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周末,顾淮之的公寓。落地窗外是黄浦江的璀璨夜景,室内只开了一盏暖黄的落地灯。苏晚晴盘腿坐在地毯上,面前摊着几张草图,顾淮之靠在沙发边,手中端着红酒。
这不是约会,而是一场关于未来的脑力激荡。
你看这里,苏晚晴用铅笔在纸上轻点,如果我们把山海学院的线上课程,与青云投资的职业教育平台打通......
顾淮之俯身细看:然后引入德国双元制模式,理论线上学习,实践在企业完成。
两人的思路不谋而合。
这是他们第一次在私人时间讨论工作,却比任何正式会议都更有成效。没有议程,没有时间限制,只有思想的自由碰撞。
我一直在想,苏晚晴放下铅笔,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不是培养优秀的员工,顾淮之接话,而是培养完整的人。
这个共识让他们相视而笑。
夜渐深,讨论从教育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他们谈到科技与人文的平衡,谈到商业的社会责任,谈到如何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保留温度。
知道吗,顾淮之转动着酒杯,我第一次见你路演时,就在想——这个人理解商业的本质。
什么本质?
商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用来创造美好生活的工具。
这句话道出了苏晚晴一直以来的信念。
凌晨两点,他们终于把散落的灵感整理成一个清晰的蓝图:
新教育生态计划
· 打通K12到职业教育的全链条
· 建立学习-实践-创新的闭环
· 让教育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这个计划远远超出了或青云资本的业务范畴,而是一个需要多方协作的系统工程。
需要找教育部合作。苏晚晴若有所思。
还要联合更多志同道合的企业。顾淮之补充。
他们越聊越兴奋,仿佛回到了创业初期,那种为理想而激动的状态。
如果我们真的做成了,苏晚晴眼睛发亮,就能改变很多人的命运。
不是如果,顾淮之注视着她,是必然。
这一刻,苏晚晴清晰地感受到,他们不仅是恋人,更是灵魂的同行者。他懂她的抱负,支持她的理想,更愿意与她一起实现那些看似遥远的梦想。
接下来的周末,他们把这个想法带到了山区。在新落成的校舍里,与小禾和孩子们一起完善这个计划。
我们可以把山里的手工艺也放进去!小禾兴奋地提议,让城里的小朋友也学编竹篮。
这个天真的想法启发了他们——教育不应该割裂城乡,而应该促进交流互鉴。
回上海的高铁上,顾淮之在笔记本电脑上完善方案,苏晚晴在旁边补充细节。列车飞驰,窗外的风景不断后退,而他们的愿景正在一点点变得清晰。
可能会很难。苏晚晴轻声说。
但值得。顾淮之合上电脑,而且,我们现在不是一个人了。
这句话简单,却让她无比安心。
一个月后,在青云资本的年度论坛上,他们首次公开提出了新教育生态的构想。没有华丽的ppt,只有真诚的分享。
台下,来自政府、企业、学校的代表们认真聆听。当苏晚晴讲到山区孩子们的故事时,很多人动容;当顾淮之阐述商业模式时,更多人点头。
论坛结束后,教育部的一位司长特意留下来说:这个想法很有价值,我们找时间详谈。
回程的车上,顾淮之握住苏晚晴的手:现在,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孩子了。
她明白他的意思——这个教育生态,就像他们共同孕育的理想,需要用心血去培育,用时间去等待它的成长。
夜色中,上海灯火通明。这座见证了无数梦想的城市,又将见证一个新的开始。
对他们而言,爱情不只是花前月下,更是志同道合;未来不只是两个人的小确幸,更是能够惠及更多人的大愿景。
这样的感情,因为有了共同的使命,而变得更加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