬之:“方爱卿,你以为如何?”

方敬之出班,躬身道:“陛下,刘御史所言,虽言辞激烈,然其忧国之心,可昭日月。东厂近日行事,确乎操切,引得朝野非议。李德海之死,更是疑点重重。老臣以为,当务之急,是需约束厂卫权力,将涉案人犯移交三法司审理,以平息物议。”

连首辅都委婉地表达了赞同之意,压力如同潮水般向御座涌来。

景琰终于将目光转向一直沉默的林夙:“林夙,刘御史弹劾你三大罪状,你有何话说?”

林夙缓缓出列,他的步伐很稳,甚至带着一种过于刻意的平静。他走到刘健身侧,却没有跪下,只是对着御座深深一揖。

“陛下,”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刘御史所言,奴才不敢苟同。”

他抬起眼,目光平静地扫过跪在地上的御史们,最后落在刘健身上:“刘御史说奴才越权擅专。然,奴才一切行事,皆奉陛下密旨,‘监督百官,推行新政,可先斩后奏’。陛下,可有此事?”他看向景琰。

景琰面无表情,心中却是一紧。林夙这是将球踢回给了他,逼他在百官面前承认那道赋予东厂生杀大权的密旨。他沉默片刻,终是缓缓点头:“确有此事。”

殿中响起一片细微的吸气声。

林夙继续道:“至于李德海,其贪墨证据确凿,入狱后畏罪自尽,东厂已具文上报。刘御史仅凭猜测,便断言奴才动用私刑,构陷忠良,不知可有实证?”他的目光锐利起来,看向刘健,“若无私刑,刘御史便是污蔑。若刘御史坚持认为有私刑,那便是质疑陛下钦定的办案程序,质疑陛下之明察!刘御史,您是在质疑陛下吗?”

这一记反击,极其刁钻狠辣,直接将“构陷忠良”的指控,引向了“质疑君父”的大不敬。刘健脸色顿时涨红,怒道:“你……强词夺理!老夫弹劾的是你滥权之实,非是质疑陛下!”

林夙却不理会,转而说道:“刘御史言奴才堵塞言路。奴才倒要请问,自新政推行以来,都察院诸位御史,除了弹劾奴才与东厂,可曾有一本奏章,是针对地方豪强抗拒清查田亩、勋贵贪墨军饷、官员阳奉阴违等切实阻碍新政之弊?未曾!诸位言官,眼睛只盯着东厂,盯着奴才这个阉人,对那些真正蠹国害民之辈,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究竟是谁在堵塞言路?是谁在罔顾陛下的新政大业!”

他的声音依旧平稳,但言辞却如刀似剑,毫不留情地撕开了清流们看似正义凛然下的偏颇与无力。

“至于宦官干政……”林夙的声音里带上了一丝极淡的,几乎听不出的讥讽,“奴才卑微,蒙陛下信重,委以重任,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奴才所做一切,皆为推行陛下之新政,肃清吏治,巩固皇权。若因此便被视为干政,那奴才无话可说。只是,陛下,”他再次转向景琰,深深躬身,“若不用奴才这把刀,陛下之新政,可能推行?陛下之意志,可能贯彻?若朝廷诸公,皆能如陛下所愿,雷厉风行,扫除积弊,奴才甘愿即刻卸去所有职司,回宫洒扫庭除,绝无怨言!”

他这番话,看似请罪,实则将矛盾彻底摊开。不用他林夙,新政就是一句空话。清流们的弹劾,不仅是在攻击他,更是在挑战皇帝推行新政的决心和能力。

朝堂之上,陷入了僵局。

林夙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都察院的攻势,不仅未落下风,反而句句诛心,将问题的核心从“宦官该不该有权”,引向了“新政要不要推行”,“皇帝的意志能否落实”。他精准地抓住了清流们脱离实际、空谈道德的弱点,更将景琰牢牢地绑在了自己的战车上。

刘健气得浑身发抖,指着林夙:“巧言令色!鲜矣仁!陛下!此阉宦巧舌如簧,颠倒黑白,切不可听信其言啊!”

其他跪着的御史们也纷纷附和,言辞更加激烈,甚至有人开始以头抢地,上演“死谏”的戏码。

“陛下!若不处置林夙,臣等便长跪不起!”

“阉宦不除,国无宁日!”

景琰看着下方混乱的场面,额头青筋隐隐跳动。他理解清流的担忧,甚至内心深处,他也对林夙的手段感到不安。但他更清楚,此时此刻,他不能退。一旦迫于压力处置了林夙,新政必将夭折,他刚刚建立的权威也会荡然无存,那些隐藏在暗处的反对势力会更加猖獗。

他需要林夙这把刀,哪怕这把刀已经染上了他不想看到的鲜血。

“够了!”景琰猛地一拍龙椅扶手,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瞬间压过了所有的嘈杂。

大殿内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望向御座。

景琰站起身,目光冷冽地扫过众人:“新政乃国之根本,朕意已决,绝无更改!东厂行事,虽有操切之处,然其心可勉,其功亦不可没!李德海一案,既已结案,不必再议!至于其他涉案官员,着东厂将案卷证物移交刑部备案复核!”

这是折中之策。既肯定了东厂和新政的必要性,没有处罚林夙,也给了清流一个台阶下,同意将案件移交法司,显示程序正义。

“陛下!”刘健不甘心地抬头。

“刘爱卿!”景琰打断他,语气放缓,却带着深意,“尔等身为言官,风闻奏事乃是本职。然,亦当体察朕之苦心,着眼于大局。新政维艰,正需上下同心,共克时艰。今后弹劾,当以实据为先,勿再做此无谓之争!”

这话看似安抚,实则警告。不要再抓着林夙和东厂不放了。

景琰又看向林夙,语气严肃:“林夙,东厂日后行事,需更加谨慎,严守律例章程,不可再授人以柄!若再有类似李德海之事,朕绝不轻饶!”

“奴才……遵旨。”林夙垂下头,掩去眸中一闪而过的复杂神色。陛下终究是保了他,但也给了他警告。这其中的平衡与无奈,他何尝不知。

“退朝!”景琰不再多言,拂袖转身,离开了这令人窒息的金銮殿。

退朝的钟声响起,百官心思各异地缓缓退出大殿。

林夙站在原地,直到大部分人都离去,才慢慢直起身。长时间的站立和精神的紧绷,让他感到一阵眩晕,他下意识地伸手扶了一下身旁的盘龙金柱,冰凉的触感让他混沌的头脑清醒了一瞬。

“林公公,好一张利口。”一个平静的声音在身边响起。

林夙转头,看见首辅方敬之不知何时来到了他身边,正用一种难以言喻的目光看着他。

“首辅大人过誉。”林夙微微颔首,语气疏离。

方敬之叹了口气,低声道:“林公公,老夫知你一心为陛下,为新政。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今日之势,你当真以为,仅凭陛下一人之意,便可长久吗?”

林夙的嘴角扯出一个极淡的弧度,带着些许自嘲:“奴才从未想过长久。只求在有限之时,为陛下扫清些许障碍罢了。”

“扫清障碍?”方敬之摇头,“你可知,你今日看似赢了,实则已将满朝文武,几乎都推到了对立面。陛下护得了你一时,可能护得了你一世?当陛下觉得,保你的代价,大于你能带来的利益时,你又当如何自处?”

这番话,如同冰冷的匕首,精准地刺入了林夙内心最深处的不安。他何尝不知?从踏上这条路开始,他就知道自己是在悬崖边上行走。皇帝的信任是唯一的绳索,而这根绳索,随时可能因为权衡利弊而断裂。

“首辅大人教诲,奴才记下了。”林夙垂下眼眸,掩去其中的波澜,“奴才告退。”

他不再停留,转身向殿外走去。阳光透过高大的殿门照射进来,在他身后拉出一道长长的、孤独的影子。

方敬之看着他那看似挺拔,实则单薄脆弱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怜悯,最终化为一声无声的叹息。这把刀,太快,太利,终有一天,会伤及持刀之人,亦会……自毁。

林夙走出大殿,德顺早已等候在外。

“林公公,陛下口谕,请您御书房觐见。”

林夙脚步未停,只淡淡应了一声:“嗯。”

他知道,朝堂上的风波看似平息,但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开始。陛下需要他,也需要安抚朝臣。而他,需要去面对那个赋予他权力,又可能随时收回这一切的君王。

御书房内,檀香袅袅。

景琰已经换下了朝服,穿着一身常服,坐在窗边的榻上,手里把玩着一枚温润的玉佩。听到脚步声,他抬起头,看向走进来的林夙。

没有了朝堂上的剑拔弩张,此刻的景琰,眉宇间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

“来了。”他指了指对面的座位,“坐。”

“谢陛下。”林夙依言坐下,姿态依旧恭敬,却少了往日那份不易察觉的亲近。

两人一时无话。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微妙的尴尬和距离感。

最终还是景琰先开了口,他放下玉佩,目光落在林夙过于苍白的脸上:“你的脸色很不好。程太医的药,没按时喝?”

林夙避开了他的目光,低声道:“劳陛下挂心,奴才无碍。”

“无碍?”景琰的声音里带上了一丝怒意,“朕看你是在拿自己的身子赌气!林夙,你到底想怎么样?非要朕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把所有的不是都揽到自己身上,你才满意吗?”

林夙猛地抬起头,眼中第一次露出了清晰可见的情绪波动,那是一种混合着委屈、不甘和悲凉的复杂神色:“奴才不敢!奴才只是……只是不明白!”他的声音微微提高,“陛下既要奴才做这把刀,为何又嫌这把刀太过锋利,沾了血腥?若非如此酷烈手段,新政如何推行?那些盘根错节的势力,如何肯低头?陛下,优柔寡断,只会让之前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

“朕知道!”景琰也提高了声音,带着烦躁,“朕知道不用重典难以见效!但林夙,治国不是杀人!朕要的是一个能长治久安的江山,不是一个被恐惧笼罩的朝廷!你看看今天,刘健他们,代表的是天下士林的心声!失了士林之心,朕这个皇帝,就是孤家寡人!”

“那陛下是要奴才收敛?”林夙直视着景琰,眼神锐利,“收起爪牙,对那些阳奉阴违、暗中阻挠之辈视而不见?眼睁睁看着新政停滞不前?若是如此,陛下当初又何必将东厂交给奴才!”

“朕不是要你收敛!”景琰霍然起身,在榻前踱步,“朕是要你懂得分寸!懂得何时该进,何时该退!李德海可以死,但不能死得不明不白!都察院的御史可以抓,但不能让他们变成哑巴,让天下人觉得朕堵塞言路!林夙,你是聪明人,难道不明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道理吗?有些事,可以做,但不能摆在明面上!有些底线,不能碰!”

“底线?”林夙忽然笑了,那笑容里充满了苦涩和嘲讽,“陛下,从奴才决定辅佐您登上这九五之位开始,奴才的底线,就只剩下您了。为了您,奴才可以化身修罗,可以背负万世骂名。至于其他的底线……早就没有了。”

他的话,像一记重锤,敲在景琰的心上。景琰停下脚步,看着林夙那决绝而破碎的眼神,一时间竟无言以对。

是啊,是他亲手将眼前这个人推上了这条不归路。是他需要这把无所不用其极的刀。如今,刀染了血,他却开始嫌它脏了。

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愧疚感攫住了景琰。他走到林夙面前,想伸手拍拍他的肩膀,如同过去无数次那样,手伸到一半,却僵在了空中。

君臣之别,如同天堑,横亘在他们之间。

最终,他只是叹了口气,声音低沉下来:“罢了……朕知道你辛苦。接下来的日子,东厂……暂且收敛锋芒。重点放在查证上,抓人之前,务必证据确凿,程序上……不要再留人话柄。”

这几乎等于默认了林夙之前的做法是有效的,只是要求他做得更“漂亮”一些。

林夙眼中的光芒一点点黯淡下去。他明白了。陛下需要他继续做这把刀,但希望这把刀能藏在鞘里,只在必要时,悄无声息地杀人。

“奴才……明白了。”他垂下头,声音恢复了之前的平静,甚至带着一丝麻木,“陛下若无其他吩咐,奴才告退。”

他站起身,行礼,然后转身,一步步向外走去。脚步依旧很稳,却带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沉重。

景琰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门外,久久未动。御书房内,只剩下檀香燃烧的细微声响,和他心中那越来越清晰的、冰冷的不安。

他保下了林夙,却也亲手在他们之间,划下了一道更深、更难以逾越的鸿沟。

而此刻,走出御书房的林夙,抬头望着宫墙上方那片被切割得四四方方的、灰蒙蒙的天空,只觉得胸口一阵翻江倒海的恶心与窒息。

他赢了朝堂之争,保住了权力,却好像……输掉了更重要的东西。

一阵剧烈的咳嗽涌上喉头,他猛地用手帕捂住嘴,弯下腰,肩背剧烈地颤抖起来。

这一次,他没有再去看那手帕上是否染了血。

有些东西,碎了,就是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