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本营的议事厅内,烛火彻夜通明,一场关乎复国军未来命运的战略大讨论已持续了三天。案桌上,摊满了军事地图、战损报告和技术研发进度表,赵罗坐在主位,脸色凝重,李锐、陈璘、沈锐等核心将领,以及格物院院长亨德里克,围坐两侧,争论声此起彼伏。
“大都督,北伐不能停!” 李锐猛地站起身,战袍扫过桌面,语气激动,“我们虽然退回淮河,但只要补充装备、休整部队,待明年开春,依旧可以北上,收复徐州,直捣济南!清军勾结荷兰人,签订屈辱条约,百姓怨声载道,这正是我们北伐的最佳时机!”
他的话引发了部分陆军将领的共鸣。徐州突围的惨烈还历历在目,将士们的牺牲让他们心有不甘,放弃北伐、退缩东南的提议,在他们看来是对牺牲战友的亵渎。
“李将军,醒醒吧!” 陈璘拄着拐杖,语气沉重,“长江被荷兰舰队封锁,我们的补给线脆弱不堪;北伐军损失过半,重装备尽失,短期内根本无力发起大规模攻势;更重要的是,荷兰人的技术优势远超我们,他们的蒸汽巡航舰随时可能深入长江,攻击我们的江南腹地。此时北上,无异于自投罗网!”
陈璘的话戳中了要害。第二次北伐的失败,本质上是后勤和技术的双重失利,荷兰舰队的海上封锁如同悬在复国军头顶的利剑,若不解决海上威胁,北伐越是深入,后方越是危险。
“那我们就任由清军在北方肆虐?任由荷兰人在长江横行?” 一名陆军将领反驳道,“巩固东南、经略海洋,说起来容易,可海军建设非一日之功,等我们造出能对抗荷兰人的军舰,北方早已被清军彻底巩固,我们再无北伐之机!”
争论陷入僵局,议事厅内一片沉默。赵罗手指轻轻敲击着案桌,目光扫过众人,最终落在亨德里克身上:“范·海斯特先生,您是技术专家,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您认为我们当前最该优先做什么?”
亨德里克放下手中的技术报告,语气客观:“大都督,各位将军,从技术角度看,复国军当前的优势在陆地轻武器(后装枪、迫击炮),但短板在重工业和海军。清军的优势在兵力和陆地补给,荷兰人的优势在海军和重工业。若继续北伐,你们将面临清军的正面进攻和荷兰舰队的后方牵制,技术和后勤都无法支撑长期战争;若转向经略海洋,集中资源发展重工业和海军,虽然短期内无法北伐,但五年到十年后,当你们拥有先进的蒸汽舰队和充足的工业基础,不仅能打破荷兰人的封锁,更能形成海陆夹击之势,彻底击败清军。”
他顿了顿,补充道:“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弱点在补给线漫长,他们在远东的兵力有限,只要你们能建立强大的海军,切断他们的补给,他们在长江的封锁自然不攻自破。而海军的发展,离不开港口、造船厂和工业基础,这正是东南地区的优势。”
亨德里克的话如同惊雷,让争论的将领们陷入沉思。他们不得不承认,技术差距带来的鸿沟,并非靠勇气和意志就能弥补,长期的战略规划,必须基于现实的实力对比。
赵罗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手指从淮河划过长江,最终落在东南沿海:“各位,我知道放弃北伐很难,可我们不能让将士们的鲜血白流。北伐的最终目标是收复中原、驱逐鞑虏,但当前的首要任务是生存和发展。荷兰人的封锁告诉我们,没有海洋的控制权,就没有稳固的后方;没有强大的工业,就没有持续的战斗力。”
他的声音逐渐坚定:“东南地区富庶,港口众多,适合发展工业和海军;格物院的技术突破,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的基础。因此,我提议,未来五年到十年,复国军的战略重心,从‘北定中原’暂时转向‘巩固东南,经略海洋’!”
议事厅内依旧沉默,但反对的声音渐渐平息。将领们看着地图上被封锁的长江,看着案桌上的技术报告,心中渐渐明白,赵罗的提议,是当前最理智、最长远的选择。一场关乎复国军未来的战略转向,正在这场激烈的争论中,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