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八月,一场别开生面的乡村振兴成果展在新建的文化广场举行。这不是上级安排的视察,而是村民们自发组织的展示活动。

小禾的母亲担任讲解员,向来宾介绍村里的变化。她不再是那个怯生生的农村妇女,而是落落大方地讲述着创业经历:我们的民宿现在周末都是满房,很多城里人专门来体验山居生活。

竹编老艺人李大爷的展位前围满了人。他的作品经过设计改良,从日常用具升级为艺术品。以前编一个篮子卖二十块没人要,他自豪地展示获奖证书,现在一件作品能卖到两千块!

最引人注目的是学生们的科技小发明。小禾和同学们设计的智能茶园监控系统获得了省级创新大赛一等奖。这个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她向参观者演示,茶农用手机就能管理茶园。

顾淮之邀请来的投资人们惊叹不已。这完全颠覆了我对农村的认知,一位投资人感慨,这里的创新活力不比城市差。

成果展的高潮是村民自编自演的山歌剧《山乡巨变》。演员全是本地村民,讲述的正是家乡这些年的真实变化。当剧中人唱到再不是那个穷山沟时,台下很多老人抹起了眼泪。

老村长拉着苏晚晴的手:晴丫头,现在外面的人来我们村,都是竖大拇指的!

这种自豪感带来了连锁反应。以前千方百计想把户口迁出的年轻人,现在主动回来创业。在城里开出租的王家儿子回来办起了农家乐,在工厂打工的李家女儿回来做电商直播。

更可喜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前很多家长觉得女孩读书没用,现在村里出了三个女大学生,家家都以孩子读书好为荣。再苦不能苦教育成了村民的共识。

十月,村里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非洲的教育考察团。他们专程来学习这个山村的教育脱贫经验。

你们是如何在这么短时间内实现如此大变化的?考察团团长问。

苏晚晴请老村长来回答。老人想了想,朴实地说:因为我们相信,只要方向对,慢一点也能走到。

这句话被当地媒体广泛报道,成了乡村振兴的金句。

十一月的第一个周末,村里举办了首届乡土文化节。在外工作的游子纷纷返乡,带来的不是大包小包的礼物,而是资源和人脉。

在深圳开科技公司的赵家儿子,为村里捐建了数字化图书馆;在北京做律师的孙家女儿,免费为村里的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在上海做设计师的钱家孙女,为土特产设计了新包装。

以前觉得离开这里才有出路,赵家儿子说,现在明白了,这里就是最好的出路。

夜幕降临,文化广场上燃起篝火。村民们围着篝火跳起传统的丰收舞,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嬉戏。苏晚晴和顾淮之站在人群外围,看着这热闹的景象。

知道我最感动的是什么吗?顾淮之轻声问。

苏晚晴摇头。

不是这些看得见的变化,他望着载歌载舞的村民,而是他们眼睛里重新燃起的光。

是啊,物质的改善固然重要,但精神的重建更为珍贵。当一个人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时,他就会爆发出无穷的创造力。

这个曾经需要帮扶的山村,如今已经能够自立自强,甚至开始反哺社会。小禾组织的山里娃助学团,正在帮助更偏远山区的孩子;村民们成立的乡村振兴合作社,把经验分享给周边村落。

乡亲自豪,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它像一粒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终将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