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批复设立国家级东海新区的消息,如同春雷炸响,宣告了清河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欢庆的浪潮过后,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如同退潮后裸露的礁石,清晰而坚硬地摆在清河市委面前。市委书记、东海新区筹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江辰,在短暂的振奋后,迅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千头万绪的筹建工作中。他深知,国家级新区的建设,绝非简单的规模扩张或项目堆积,而是一场深刻的城市革命和治理变革,必须从一开始就立足高起点、坚持高标准、勇于新突破。
筹建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的气氛,庄重而略带焦灼。墙上悬挂着巨幅的东海新区初步范围图,蓝色的海域与陆地区域交织,预示着无限的潜力,也意味着巨大的空白。
“同志们,国务院的批复,给了我们一张珍贵的‘准生证’。但现在,我们面对的不是一张现成的蓝图,而是一块等待精心雕琢的璞玉,甚至可以说,是一张几近空白的答卷。”江辰的开场白直指核心,“新区怎么建?建成什么样?靠什么来建?这三个问题,是我们必须首先回答,而且必须回答好的首要课题。”
他明确指出,开局的关键在于两大基石:一是具有前瞻性和标杆性的“规划”,二是高效而富有活力的“体制”。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和灵魂,决定了新区的品位和未来。”江辰强调,“我们必须摒弃过去那种‘摊大饼’式、急于求成的规划模式,要放眼未来三十年,甚至五十年。我提议,立即启动面向全球的国际咨询,邀请顶尖的规划设计机构、智库团队,开展新区总体发展规划的国际招标。我们要的不是标新立异的建筑草图,而是融汇了新发展理念、符合中国国情、体现地方特色、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战略性、综合性规划方案。”
这一提议引发了热烈讨论。有同志担心全球招标耗时漫长、成本高昂,可能会错过最佳建设窗口期。市长方远也表示顾虑:“江书记,高标准规划我完全赞同。但时间不等人啊,省里、国家都看着我们,老百姓也盼着变化。是不是可以先做一个过渡性的启动区规划,边建设边完善?”
江辰耐心听完大家的意见,坚定地摇了摇头:“老方,各位同志,我理解大家求快求变的心情。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规划上的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上的将就是永远的遗憾。’ 国家级新区是国家战略,不是我们清河自家的自留地,必须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宁可前期多花一点时间,把基础打牢,把方向找准,也绝不能为了速度而牺牲质量,留下无法弥补的短板。这个决心,我们必须下!”
他进一步阐述:“规划不仅要考虑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更要深度融合生态环保、智慧城市、人文传承、社会治理等现代元素。要划定清晰的生态红线、开发边界,预留足够的弹性发展空间。特别是要突出‘绿色’和‘创新’的核心理念,这是我们的立区之本。”
规划方向确定后,更棘手的议题是管理体制创新。如何打破传统开发区或行政区的管理模式,构建一个适应新时代要求、与国际接轨的高效运行体制?
江辰提出了大胆的构想:“新区的管理体制,必须突破现有框架,体现‘小政府、大服务、市场化、国际化’的特征。我初步考虑,成立‘东海新区管理委员会’,作为省政府的派出机构,赋予其充分的经济管理权限和必要的社会管理权限。管委会内部实行‘大部门制’、‘扁平化管理’,最大限度减少审批层级和环节。”
他特别强调要探索“管委会+市场运作”模式。“管委会要专注于战略规划、政策制定、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具体的开发建设、招商引资、运营管理,要大胆引入实力强、信誉好的市场主体,采用市场化方式运作。要全面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一网通办’,打造审批最快、流程最优、服务最好的营商环境。”
“还有人才问题,”组织部长提出,“新区需要的是懂国际规则、懂现代产业、懂城市运营的专业化、国际化人才。我们现有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恐怕难以完全胜任。”
“这正是我们要突破的重点!”江辰接过话头,“新区要有新气象,首先要有新人才。要打破地域、身份、编制限制,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公开招聘高层次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聘任制、年薪制,建立以实绩为导向的考核评价和薪酬体系。同时,也要加大现有干部的培训力度,让他们尽快转型提升。‘有多大舞台,就能唱多大戏;有多宽胸怀,就能聚多少英才。’ 我们要让东海新区成为天下英才向往的热土!”
会议最终决定,立即成立规划编制国际招标工作组和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专班,双线并进,同步启动。江辰要求,规划编制要广纳贤言,充分论证;体制设计要敢于碰硬,勇于突破。
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东海新区的建设,在江辰的强力推动下,没有急于破土动工,而是首先沉下心来,从绘制一张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宏伟蓝图和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治理体系开始。这看似“慢”的一步,却为新区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