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青云志之山海亦可平 > 第146章 家乡的蜕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春分时节,苏晚晴再次回到山区。这一次,同行的不仅有顾淮之,还有一支由教育专家、建筑师和社区规划师组成的专业团队。

新校舍已经全面竣工,白墙灰瓦的建筑群依山就势,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相融。但苏晚晴要做的,远不止一所学校。

我们要把整个村落打造成教育生态村的示范点。她在村委会议上展示规划图。

顾淮之补充道:已经联系了浙江大学乡村建设研究中心,他们会提供全程技术支持。

村民们看着效果图上焕然一新的家园,既期待又忐忑。老村长握着苏晚晴的手:晴丫头,这些变化太快了,大家心里都没底啊。

她理解这种心情。改变固然美好,但过程总会伴随不安。

第一个突破来自小禾的母亲。这个常年在外打工的中年妇女,在看到新校舍后毅然决定返乡。利用提供的创业基金,她在村里开了第一家民宿。

我要让来支教的老师住得舒服些,她腼腆地说,也让小禾每天都能见到妈妈。

这个示范效应立竿见影。很快,更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开始返乡。

与此同时,顾淮之引入的乡土文创项目初见成效。村民们传统的手工艺品——竹编、刺绣、土陶,经过设计师的改良,通过的电商平台销往全国。

最让人惊喜的是教育带来的变化。新学校引入了项目制学习,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研究如何改良当地的茶树品种。这个课题不仅让他们学到了知识,更让他们看到了改变家乡的可能。

苏阿姨,小禾兴奋地展示她的研究笔记,我们发现后山的土壤特别适合种龙井!

顾淮之立即联系了茶叶专家前来考察。确认品种优良后,投入资金建设茶叶加工厂,注册了山禾茶品牌。

五月,第一届乡村教育论坛在学校举行。来自全国的教育工作者惊奇地发现,这所山区学校的教学设备比很多城市学校还要先进,更难得的是,这里的孩子眼里有光。

论坛期间,苏晚晴宣布成立乡村教育创新基金,首期投入一亿元,专门支持像她家乡这样的乡村学校。

教育不该有城乡差距,她在演讲中说,每个孩子都应该享有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

变化不仅在物质层面,更在人们的精神面貌。村民们开始自发组织读书会,学习现代农业技术,讨论如何把家乡建设得更好。

老村长感慨:现在村里打麻将的都少了,大家都在想着怎么创业。

七月,小禾作为学生代表,在上海的年会上发言。面对台下数百名企业精英,这个山里女孩从容不迫:

以前我觉得,走出大山就是成功。现在我知道了,让大山变得更好,才是真正的成功。

这句话赢得了长久的热烈掌声。

当晚,苏晚晴和顾淮之站在学校的操场上,仰望满天繁星。山下的村落灯火通明,新建的文化广场上,村民们正在举办晚会。

还记得第一次来这里的样子吗?顾淮之问。

怎么会忘记。她轻声说,那时这里只有贫穷和落后。

而现在,希望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家乡的蜕变,不是高楼大厦的堆砌,而是人的改变;不是外在形象的粉饰,而是内在力量的觉醒。

这个过程很慢,但每一步都踏实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