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阳似火,炙烤着国营木器一厂西侧那片日益改变模样的土地。林墨的身影,如同工地上那些深深打入地下的桩基,牢牢地“钉”在了这里。整个暑假,除了每周末的家庭思想教育,他几乎以工地为家,安全帽下的脸庞被晒成了古铜色,蓝色的工装背上总是结着一圈圈白色的汗碱。
“林工,这边基槽挖到设计标高了,您过来看一下土质情况?”一名测量员抹着汗,朝着正蹲在地上检查钢筋绑扎间距的林墨喊道。
林墨抬起头,眯着眼看了看炽烈的阳光,应道:“好,马上来。”他站起身,对身边的钢筋工班组长又叮嘱了一句,“老张,记住,主次梁交叉点的加密区,箍筋一个都不能少,间距必须卡死。这是受力关键部位,马虎不得。”
老张如今对这位年轻的工程师心服口服,连连点头:“林工您放心,您昨天亲自示范过,弟兄们都记在心里了,保证按图施工,分毫不差!”
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工地上演。从土方开挖的边坡放坡,到混凝土浇筑的塌落度控制;从预埋螺栓的精准定位,到厂房轴线的一遍遍复核……林墨事无巨细,严格把控着每一道工序的质量关。
他的眼睛像最精密的尺子,总能发现那些细微的偏差;他的双手,又能随时拿起工具,做出最标准的示范。工人们从最初的惊愕、质疑,到后来的信服、敬佩,林墨用他的专业、严谨和那股与大家同吃同干的劲儿,赢得了整个施工队的尊重。
当时间进入八月,卫星车间的主体结构终于如同雨后春笋般,在规划好的区域内拔地而起。红砖墙体砌筑完毕,轻钢屋架安装到位,宽敞明亮的车间雏形初现。
接下来,是更关键的一步——设备安装与调试。
当第一批崭新的木工机械,包括大型裁板锯、榫卯机等,被小心翼翼的运进车间时,所有人的目光都带着期待,也带着一丝对未知技术的茫然。虽然没有一步到位得加上传送带和更精密的车床,但是这已经是这个时代难得一见的‘现代化’车间了。
“林工,这些铁家伙,看着就复杂,咱们……能摆弄明白吗?”一位被选拔进卫星车间的老木工,围着那台结构复杂的榫卯机转了两圈,有些底气不足地问。
林墨拍了拍冰冷的机床外壳,脸上露出沉稳的笑容:“李师傅,别担心,机器是死的,人是活的。它们再复杂,也是按照我们设定的程序来干活。咱们一起,把它‘驯服’了。”
接下来的日子,林墨再次化身“总教头”。他对照着厚厚的设备说明书,有些甚至是外文资料,他也提前啃了下来,结合自己深厚的木工功底和对生产工艺的理解,跟随着技术员和工人们,一台一台地安装、定位、接线、调试。
“这台裁板锯,关键是导轨的水平度和主轴的平行度,误差必须控制在0.1毫米以内,否则裁出来的板子边缘不直,影响后续封边和安装。”林墨一边用水平仪和百分表反复测量调整,一边向围在身边的学习小组解释。
“林工,这封边机的温控好像不太稳定,出来的封边带偶尔有气泡。”一个年轻技术员报告。
林墨立刻走过去,观察了片刻,又查看了控制面板的参数,果断道:“把加热棒区域的进风量稍微调大一点,可能是局部散热不均。另外,检查一下胶辊的压力是否均匀。”
他时而俯身倾听设备运转的细微声响,时而凝神观察加工出的第一个试件,手指拂过榫头的结合面,感受那微米级的配合精度。
遇到棘手的问题,他甚至会亲自动手拆卸部分外壳,检查内部结构,那熟练的程度,仿佛他不仅是设计师,更是这些精密设备的设计者和装配工。
“嘿,真神了!林工这手木工绝活,用到这洋机器上,也是门儿清!”李师傅看着经过林墨调整后,稳定运行并加工出完美榫卯的机床,忍不住对旁边的人感叹,“不愧是咱木工出身的大学生,这理论和实践结合得,没谁了!”
八月中旬的一个清晨,阳光明媚,秋风送爽。新建成的卫星车间门前,红旗招展,人头攒动。一条“四九城家具生产联合体一期工程,卫星车间开工仪式”的红色横幅格外醒目。
王副司长早早来到现场,脸上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喜悦和激动。更让人群一阵骚动的是,轻工部的一位司长,更是王副司长的顶头上司,也在相关人员的陪同下,亲临现场。
“老王,这就是你一直挂在嘴边那个‘宝贝疙瘩’林墨设计的车间?”副部长看着眼前崭新、规整的厂房,饶有兴致地问道。
“是啊,司长!”王副司长与有荣焉,指着厂房介绍,“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再到现在的设备调试,小林可是立了头功!待会儿让他给您详细讲解。”
简单的仪式过后,领导们在一行人的簇拥下,走进了宽敞明亮的卫星车间。只见崭新的机器设备整齐排列,身着统一工装的工人们精神抖擞地站在各自岗位前,地面上划着清晰的区域线和物流箭头,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充满了现代工业的气息。
王副司长笑着将林墨推到前面:“部长,下面就让我们这个年轻的设计师和‘总教头’,给您介绍一下咱们这条新生产线。”
林墨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些许紧张,上前一步,神态从容地开始了讲解。他没有拿稿子,所有的数据和细节早已烂熟于心。
“部长,王司长,各位领导,”林墨声音清晰,语速平稳,“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我们联合体一期工程的核心——标准化卫星车间。它主要负责‘逸云’、‘磐石’系列家具的核心板式构件和实木框架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他引着众人沿着规划的参观路线缓步前行,手指着不同的区域和设备,如数家珍:
“这边是我们的电子开料区,采用高精度裁板锯,配合优化排版软件,板材利用率预计能从原来的百分之七十八提升到八十五以上,仅此一项,每年就能节约大量木材成本。”
“这里是数控钻孔与铣型工段,实现了连接孔位的自动化、标准化加工,确保了所有板件接口的精确一致,为后续的快速组装打下基础,人工定位误差导致的质量问题将基本杜绝。”
他不仅讲解设备性能,更将工艺流程、质量管控节点、物流衔接以及预期的效益提升娓娓道来:“通过集中生产和专业化分工,我们预计,‘逸云’、‘磐石’系列核心部件的生产周期将缩短百分之八十,综合生产成本下降百分之二十五以上,产品一次验收合格率目标设定在百分之九十九点五……”
林墨的讲解深入浅出,数据翔实,逻辑清晰,不仅展现了生产线的先进性和高效性,更凸显了其背后集约化、标准化管理的现代工业思维。他沉稳的气度、专业的阐述,与他的年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得随行人员不时点头。
副部长听得非常认真,脸上赞赏的神色越来越浓。当林墨介绍完毕,他忍不住拍了拍林墨的肩膀,对王副司长和周围的人群朗声笑道:“好!非常好!真是后生可畏啊!”
他目光炯炯地看着林墨,语气充满了肯定:“小林同志,你不简单!不仅能画得出高水平的图纸,还能下得了工地,更能玩得转这些先进的设备,把设计理念贯彻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更难得的是有全局视野!我们国家的工业现代化,就需要你这样既懂技术、又懂管理、还能扎根实践的复合型人才!”
部长的赞扬,如同一声响亮的号角,为新生的卫星车间,也为林墨未来的道路,注入了更强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