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接下这个临时任务,林墨熬了两个晚上,将自己多年来在“鲁班工坊”和实践中总结出的古建模型制作心得,倾注笔端。他避开了那些高深莫测的“意境”、“气韵”之类的抽象概念,而是从最实际、最底层的操作入手。

教程开篇便是工具的认识与保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刻刀、线锯、手钻、各种锉刀、砂纸的选用与维护,一一列举,配以简图。接着是基础木材知识,不同木料的特性、纹理走向与适用部位。

核心部分,则是“由简入繁”的阶梯式练习法。第一阶段,只练习直线刨削、平面打磨,要求达到光洁如镜、方正如矩。

第二阶段,练习基本榫卯制作:直角榫、燕尾榫、馒头榫……每种榫卯都有详细的分解步骤图,标注出下刀顺序、力道控制和检验标准。

第三阶段,才是单一斗拱的复制,强调分件制作、精准组装,理解每一层“栱”、“翘”、“昂”的搭接逻辑和受力关系。

他还特意增加了“读图与放样”章节,教导如何将二维的测绘图纸转化为三维的构件尺寸,如何利用方格网法进行等比例缩放。最后,附录了几种常见材料的选用、简易夹具的制作方法等实用小技巧。

与此同时,梁先生也通过关系,请来了两位老师傅。一位是姓李的木匠师傅,干了一辈子细木工,手艺扎实;另一位是姓王的泥瓦匠师傅,尤其擅长古建修复中的砖瓦活和基础营造。

教程完成后,不仅分发到项目组每位学生手中,也送到了李师傅和王师傅面前。

学生们自然是如获至宝,按照教程要求,暂时放下了那些复杂的完整建筑模型,转而埋头于枯燥的基础练习。教室里,刨削声、打磨声、低声讨论图纸的声音取代了之前的茫然和焦躁。

而两位老师傅起初对这份“学生娃”写的教程并未太放在心上。李师傅随手翻了几页,哼了一声:“花里胡哨的,干活靠的是手上感觉,哪来这么多条条框框。”

王师傅也笑道:“梁先生这是病急乱投医喽,咱们干了几十年,还用看这个?”

然而,几天下来,当他们看到学生们按照教程练习,做出的基础构件竟然有模有样,特别是那些榫卯的配合精度,比很多学徒半年磨出来的还好时,两位老师傅的态度悄悄发生了变化。

李师傅忍不住又拿起教程,仔细看了看关于“燕尾榫斜度控制与抗拉测试”的那几页,一边看一边对照着学生做好的样品,脸上露出惊异的神色。

“咦?这么个划线法子……好像确实比咱们老法子准当点?还有这个测试法子,简单是简单,倒是一眼就能看出好坏……”

王师傅则对教程里“利用水平尺与靠尺联合校验平面度”以及“不同比例灰浆的收缩率预估与调整”的部分产生了兴趣。他按照上面的方法试了试,发现自己凭经验感觉“差不多”的地方,用这方法一量,还真能找出细微的偏差。

“老李头,你看这……”王师傅指着教程上的插图,对李师傅说,“这上面说的,好像有点道理啊。咱们以前全凭眼力和手感,这上面多了几道手续,看着麻烦,但做出来的东西,是更规矩!”

两位老师傅凑在一起,对着那本教程嘀嘀咕咕,时而点头,时而争论,最后竟也拿着教程,开始尝试着调整自己的一些传统做法,或者将教程里的方法教给跟着他们打下手的学生。

“小林工这教程,不简单。”李师傅后来私下对王师傅感慨,“不是光会写书,是真干过活儿,而且琢磨得透!咱们这老经验,配上他这新方法,好像……是能出更精细的活儿!”

教程的火种已然播下,不仅在学生中,也在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心里,悄然点燃了提升与融合的火花。林墨安排好这一切,才带着一丝放心,再次背上行囊,奔赴国营木器一厂,投入那片热火朝天的工地。他知道,模型的根基已经打下,只需等待合适的时机回来收获。

七月中旬,在国营木器一厂西侧那片划定的广阔空地上,没有一丝风,只有飞扬的尘土和更加灼热的人气。

今天,是家具生产联合体一期工程正式破土动工的日子!

没有盛大的典礼,没有冗长的讲话,只有几辆挂着红绸的挖掘机和推土机轰鸣着,巨大的钢铁臂膀带着千钧之力,重重地插入沉睡多年的土地,掀开了建设浪潮的序幕。泥土的腥气混合着柴油燃烧的味道,构成了工业建设最原始也最动人的气息。

林墨头戴崭新的白色安全帽,身穿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站在刚刚划出的白线旁。

他手中紧握着一卷被汗水微微浸湿的图纸,年轻的脸庞在烈日下显得格外沉静,唯有那双眼睛,锐利如鹰,扫视着现场的每一个角落。

作为这套设计方案的实际缔造者,他被王副司长和张维翰教授共同指定,常驻工地,负责全程的技术指导与协调。

“停!那边,轴线b-3到b-5,再复测一次!”林墨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穿透了机器的轰鸣,带着不容置疑的精准。他指着不远处正在开挖的基槽,对负责测量的技术员喊道。

“图纸标注的绝对标高和相对坐标必须零误差,这是所有精度的基础!”

那名技术员不敢怠慢,立刻带着助手重新架起仪器。林墨几步跨过去,俯身查看水准仪的气泡,又亲自核对标尺上的刻度读数,眉头微蹙:“往左再偏移两毫米。基础定位差一丝,上面的厂房建起来就可能歪一寸。”

他的严格近乎苛刻。无论是土方开挖的边坡坡度,还是临时道路的压实度,甚至是施工人员搭建的临时工棚是否影响了控制桩的保护,他都一一过问,要求必须符合施工组织设计中的规定。

项目组的其他成员,如周明轩总工派来的生产协调员、部里下派的物资调配员、设计院驻场的结构工程师,也都各司其职,忙碌地穿梭在工地上,解决着各自领域层出不穷的问题。

但所有人的目光,都不自觉地会聚焦到林墨身上。这个年轻得过分的设计者,不仅对图纸了如指掌,对施工流程和细节的把控,更是老道得不像话。

很快,更让人惊诧的一幕发生了。在进行第一批预制混凝土柱基础钢筋绑扎时,林墨发现几名工人为了图快,箍筋的间距和弯钩角度都有些随意。他立刻叫停了作业。

“这样不行,”林墨指着图纸上的节点详图,语气严肃,“箍筋的作用是约束核心混凝土,承担剪力,间距过大、角度不准,都会严重影响节点的抗震性能和承载力。”

带班的工长脸上有些挂不住,嘟囔道:“林工,这差个一星半点不影响使用吧?咱们以前都这么干,也没见出问题……”

“以前是以前,联合体的厂房将来要运行重型设备,对结构安全要求极高。”林墨斩钉截铁地打断他,“标准就是标准,没有‘差不多’。”

说完,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林墨直接蹲下身,拿起扎钩和铁丝,熟练地动手重新绑扎起来。他的手指灵活而稳定,动作迅捷且精准,每一个弯钩都严格符合135度,每一个交叉点都绑扎牢固,间距用卡尺量过,分毫不差。汗水顺着他的额角滑下,滴落在满是尘土钢筋上,瞬间洇开一个小点。

他一边做,一边清晰地讲解要点:“看,像这样,铁丝要拧紧,但不能扭断丝头。弯钩要到位,保证锚固效果……”

周围的工人由最初的不以为然,渐渐变得鸦雀无声,继而眼中流露出佩服的神色。这位年轻的“秀才”工程师,不仅说得头头是道,手上功夫竟然比他们这些老工人还要利索、还要标准!

“都看清楚了吗?就按这个标准来!”林墨站起身,抹了把汗,目光扫过在场的工人,“质量是生产出来的,更是我们一砖一瓦、一筋一箍建出来的!基础打不牢,万丈高楼也得倒!”

“明白了,林工!”工长心悦诚服地大声应道,转头对工友们吼道,“都听见没?按林工教的做!谁再敢糊弄,看我不收拾他!

工人们轰然应诺,纷纷埋头干了起来,动作明显认真细致了许多。林墨的亲力亲为和精湛技艺,像一股无声的力量,极大地提振了整个施工队伍的精气神,一种对质量近乎执拗的追求氛围,开始在工地上弥漫开来。

就在这时,几辆挂着水木大学校旗的大卡车,满载着戴着统一安全帽、满脸好奇与兴奋的学生,驶入了工地。他们是根据“半工半读”安排,前来进行暑期实习的土木系和建筑系学生。

带队老师简单交代了几句注意事项,便将学生们分散到各个作业面。不少学生被分配到了基础施工区域,正好目睹了林墨亲自示范钢筋绑扎的一幕。

“我的天……那是林墨师兄?”一个低年级学生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那个在钢筋丛林中挥汗如雨、动作堪比老师傅的熟悉身影。

“就是他!听说这整个联合体都是他主导设计的!”旁边一位大四的学生语气中充满了与有荣焉的激动,“以前光听说他手艺好,没想到……没想到在现场也这么猛!”

“设计是他,现场指导是他,连具体操作他都比工人还在行……这还让不让人活了?”另一个学生半开玩笑地哀叹,眼神里却全是崇拜。

学生们围拢过来,看着林墨一丝不苟地检查着每一处施工细节,听着他用简洁精准的语言指出问题、讲解原理,原本对工地实习的些许畏惧和陌生感,迅速被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和参与感所取代。

能参与到由自己师兄设计的、如此宏大的项目中,亲眼见证图纸如何变为现实,甚至能得到设计者的亲自指点,这无疑是他们实习生涯中最宝贵的一课。

林墨也注意到了这些学弟学妹,他并未因身份而疏远,反而在忙碌的间隙,主动走到他们中间,指着正在进行的工序,深入浅出地讲解背后的设计意图、施工要点和质量控制关键。

“看那边,我们预留的后浇带,是为了解决超长结构温度应力的问题……”

“这个设备基础预埋螺栓的定位,精度要求极高,直接关系到后期设备安装的准确性……”

他的讲解,结合眼前鲜活的实例,让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书本上枯燥的理论知识瞬间变得生动而具体。

夕阳西下,将工地的影子拉得老长。忙碌了一天的机器渐渐停歇,工人们拖着疲惫却充实的身体走向工棚。水木大学的学生们也在集合,兴奋地交流着一天的见闻,言语间充满了对林墨的敬佩和对未来的憧憬。

林墨站在一片初具雏形的基础网格旁,安全帽下是沾满灰尘和汗水的脸庞,但眼神却亮得惊人。他望着这片浸透了自己和无数人汗水的土地,仿佛已经看到了厂房拔地而起、机器轰鸣运转的那一天。

蓝图已然铺开,根基正在浇筑。他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更加繁重和复杂的挑战还在后面。但他心中充满了信心,与这样一群充满干劲的建设者同行,他有信心将脑海中的宏伟构想,一步步、坚实地烙印在这片热土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