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武英殿的家宴终于在略显微妙的气氛中结束。

皇子皇孙们依序行礼告退,刚刚还人声鼎沸的大殿迅速安静下来。

来自东大的大吊灯洒下明亮而柔和的光线,将殿内照得亮如白昼,也映出了朱元璋脸上那难以捉摸的疲惫。

他没有立刻起身,目光在留下的三人——太子朱棣、太孙朱高炽和王卓身上缓缓扫过,抬手示意内侍们都退到殿外。

待殿门轻轻合拢,朱元璋身体微微后靠,视线首先定格在朱棣身上,沉默在空气中蔓延了片刻,他才用一种低缓而异常清晰的语调开口:“老四,你这个太子的位置,咱给你摆正了。老二在倭国,算是安分了。老三这边,咱也帮你敲打过了,逼着他签了城下之盟,让他能安心去戎洲替你,替大明开荒挖矿。咱能为你做的,也就是在你刚坐上这位子的时候,帮你把这些可能扎脚的刺,先捋一捋,压一压。”

他话锋微微一顿,那目光变得格外深沉,带着一种跨越了单纯父子关系的审视与托付:“咱不指望你们兄弟真能亲密无间,只盼着你将来……能记住咱今天的这番安排,善待你的这些兄弟,还有他们的后代。莫要让后人指着脊梁骨,说我们老朱家尽出些手足相残的丑事。”

朱棣立刻离席,毫不犹豫地跪倒在地,脸色是前所未有的郑重。他迎着朱元璋的目光,声音坚定:“儿臣叩谢父皇为儿臣思虑周详,苦心安排!儿臣在此对天立誓,将来必谨记父皇今日教诲,必定善待宗室,友爱兄弟,庇护子侄,绝不行骨肉相残之事,必使我大明皇室成为天下表率!”他的誓言在空旷而安静的大殿里显得格外清晰。

朱元璋默默听着,脸上严峻的线条似乎柔和了一分,他摆了摆手:“记住就好,起来吧。”

一直安静旁观的王卓,觉得此时应该说点什么来缓和一下这过于沉重的氛围,便上前一步,微笑着说道:“陛下深谋远虑,用心良苦。太子殿下向来仁厚,有陛下垂范,将来必定能成为一代明君,与诸位亲王殿下兄友弟恭,成就一段青史佳话。”

没想到,朱元璋闻言,眼皮一翻,视线锐利地转向王卓,带着几分毫不掩饰的“揭穿”意味,哼道:“哼!你小子,少在咱面前耍这套花腔!你和老四前两日在东宫唱的那出双簧,一个扮白脸狠命压价,一个装好人暗中递话,真当咱老糊涂了,看不出来?联合起来坑你三舅兄,还好意思在这儿说什么兄友弟恭?哼哼……”

王卓脸上那点笑容瞬间僵住,像是被戳破了的气球,赶紧低下头,摸着鼻子讪讪不敢再言。

这时,太孙朱高炽适时地向前迈了一小步,成功地将话题引开。

他圆润的脸上带着与其年龄不符的沉稳与忧思,声音清晰而平和:“皇爷爷,父王,请容孙儿禀奏。如今我大明疆域西抵漠北,东至倭国,南达旧港,不日又将增添戎洲万里沃野。加之各地工厂、矿山、铁路建设方兴未艾,孙儿深感,朝廷当下及未来面临的最大瓶颈,已非金银钱粮,而是人,是受过基础教化、通晓数理格致之学的人才。”

他稍稍加重了语气:“我们绝不能,也不应永远依赖东大持续不断地输送专家和技术员。大规模、成体系地培养我大明自己的工匠、技师、工程师乃至管理人才,已是关乎国运、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

朱元璋对自己这个聪慧仁厚的长孙向来极有耐心,甚至带着寻常老人对隔辈人的慈爱。他端起温热的茶杯,语气温和:“嗯,咱的大孙能看到这一层,很好。说说看,你有什么具体的想法?”

朱高炽显然对此事思虑已久,他条理分明地陈述道:“孙儿恳请皇爷爷与父王考虑,彻底改革我大明现行之教育取士制度。核心便是,仿效东大成功之经验,在我大明全面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他详细解释道:“由朝廷和地方官府共同出资,在各省府州县乃至人口稠密之乡镇,普遍设立官办学堂,免去所有学杂费用,并立法强制要求所有适龄孩童,无论出身贫富,亦不论男女,必须入学接受最基本的教育。”

“所学内容,亦不当再局限于经史子集。”朱高炽继续阐述,“应参照东大学制,设立国学(涵盖识字、文法、历史)、数学、自然科学(初步的物理、化学、生物知识) 等实用科目。九年之后,择优者进入更深入的高级中学研习,其中的佼佼者,再考入分门别类的大学堂或专门学院进行深造。”

他最后抛出了与科举衔接的关键一环:“与此同时,必须改革科举取士之标准。今后,八股文章可保留作为选拔文史官员之一途,但绝非唯一。凡高级中学毕业之学子,朝廷需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考核并安排他们进入各级衙门、工矿担任基层吏员或技术人员;而大学毕业之优秀人才,则可经考核后,直接授予相应官身品秩。如此,方能打通人才上升之途,从根本上提升我大明全体子民的综合素质,为帝国千秋基业奠定最坚实之根基。”

这个计划无疑是宏大且具有颠覆性的。朱棣在一旁听着,先是惊讶于儿子的远见卓识,随即眉头便习惯性地蹙了起来,他看向朱高炽,提出了非常现实的顾虑:“高炽,此议志向高远,若能成行,自是功在千秋。然则,施行起来,阻力何其巨大?莫说女子若大学毕业亦能授官,单就这男女同校共学一事,便足以让那些恪守古礼的士绅官吏们炸开锅,引经据典地上书反对了。”

王卓见朱棣提出反对,而朱高炽一时沉吟,便再次抬起头,语气诚恳而有力地支持道:“太子殿下所虑,乃是现实情理。然臣以为,太孙殿下此策,正是为了打破这僵化的情理,为我大明开创万世新局。古人云,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一位明事理、有学识的母亲,对于子女的早期启蒙和品格塑造,至关重要。”

“古有孟母三迁,断机教子,方有亚圣;岳母刺字,励子忠义,乃成武穆。若天下女子大多目不识丁,浑浑噩噩,又如何能培育出明理、健康、智慧的下一代?女子受教育,关乎我大明未来数十年之国力根基!”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沉吟的朱棣,最终落回似乎在静静倾听的朱元璋身上,掷地有声地总结道:“更何况,如今我大明各处工坊、医院、乃至新兴的电报局中,已可见女子身影,她们做事细致耐心,丝毫不逊于男子。未来国家建设,正需人尽其才,地尽其利。东大有一句深入人心的口号,说得极好——妇女能顶半边天! 此言,绝非虚妄啊!”

“妇女能顶半边天……”朱元璋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温热的茶杯壁,轻声重复了一遍这七个字。他的脸上看不出是赞同还是反对,没有惊讶,也没有喜悦,只是一种深不见底的平静。