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本营的议事厅内,战略讨论进入了第四天。经过前三天的激烈争论,越来越多的将领开始认可赵罗的战略转向提议。李锐坐在角落,脸色依旧凝重,却不再像之前那样激烈反对,他私下与徐州突围的幸存者交流后,深刻意识到后勤和技术短板带来的致命隐患,也明白继续北伐的风险之大。
“大都督,我同意战略转向。” 张铁率先开口,他是徐州殿后部队的幸存者,亲眼见证了重装备匮乏、弹药耗尽的绝望,“但我们不能完全放弃北方,淮河防线必须坚守,否则清军会趁机南下,威胁东南腹地。”
“张旅长说得对。” 陈璘附和道,“‘巩固东南’不是退缩,而是要建立稳固的战略后方:第一,坚守淮河防线,牵制清军兵力;第二,整顿江南根据地,发展农业和工业,保障粮食和物资供应;第三,集中资源发展海军和重工业,打破荷兰人的海上封锁。‘经略海洋’则是要建立强大的海军,夺取长江口和东南沿海的控制权,切断荷兰人的补给线,为未来的北伐创造条件。”
赵罗点点头,补充道:“陈将军说得很全面。此外,我们还要加快格物院的技术研发,重点突破高压蒸汽机、新型舰船和大口径舰炮,同时培养海军人才,建立海军学堂。只有掌握了海洋的控制权,我们才能真正摆脱被动局面,实现华夏复兴的大业。”
“可是,放弃北伐,士兵们的士气怎么办?百姓们会怎么看?” 一名将领担忧地问道。
赵罗眼神坚定:“士气不是靠盲目进攻维持的,而是靠胜利和希望。我们可以通过小规模的反击战,打击清军的嚣张气焰;通过技术突破和海军建设,让士兵们看到未来的希望。至于百姓,他们最渴望的是安宁的生活,我们巩固东南,发展生产,让百姓们过上好日子,自然会得到他们的支持。”
为了让战略转向更具说服力,赵罗让亨德里克详细介绍了格物院的技术规划:“未来五年,我们将实现高压蒸汽机的量产,建造新型蒸汽巡洋舰;完善后装枪和无烟火药的生产,装备全军;建立规模化的钢铁和机械工厂,为海军和陆军提供充足的装备保障。五年后,我们的海军将具备与荷兰舰队抗衡的实力,陆军的装备也将全面超越清军,到那时,我们再挥师北上,必能一战而定中原!”
亨德里克的技术规划详实可行,从钢材冶炼到舰船建造,从武器研发到人才培养,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时间表,让将领们看到了技术崛起的希望。
李锐站起身,走到赵罗面前,深深鞠躬:“大都督,我之前目光短浅,只想着报仇和收复失地,忽略了全局。现在我明白了,战略转向是唯一的出路,我愿意带领陆军坚守淮河防线,为东南的发展保驾护航!”
“李将军言重了。” 赵罗扶起他,“我们都是为了复国军,为了华夏,只要目标一致,暂时的分歧不算什么。未来,坚守淮河的任务,还要靠你和陆军的弟兄们。”
随着李锐的表态,剩余的将领们也纷纷表示支持战略转向。议事厅内的气氛从之前的紧张争论,转变为团结一心的坚定。
赵罗看着眼前的将领们,心中充满了欣慰。他当场下令,正式确立“巩固东南,经略海洋”的战略方针,并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计划:
1. 陆军方面:坚守淮河防线,整编北伐残部,补充新型后装枪和迫击炮,开展针对性训练,同时组织小规模反击,牵制清军兵力。
2. 海军方面:秘密选址建设现代化造船厂和海军学堂,选拔优秀人才培养海军军官和水兵,加快新型蒸汽舰船的研发。
3. 工业方面:扩大冶金、化工、机械工坊的规模,实现优质钢材、无烟火药、后装枪的量产,为海军和陆军提供装备保障。
4. 民政方面:整顿江南根据地的农业和商业,发展生产,增加财政收入,安抚百姓,稳定后方。
命令下达后,将领们纷纷起身领命,转身投入到新的工作中。议事厅内的烛火依旧明亮,映照出一张张坚定的脸庞。复国军的战略方向终于明确,一场从陆地转向海洋的变革,即将在东南大地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