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明末铁院 > 第282章 学堂琅琅与忠烈青灯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82章 学堂琅琅与忠烈青灯

辰时刚过,刘家堡东侧的一间简陋房屋便传来了琅琅书声。这是联盟设立的第一所简易学堂,房屋是战后重建的,墙壁用砖石砌成,屋顶铺着茅草,屋内摆放着十几张简陋的木桌木椅,是孙小宝带着工匠们连夜赶制的。此刻,二十余名孩童正坐在桌前,跟着老师大声朗读:“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学堂的老师是张文弼,他放下了手中的政务,主动请缨担任学堂的教书先生。此刻,他身着长衫,手持书卷,站在孩童们面前,神情庄重而温和:“孩子们,读书不仅是为了识字算术,更是为了了解我们华夏的历史,记住我们是谁,从哪里来。”

孩童们大多是战后的孤儿,或是流民的孩子,年龄在五六岁到十岁之间。他们穿着洗得发白的衣服,脸上带着些许羞涩,却异常认真地听着张文弼讲课。有的孩子手里没有书卷,就用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努力记住老师教的每一个字。

“老师,‘华夏’是什么意思?”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举手问道,他是之前在箭塔墙角抱着木棍的流民之子,名叫小石头。

张文弼笑了笑,温柔地回答:“华夏,就是我们的祖国,是我们祖先生活的地方。很久很久以前,我们华夏有尧、舜、禹这样的贤君,有孔子、孟子这样的圣人,有四大发明这样的智慧,是世界上最强大、最文明的国家。”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沉重:“可是现在,鞑子入侵,华夏大地遭到践踏,百姓流离失所。我们读书,就是为了记住这份荣耀,记住这份屈辱,将来长大后,用知识和力量,赶走鞑子,恢复华夏的荣光。”

孩童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小石头握紧了小拳头,眼神坚定地说:“老师,我记住了!我要好好读书,将来杀鞑子,保护家园!”其他孩童也纷纷附和:“我也要杀鞑子!”“我要保护家园!”

张文弼欣慰地点点头,继续讲课:“今天,我们学习算术,学会了算术,将来才能管理粮食、统计人口,才能更好地建设家园。”他在黑板上写下简单的加减法,耐心地讲解着,孩童们睁着求知的眼睛,认真地学习着,琅琅书声再次回荡在简陋的学堂里。

午后,学堂的课程暂时告一段落,张文弼没有让孩子们回家,而是带着他们来到了忠烈祠。忠烈祠内,烛火通明,赵忠、刘远等核心人物的牌位供奉在正中,牌位前摆放着鲜花和祭品,墙壁上挂满了阵亡将士的名录。

张文弼带着孩子们在牌位前站定,轻声道:“孩子们,这里供奉的,都是为了保护我们而牺牲的英雄。这位是赵忠赵统领,他在缺口血战中,身被数创,依旧挥舞战斧,斩杀鞑子;这位是刘远刘老堡主,他用生命守护了刘家堡一辈子……”

他逐一介绍着牌位上的英雄,讲述着他们的战斗故事。孩子们听得入了迷,脸上露出敬佩的神色,有的孩子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小石头走到赵忠的牌位前,深深鞠了一躬,轻声道:“赵爷爷,您放心,我长大了一定会像您一样,做个英雄,杀鞑子,保护家园。”

离开忠烈祠时,夕阳已经西斜。张文弼看着孩子们坚定的眼神,心中感慨万千。在这乱世中,这些孩子是根据地的未来,是华夏的希望。办好学堂,传承文化,就是为根据地培养未来的力量,就是为抗清复明保留最珍贵的火种。

与学堂的宁静不同,忠烈祠的青灯在夜色中依旧明亮。刘江独自来到忠烈祠,手中捧着一束刚采摘的野花,放在赵忠和刘远的牌位前。他点燃三炷香,深深鞠了一躬,轻声道:“赵叔,爹,你们放心,孩子们都很努力,根据地也在一天天变好。我们一定会守住这片土地,一定会赶走鞑子,恢复华夏的荣光。”

烛光摇曳,映照着刘江的身影,也映照着墙上密密麻麻的阵亡将士名录。他知道,文化传承与军事防御、生产发展同样重要。只有让孩子们记住历史,记住英雄,传承华夏的文明与骨气,根据地才能真正凝聚人心,才能在乱世中屹立不倒。

深夜,学堂早已安静下来,孩童们进入了梦乡,梦中或许还在念叨着白天学到的文字,憧憬着将来杀鞑子、保家园的场景。忠烈祠的青灯依旧亮着,像一颗不灭的火种,照亮着根据地的夜空,也照亮着华夏文明传承的道路。

这就是根据地的文化日常,有学堂的琅琅书声,有忠烈祠的肃穆祭拜,有文化的传承,有信念的坚守。在乱世的阴霾下,这份文化传承显得格外珍贵,它像一盏明灯,指引着人们前行的方向,让每个人都明白,他们守护的不仅是一片土地,更是一种文明,一种精神,一种不屈的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